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超現代性的世界裡,
人們始終、但又從未在「自己家」。
--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馬克˙歐傑持續在非地方裡探索他的日常人類學
「非地方」,指的是因應加速人或物的運輸而產生的必備設施(快速道路、交流道、火車站、機場),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車、火車或飛機),也包括顧客川流的大型連鎖旅館、超市,甚至是那些讓全球難民、流亡者短期棲身的中繼站。
「非地方是烏托邦的反義詞:
它存在,但它不作為任何有機社會的庇護。」
不同於現代性的社會中,
一旦個體聚集,便組織社會並規畫地方;
充斥著超現代性的「非地方」空間,
只與旅客、顧客、使用者、閱聽者打交道
--他們只需在入口確認身分、社會化與定位。
非地方的使用者,透過他們持有的火車票、機票,經過收費站出示的信用卡,甚至是在大型購物商場走道來去的推車,建立起某種象徵性的契約關係;人們在非地方藉由表明身分:護照、信用...
在超現代性的世界裡,
人們始終、但又從未在「自己家」。
--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馬克˙歐傑持續在非地方裡探索他的日常人類學
「非地方」,指的是因應加速人或物的運輸而產生的必備設施(快速道路、交流道、火車站、機場),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車、火車或飛機),也包括顧客川流的大型連鎖旅館、超市,甚至是那些讓全球難民、流亡者短期棲身的中繼站。
「非地方是烏托邦的反義詞:
它存在,但它不作為任何有機社會的庇護。」
不同於現代性的社會中,
一旦個體聚集,便組織社會並規畫地方;
充斥著超現代性的「非地方」空間,
只與旅客、顧客、使用者、閱聽者打交道
--他們只需在入口確認身分、社會化與定位。
非地方的使用者,透過他們持有的火車票、機票,經過收費站出示的信用卡,甚至是在大型購物商場走道來去的推車,建立起某種象徵性的契約關係;人們在非地方藉由表明身分:護照、信用卡、支票或其他任何得以獲得通行的證照,來取得其匿名性。 人類學家注意到,人們可以在十字路口擦身而過,然而交流道卻不容許任何相逢。旅人會在旅途中閒散漫步,或抄捷徑迷了路,搭高鐵或飛機的旅客則有其明確的目的地。身分的標誌及歷史的位置,已經隨著今日的地表空間組構改變了。
在這本書裡,馬克˙歐傑為我們打開新的視野,藉由超現代性的人類學的提出,引領我們進入孤獨的民族學的世界。
非地方的创作者
· · · · · ·
-
陈文瑶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馬克‧歐傑
生於1935年,法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曾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院長(1985-1995)。早期他的研究田野主要在非洲,特別是多哥、象牙海岸一帶;後來隨著對現代性、超現代性的興趣,他逐漸把田野拉回與自己更為貼近的土地:歐洲。1992年出版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深入闡述了「超現代性」的特徵,並提出「非地方」的概念,引起相當的關注,而正是這一年,他與杰哈˙阿爾塔伯(Gérard Althabe)、尚˙巴贊(Jean Bazin)以及艾曼紐˙特瑞(Emmanuel Terray)等多位人類學家,於社科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歐傑的學術著作無法一一勝數,不過我們注意到,脫去學者的身分,他還寫了《亞瑟的母親》(La Mère d’Arthur, 2005)、《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 2007)兩本小說。
譯者...
作者簡介
馬克‧歐傑
生於1935年,法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曾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院長(1985-1995)。早期他的研究田野主要在非洲,特別是多哥、象牙海岸一帶;後來隨著對現代性、超現代性的興趣,他逐漸把田野拉回與自己更為貼近的土地:歐洲。1992年出版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深入闡述了「超現代性」的特徵,並提出「非地方」的概念,引起相當的關注,而正是這一年,他與杰哈˙阿爾塔伯(Gérard Althabe)、尚˙巴贊(Jean Bazin)以及艾曼紐˙特瑞(Emmanuel Terray)等多位人類學家,於社科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歐傑的學術著作無法一一勝數,不過我們注意到,脫去學者的身分,他還寫了《亞瑟的母親》(La Mère d’Arthur, 2005)、《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 2007)兩本小說。
譯者簡介
陳文瑤
生於澎湖,臺南藝術大學史評所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候選人,現從事法文翻譯及藝評寫作。
目录 · · · · · ·
Prologue
鄰近與他方
Le proche et l’ailleurs
人類學之地
Le lieu anthropologique
從地方到非地方
Des lieux aux non-lieux
終章
Epilogue
參考書目
Quelques références
馬克.歐傑著作表
L’auteur
· · · · · · (收起)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喜欢读"非地方"的人也喜欢 · · · · · ·
非地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地铁里人潮涌动,匆匆过客,孤独而相似

