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超棒!!!巫鸿超级棒!!!万万没想到从美术史里看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感_(:з」∠)_……对本国文化传统真的是太忽略了,超级好看!而且听他讲各种传统思想的来源变化过程,就觉得了解这种变化过程对于盲目宣扬光复传统文化来讲多能一眼看穿……真的好喜欢他啊!!!
一回来就赶紧看完最后一章。也许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因为非常希望抓住的纪念碑性不再停留在虚空,仅仅是感觉的层面,而进入到一种可以理解和表示的状态。包括最后提到的二元模式,“当任何一个场景将要行成独立系统并变为'真实'的时候,他就引进一种与这个场景相冲突的图像或风格,来消解任何可能造成的'幻视'效应。”
好的艺术史家一定是好的策展人,他能够非常自如地引领读者/观者的视点。作为聚焦纪念碑性重构的艺术史的阈限点,“透明的石头”在承继了纪念碑的礼制性、劝诫性艺术特性以及政治功能外,还被注入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思路和美学表达,本身就展现了生与死的阈限性,一种过渡的之间状态。在这类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中,士人借助反书铭文在宏大中插入了自己的“细微”。就章节安排和策展轨迹而言,以此为终章使得读者/观者能够自如转身,既不用折服于令人望而生畏的“楼”,也不会耽于向内转的琐碎心绪。然而,透明的石头并未形成定论,它只构成了短期内的突破。之后的日子里,士人们更偏爱“卷轴与册页”。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它们较石碑或石棺轻便却又不失物质性,最终成为士人们抒其胸臆的对象以及人际酬酢时的礼物。
因为看了《重屏》,想把巫鸿的所有著作都读一遍。
书的质量很高,纸质舒服,图像印刷质量好,翻译还可以更顺滑一点。
有几个章节很让人折服
因为旧版版式太残忍中途搁下了,kindle救了我,终于三本都刷完~
感觉没有理解透彻,都不好意思标记已读。不过很喜欢“友人与同僚”那一章。党锢之祸的儒士李膺,选择避世的陈寔,很有趣了。儒家思想后来一直为政治服务了,如果皇帝不仁道,也只希望他自己能有所反思。儒士之间似乎有心灵感应,包括后代也通过这种墓葬的纪念性,得到了声名和好处。“因为他们与死者曾经有过或认为自己与死者有过特殊的关系,并希望把这种关系公开化。由于东汉时期墓地已变成社会生活的中心,因此葬礼就成了感情与政治表白的最佳场合。”
两个线索:一个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这个艺术传统的一些基本特性;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趁着当当做活动,拿下了巫鸿的这一套书,可惜《时空中的美术》没有活动,不然就齐全了。如今纸质书都太贵了,如果不是做活动,根本买不起,都在网上看各种电子版。
最难理解的一本却翻得最快,一直潜不下心来看历史有关的文字,还是偏向于纪录片等影像,热媒介之下的思考肯定不如冷媒介来得深刻。还是很佩服很多大神作品集里将历史反映的思想观念或年份数据可视化并绘制成分析diagram,自己是没这思维😂。
以纪念碑为结点,将宏观的历史叙述与微观的社会互动共融一炉,可以看到艺术史领域内弥合形式与实质主义之争的尝试。一二三章偏重历时性的创作语境,最喜欢礼制艺术时代的九鼎融合了微观权力与外在权力的表述,以纪念碑性为母题,对长安城建造过程的重构也让人记忆犹新。四章以丧葬纪念碑的空间为舞台,重现四种社会群体的互动场景。五章是全书阐释的高光时刻,笔力不输重屏。
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均具有“纪念碑性”。
第一章,零知识对青铜器有了个认识,非常精彩。 第二章,开始庞杂,没有背景知识理不清逻辑。 第三章,长安城略过。 第四章,《武梁祠》复述。 第五章,简略,王南《六朝遗石》似从中启发。 总体读起来比较吃力。
