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黄河 短评

热门
  • 4 石湃溪 2018-07-28 15:55:55

    又翻了一遍。唯一一本质量值2星的吧。觉得3星真打不了。 善良的愿望抑或倒放胶片的感觉。假肢工厂。地拉那雪。 伊沙令人讨厌的并不是他诗的质量,而是他的自大,傲慢,让读者生出本能的反感。

  • 3 胡了了 2020-03-19 04:03:18

    平心而论能打三星,有锐意进取的先锋,也有口语形式上的突破,生猛鲜活的好诗也能挑几首,《假肢工厂》、《耿耿于怀》、《胶片倒放》、《京剧晚会》。不过整体来看,品质太低了,没有一首耐读和能震撼人心灵的,就是看一惊奇。这惊奇新世纪以后也没有了,就是口水。以前骂伊沙比较多,这段时间写论文读伊沙,提升了一点评价,可能到底是搭上八十年代末班车了吧,还残存些严肃的理想和纯粹的文学性……

  • 1 无忌 2018-05-15 23:22:18

    到那时 我一脸的沧海桑田 在你面前出现

  • 1 杲逆犸 2020-02-27 02:51:27

    就冲这么低的评分 我也得给个五星 “这是日 ri你妈的日” 看看 这多好的诗

  • 2 黑潮 2019-08-24 23:35:04

    我不爱这里绝大多数诗。让我们来看看伊沙犯了多少弊病吧,他试图采多样卤水来点豆腐,比如性(几乎一半的诗),比如脏话(几乎四分之一的诗),比如脑筋急转弯(“你怎样穿过/拥挤不堪的人群/一声大喝:‘硫酸!’”),比如自吹自擂(“这样的夜晚别人都关心大案/我只关心辫子和小保/这些来自中国底层无望的孩子/让我这人民的诗人受不了”)。有时他的愚蠢展现为恶毒,比如“这样的礼物/我怎么消受得了/生日那天/我接到一头从泰国/空运而来的人妖”或者“给日本人一个必要的提醒/是为他们准备的一道菜/一盘炒蘑菇/外加俩煎蛋”,有时只是粗俗。最后120页“断章体”的句子里没有一句诗,他的把戏退化为毫无精神势能的语言自渎。我仍然喜欢这里屈指可数的好诗,比如《饿死诗人》《奇迹》《诗意的发现》。应该只会留下寥寥几页纸夹进剪报。

  • 0 摸鱼居士 2019-10-01 17:25:04

    据说这是诗人六千多首“诗作”中费尽琢磨挑选出来的精品……

  • 0 2017-07-05 00:32:45

    好坏各半,不置可否,臧否不一。

  • 0 elwing 2022-02-08 00:32:12

    看了许知远和张楚的访谈特意找来读的。很久没读诗,让节奏慢下来,直白、幽默、不作,确是西北汉子的味道,也是摇滚歌手的朋友。

  • 0 李依诺 2021-12-17 23:12:54

    总体风格,谈不上喜不喜欢,怪我读得草率。有些诗还是会产生共鸣,应该不会重读吧!

  • 0 𝖐𝖆𝖎𝖔𝖚𝖝𝖔𝖞𝖔 2021-12-13 22:47:34

    既然没想过把书留给女读者读

  • 0 金鱼游到山之上 2020-05-05 00:27:42

    这位作者产诗作量大的惊人,也难怪,一段话打上空格键就是一篇诗了。有些内容,我宁愿你说它是随笔,也不想你说它是诗歌。 作者似乎有一个误区:接地气的中国现代诗=用词低俗。接地气你可以写大家在生活中有所体验而有有口难言的东西,人情冷暖,细小物件,几个精简凝练而精彩的词,而不是浑身透露出一股……的气息。总之是不会再读其他作品了。

  • 0 愿风裁尘 2021-02-05 10:04:46

    读过伊沙老师的 诗集 谁还不会 写诗了 谁还不会觉得 自己是个诗人了

  • 0 小浅 2020-06-19 23:48:05

    读之前只知道一首《地拉那雪》,读过以后也只剩一首《地拉那雪》。直男癌指数过高。

  • 0 三角枫 2020-11-12 20:29:30

    前半部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而且透露出诗人在年轻时的锋芒,但是越到后面越是草率,先锋派诗人还有一种很露骨粗鄙的倾向,过多强调性爱、暴力与流血,好像触摸到了油腻中年男人的下流而赤裸的目光。 大概后面几部诗选也不需要再读了。

  • 0 香蕉鱼垂钓带师 2020-03-24 00:10:50

    周作人的比喻很好,水太浑一条鱼也看不到不好,水太清每条鱼都看得到也不好。诗人过于肆意妄为,缺乏匠人的功夫,没什么值得品味的地方。但另一方面,部分诗的句法结构值得体味,但这是极少数,也就是伊沙最出名的那几首诗。

  • 0 字恋狂 2019-06-08 00:51:21

    知识分子诗人们口中的下半身派(或许他们自己也这么称呼自己),但是诗读起来至少很有趣。

  • 0 AhFloyd 2020-03-31 14:28:58

    年轻的伊沙还是得劲儿的,有我欣赏的部分

  • 0 一天 2024-06-10 08:52:42 河北

    文字游戏和小聪明撑不起来,遗憾集子里大多数都是这些,喜欢其他的那些,小孩子站在话剧台上观众欢呼鼓掌那首让人会心一笑,而《学院中的商业》这首,“人民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并且树立崇高的信念”这种小聪明,伊沙的这种信念就很强,也体现在这些没大意思的反讽句上,他相信自己在走的路子。

  • 0 李斜陽 2020-10-21 16:17:17

    1.虽然说不上杰出,但也并不凡庸,分数如此难堪是我没料到的。 2.反思:口语诗作为先锋派文学在诗歌领域的一面旗帜,意在开拓与从意象派、新月派现代诗到当代文学朦胧诗迥然不同的一条道路。与使用“陌生化的艰涩语言”的诗歌不同(当代诗歌中擅长此道的比如杨炼),读起来像“分了行的散文”,但并未丧失诗歌的本质。 将诗歌本质定义为“陌生化的语言”的观点显然是肤浅的。就像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作为无韵长诗出现的时候,格律诗人仍以没有韵脚诟病无韵诗不是真正的诗歌一样。诗歌真正的本质显然是“诗与思”,传达的是“超语言”的存在物。 3.在《点射》中有一句说得好,“所有的头颅/都在渴望一顶金冠我渴望着/用我的头皮/为这金冠加冕”,伊沙正是带着崇高的反讽精神,剥了自己的头皮,用带着自己热腾腾鲜血的头皮给当代诗加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