《大汉帝国在巴蜀》的原文摘录

  • 复兴一个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几乎不可能,复兴一个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又不能公开言说,于是,《隆中对》里便只好笼统地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毋宁说,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搁置了究竟是要复兴一个由谁代表的汉室的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诸葛亮表达出来的这套规划里,最高政治目标是模糊的。 最高政治目标的模糊,必然会影响政治路线的模糊。避开了究竟是要复兴一个由谁代表的汉室的问题,也就避开了刘备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避开了刘备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那么,一系列的政治关系一譬如,刘备与曹操、与孙权、与原荆益二州集团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与许昌汉廷的政治关系一便都无从明定。这等于是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那么,对于如何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如何把握与孙权联盟的政治关系,如何取得荆益二州从而实现“跨有荆益”的阶段性目标,就无从确定一个恰当的政治指导。 于是,我们看到,刘备向诸葛亮提出问题时,他仍立足于东汉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之内,他的表述里,充满了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而诸葛亮在对策时,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提出主张,都基本上撇开了东汉王朝既有的政治框架,也基本上没有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 (查看原文)
    韧勉 7赞 2023-03-04 16:34:1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 建安十三年是历史演进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成于几个当事人在历史中的转身。 经由“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利用汉室残余的政治框架,为自己奠定了大半个天下的基业。现在,他要卸下汉室残余的外壳,破茧而出,缔造新的帝业。定鼎天下的关键,系于荆州。 在江东,从孙策到孙权,从张纮到张昭,匡复汉室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帮孙氏兄弟奠定了整个江东的基业。现在,由周瑜、鲁肃所酝酿的成就江东帝业的主张,取代了张昭等人秉持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周瑜和鲁肃推动江东雄心勃勃地追求一种全新的帝业。冲出江东一隅之局的关键,亦系于荆州。 在曹操和孙权都着手卸下汉室之时。刘备开始高举起复兴汉室的旗帜。他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从二人的碰撞的夹缝中闪身而出。只是,在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外壳下,包裹着一个由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的雄心。 因此,以赤壁之战为高潮的第一次荆州风云,乃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帝业追求在荆州这个舞台上发生碰撞。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即已形成一个具体而微的三足鼎立。三者相互撕扯,大一统帝国的浑圆结果遂告破裂。历史朝着分裂的方向演变。 (查看原文)
    汗青堂 4赞 2023-03-16 10:09:0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 一个政治集团,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对自己的事业作一种政治定位。成熟的政治定位表现为一套政治论述。政治论述的目的旨在宣明其政治地位和主张的合法性。政治定位和政治论述可能随时势的变化而调整,但其指归则为合法性的具足。 政治论述既要体现当时政治文化,又要切合时势,因此,从政治论述中勾勒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及政治哲学,较诸单纯从思想史的角度,当更“深切著明”。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里,一个政治集团又往往会基于现实的需要而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和策略。这种具体的政策策略与其政治论述之间,有时相合,有时存在张力,甚至相悖。所有政策策略的成败得失,最终会应验在它事业的兴衰脉络中。 (查看原文)
    寒鲲 3赞 2017-11-15 12:52:25
    —— 引自第365页
  • 从常噱到孙盛,都能从蜀中长老那里听到一些关于蜀汉历史的传闻,直到蜀亡约一个半世纪之后,毛修之仍在说“昔在蜀中,闻长老言”。这是蜀汉历史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历代兴亡的一幕幕剧本里,洛阳的铜驼荆棘,金陵的王谢旧宅,吴宫的高台麋鹿,都是诗家吟咏兴亡的好题材。蜀汉的历史却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流传在蜀老的口耳相传中。仿佛,那段历史——其兴、其衰、其亡——是他们记忆里最堪咀嚼的一段往事。 (查看原文)
    imagine 1赞 2023-08-18 11:02:31
    —— 引自章节:第十八章 蜀汉的灭亡
  • 站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读史论史,应该对古人所处的境遇怀有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历史是一个浑厚的流程,一个构想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拿后来的历史检验原初的构想时,切忌在构想与结果之间,简单地画一条直线来建立因果关系。 (查看原文)
    寒鲲 2017-11-15 12:57:27
    —— 引自第26页
  • 诸葛亮撇开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框架,也撇开善恶与忠奸的价值评判,自然提不出一个足以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对抗的鲜明政治主张。 (查看原文)