终于看完了,2018年读过的最棒的一本书。个人觉得开篇的九鼎之论,和后面关于武梁祠壁画以及丧葬正反铭文的讨论最精彩,希望有时间可以写个读书笔记。最后想说,巫鸿可真是厉害。
读完后又翻到最前面重读了一遍导论,通篇下来读得最爽就是头篇导论。正文论证了很多的“政治性”、“纪念性”、“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但不太能看到“纪念碑性”的东西,好几篇我都觉得是在讲礼仪美术或者政治行为,然后到篇末又重提“纪念碑性”。本书阅读感还是挺好的,附图和标注都看着很舒服,(第二三章阅读有点累)可以感受到巫鸿真实读了好多学者的理论,旁征博引许多东西。[纪念碑性]这个概念的提出还是很精彩的,只是目前还显得有一点点空中楼阁,并没有太多东西可以作为实证来论述,相对而言,形式主义学派的东西看起来兴许是太批判了有些过度,但其中也有一些道理。
4.4。作者在观察和思考角度上的确别具只眼👁️。建筑研究真是一片空白,匪夷所思。
终于找到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行文抽丝剥茧,实在吸引人,有如推理小说。但是把第一章及晚近的中文版序,与贝格利“科索沃式”的书评一比较,不难发现巫鸿这书的核心漏洞所在。如近来电影《利刃出鞘》所说,甜甜圈中间空的地方没有填好——我估计这个坑也没人来填了。而尽管如此,作者的视角令大多数中国读者为之一振,针对这书所展开的辩论和启发,无疑会把东方美术史推向一个更积极的层次。
246
巫鸿太善于利用文字的力量蛊惑人心了……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15 有用 才没有 2018-02-12 18:00:23
超棒!!!巫鸿超级棒!!!万万没想到从美术史里看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感_(:з」∠)_……对本国文化传统真的是太忽略了,超级好看!而且听他讲各种传统思想的来源变化过程,就觉得了解这种变化过程对于盲目宣扬光复传统文化来讲多能一眼看穿……真的好喜欢他啊!!!
3 有用 空山不为空 2018-10-17 22:20:54
一回来就赶紧看完最后一章。也许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因为非常希望抓住的纪念碑性不再停留在虚空,仅仅是感觉的层面,而进入到一种可以理解和表示的状态。包括最后提到的二元模式,“当任何一个场景将要行成独立系统并变为'真实'的时候,他就引进一种与这个场景相冲突的图像或风格,来消解任何可能造成的'幻视'效应。”
5 有用 Derridager 2020-06-15 13:19:22
好的艺术史家一定是好的策展人,他能够非常自如地引领读者/观者的视点。作为聚焦纪念碑性重构的艺术史的阈限点,“透明的石头”在承继了纪念碑的礼制性、劝诫性艺术特性以及政治功能外,还被注入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思路和美学表达,本身就展现了生与死的阈限性,一种过渡的之间状态。在这类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中,士人借助反书铭文在宏大中插入了自己的“细微”。就章节安排和策展轨迹而言,以此为终章使得读者/观者能够自如转身,既不用折服于令人望而生畏的“楼”,也不会耽于向内转的琐碎心绪。然而,透明的石头并未形成定论,它只构成了短期内的突破。之后的日子里,士人们更偏爱“卷轴与册页”。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它们较石碑或石棺轻便却又不失物质性,最终成为士人们抒其胸臆的对象以及人际酬酢时的礼物。
4 有用 索芝麻麻麻 2018-01-13 13:39:14
因为看了《重屏》,想把巫鸿的所有著作都读一遍。
0 有用 / 2020-08-24 16:02:14
书的质量很高,纸质舒服,图像印刷质量好,翻译还可以更顺滑一点。
1 有用 叁人 2018-11-14 13:21:12
有几个章节很让人折服
1 有用 homo silvester 2018-04-21 23:22:22