贴一个David Harvie的书评

如何用“非场所”研究电影: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如何”之前,首先要问的是“能否”,这是前提。 那么,能否用“非场所”研究电影呢? 既然能用“空间”研究电影,“非场所”似乎也无不可。 我们说,空间具有抽象、潜在、中性的特点,电影中出现的空间,对于人物和观众都是同一,空间在感知后会变成“建筑、空间或环境”。... (展开)
《非地点》是对“个体性”的否定,且充满恶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非地点》看似在说「地点」 与「 非地点」 ,实则是在讲述「整体性」 与「个体性」。不同于空间可以划分成「地点」和「非地点」—— 人,以「个体」的形式,整体性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又如同「地点」与「非地点」的非存粹性,人,时刻需要在「整体性」和「个体性」中得以自洽... (展开)
非地点与文化解构主义

Notions from the book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Clearly the word 'Non-place' designates two complementary but distinct realities: spaces formed in relation to certain ends, and the relations that individuals have with this spaces. ...As anthropological places create the organically social, so non-place c... (展开)
超越地理性的非地点空间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7.8分 245人读过
-
Verso (1995)8.2分 151人读过
-
Verso (2009)8.5分 27人读过
-
Seuil (1992)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港台 2017 (the Wor(l)d)
- Utopian Studies (欧宁)
- kubrick 繁体书推荐 10 (2017.06) (库布里克@北京)
- 港台 (真空-无人地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3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非地方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酸土星 2021-11-24 21:26:41
这书未必严谨,却值得一读,因为作者所阐述的「非地方」占据日常生活极大一部分。可能本书最不讨喜的是,作者是从一个比较感性的视角展开的,但这也促使我可以辨认出既往生活中那种无法形容的感受——初中转校去外市读书,独自重复着在客运站购票、乘坐城际巴士、落车转运这样的程序。往后的十年里,我以读书为由重复着无数次小小的旅行。但我享受其中,因为在这个动向的空间里,我可以没有具体的身份,大概是接近作者所说的那个「... 这书未必严谨,却值得一读,因为作者所阐述的「非地方」占据日常生活极大一部分。可能本书最不讨喜的是,作者是从一个比较感性的视角展开的,但这也促使我可以辨认出既往生活中那种无法形容的感受——初中转校去外市读书,独自重复着在客运站购票、乘坐城际巴士、落车转运这样的程序。往后的十年里,我以读书为由重复着无数次小小的旅行。但我享受其中,因为在这个动向的空间里,我可以没有具体的身份,大概是接近作者所说的那个「不属于宗教世界也不属于劳动世界」的我。「超现代性」生产了「非地方」,例如客运中心、机场、咖啡馆、商场、地铁,人们在接续的行动中保持沉默,面对自己,共同缔结孤独的契约,直到验票/出示证件/人脸识别的那一刻,重新获得某个必要的身份。 (展开)
0 有用 柚恩不吃糖 2023-12-03 03:05:15 江苏
这翻译太难读了,坚持了一半选择放弃……
0 有用 董得少 2023-10-30 18:24:11 中国台湾
很努力地辨認內容其實挺有趣的,但是感覺譯者故意讓讀者辨認不出來!好可惡
3 有用 欧宁 2018-01-02 23:34:10
很糟糕的翻译。
0 有用 苏拉维西 2024-04-15 19:11:06 湖北
尽管奥热更多援引德·塞托的思想,然而总体读下来不难看出,它更毋宁是段义孚人文地理学思想在全球化大加速之下的回响与挫折,是大卫·哈维“时空压缩”的先声——在时空超载与个体迷失的超现代性下,原本的地方走向非地方,例如沦为只有符号的景观,文本入侵空间,个人经验的被抽离,迪士尼化,冰冷规则的蔓延,孤独和同质性……。全球化对地方感、地方性、地方依恋的破坏,唤醒了逆全球化,所以红脖子与塔利班们的诞生乃应有之意... 尽管奥热更多援引德·塞托的思想,然而总体读下来不难看出,它更毋宁是段义孚人文地理学思想在全球化大加速之下的回响与挫折,是大卫·哈维“时空压缩”的先声——在时空超载与个体迷失的超现代性下,原本的地方走向非地方,例如沦为只有符号的景观,文本入侵空间,个人经验的被抽离,迪士尼化,冰冷规则的蔓延,孤独和同质性……。全球化对地方感、地方性、地方依恋的破坏,唤醒了逆全球化,所以红脖子与塔利班们的诞生乃应有之意。这不禁让人寒颤:人文主义本身是否早就怀有文化保守主义的身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