    aprilivy 2021-01-20 10:49:3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 刘备取益州的方式,既伤害了他声称的匡辅汉室的政治信用,也伤害了他与孙权联盟间的政治信用。它导致了孙刘关系的质变,也导致巴蜀本土士民对刘备集团的消极态度。这一态度甚至关系到蜀汉的国运。孙刘政治关系破裂,“跨有荆益”的结构才发生断裂。 (查看原文)
    aprilivy 2021-01-20 10:49:3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 如果说军事战略的灵魂是政治指导,那么,政治层面的战略,其灵魂是天下为公的道义主张和判明善恶的价值诉求。《隆中对》里通篇没有政治关系的分析,也没有价值评判,因而没有政治定位,也就没有政治指导。作为一套大战略构想,没有了政治指导,也就没有了灵魂。 (查看原文)
    aprilivy 2021-01-20 10:49:3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 当刘备拒绝了孙权联合取益州的提议,自己却以袭击的方式从同为宗室的刘璋手中夺过益州时,孙权便开始索要荆州;当刘备占领汉中后单方面称王时,孙权便开始筹划以武力夺占荆州。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5 16:38:0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 联盟互动的历史,让孙权对刘备从信任变得不信任,进而感到其威胁。刘备的作为让孙权对联盟的意义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当刘备从联盟中极大地受益时,孙权却既未从联盟中进一步受益,也未从联盟中感到安全。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5 16:38:0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 而刘备这位盟友的作为并没有让孙权感到安全。对于江东的安全来说,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更甚于来自长江北面的威胁。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5 16:38:0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 诸如初下荆州人心不稳、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必生疾病、隆冬盛寒马无槁草一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得到克服,日后的冲突纵有利钝,都不至于使曹操在荆州的权力基础发生崩溃。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6 15:15:3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41
  • 周、鲁二人均为江东的统帅之才,周瑜尤长于军事,鲁肃尤长于外交。二人只是对与刘备的联盟认识不同。周瑜不认为抗曹必须联刘,如有可能,应将刘备纳人到江东事业之中;而鲁肃则认为只要曹操依然强大,联刘就是必须的。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6 21:36:0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41
  • 跟周鲁二人有着根本区别的是张昭。他们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定位。对张昭而言,江东的事业是“匡辅汉室”的恒文之业:对周瑜和鲁肃而言,江东的事业是成就一种全新的帝业。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6 21:36:0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41
  • 在江东决策讨论时,周瑜对军事形势的分析,对于抗曹决策的形成固然很重要,但他最重要的作用却是帮孙权统一江东集团内部的意志。他为孙权统一江东内部意志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说法,特别是他为抗曹之举所做的政治定位。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9 20:04:53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41
  • 在张松、法正设下的这个双重布局中,益州的士民们看到的是,刘备入蜀将帮他们讨伐汉中的张鲁;刘璋看到的是,他在益州的地位将得到巩固;张松、法正看到的是,益州将迎来一个新的主人。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9 20:17:58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 郑度针对刘备客军作战的弱点,建议刘璋坚壁清野,耗垮刘备。这正是刘备所担心的。但如法正所料,刘璋未用郑度之计。他说:“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从刘璋的话看,此人虽然暗弱,但宅心还算仁厚,不忍扰民以拒刘备。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9 20:47:32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 在涪城,庞统作为刘备的智囊,盘算过如何在宴会上袭擒刘璋,却不曾做政治上的考虑,也不曾以一种宽广的战略视野将关陇的形势纳入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之中;在葭萌,刘备面临选择时,他首先面对的仍然是政治上的难题,但庞统策划的几套方案,跟他在涪城建议刘备袭擒刘璋一样,完全没有政治层面的考虑。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9 20:40:20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 从他在涪城建议刘备袭擒刘璋、在葭萌给刘备提出的三策看,庞统实在称不上王佐之才。他的政治水平甚至比不上刘备本人。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29 20:40:20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 刘备进城后,纵兵抢掠,已然没做到他承诺的“安其人”,将刘璋徙置荆州,形同软禁,又没有做到他承诺的“礼其君”。相比之下,自对待投降的对手,如张绣、刘琮、张鲁,大多给以礼遇厚待。 (查看原文)
    诗雾树 2022-08-30 17:29:0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