因为旧版版式太残忍中途搁下了,kindle救了我,终于三本都刷完~
2 有用 推箱子 2018-12-02 20:54:26
感觉没有理解透彻,都不好意思标记已读。不过很喜欢“友人与同僚”那一章。党锢之祸的儒士李膺,选择避世的陈寔,很有趣了。儒家思想后来一直为政治服务了,如果皇帝不仁道,也只希望他自己能有所反思。儒士之间似乎有心灵感应,包括后代也通过这种墓葬的纪念性,得到了声名和好处。“因为他们与死者曾经有过或认为自己与死者有过特殊的关系,并希望把这种关系公开化。由于东汉时期墓地已变成社会生活的中心,因此葬礼就成了感情与政治表白的最佳场合。”
2 有用 瞀乱 2019-06-02 18:33:42
两个线索:一个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这个艺术传统的一些基本特性;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1 有用 chengwen 2018-08-18 16:53:21
趁着当当做活动,拿下了巫鸿的这一套书,可惜《时空中的美术》没有活动,不然就齐全了。如今纸质书都太贵了,如果不是做活动,根本买不起,都在网上看各种电子版。
1 有用 Fiji0308 2019-12-29 17:23:19
最难理解的一本却翻得最快,一直潜不下心来看历史有关的文字,还是偏向于纪录片等影像,热媒介之下的思考肯定不如冷媒介来得深刻。还是很佩服很多大神作品集里将历史反映的思想观念或年份数据可视化并绘制成分析diagram,自己是没这思维😂。
2 有用 …… 2019-07-13 14:56:19
以纪念碑为结点,将宏观的历史叙述与微观的社会互动共融一炉,可以看到艺术史领域内弥合形式与实质主义之争的尝试。一二三章偏重历时性的创作语境,最喜欢礼制艺术时代的九鼎融合了微观权力与外在权力的表述,以纪念碑性为母题,对长安城建造过程的重构也让人记忆犹新。四章以丧葬纪念碑的空间为舞台,重现四种社会群体的互动场景。五章是全书阐释的高光时刻,笔力不输重屏。
1 有用 陈美芳˙Ꙫ˙ 2019-01-18 15:03:56
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均具有“纪念碑性”。
2 有用 火山城池 2019-06-18 15:38:46
第一章,零知识对青铜器有了个认识,非常精彩。 第二章,开始庞杂,没有背景知识理不清逻辑。 第三章,长安城略过。 第四章,《武梁祠》复述。 第五章,简略,王南《六朝遗石》似从中启发。 总体读起来比较吃力。
2 有用 西汉愉快的白术 2019-03-03 11:12:25
终于看完了,2018年读过的最棒的一本书。个人觉得开篇的九鼎之论,和后面关于武梁祠壁画以及丧葬正反铭文的讨论最精彩,希望有时间可以写个读书笔记。最后想说,巫鸿可真是厉害。
1 有用 落九天 2021-04-15 23:38:46
读完后又翻到最前面重读了一遍导论,通篇下来读得最爽就是头篇导论。正文论证了很多的“政治性”、“纪念性”、“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但不太能看到“纪念碑性”的东西,好几篇我都觉得是在讲礼仪美术或者政治行为,然后到篇末又重提“纪念碑性”。本书阅读感还是挺好的,附图和标注都看着很舒服,(第二三章阅读有点累)可以感受到巫鸿真实读了好多学者的理论,旁征博引许多东西。[纪念碑性]这个概念的提出还是很精彩的,只是目前还显得有一点点空中楼阁,并没有太多东西可以作为实证来论述,相对而言,形式主义学派的东西看起来兴许是太批判了有些过度,但其中也有一些道理。
0 有用 O 2019-12-03 12:51:43
4.4。作者在观察和思考角度上的确别具只眼👁️。建筑研究真是一片空白,匪夷所思。
0 有用 诗瀛 2019-12-20 07:26:37
终于找到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的行文抽丝剥茧,实在吸引人,有如推理小说。但是把第一章及晚近的中文版序,与贝格利“科索沃式”的书评一比较,不难发现巫鸿这书的核心漏洞所在。如近来电影《利刃出鞘》所说,甜甜圈中间空的地方没有填好——我估计这个坑也没人来填了。而尽管如此,作者的视角令大多数中国读者为之一振,针对这书所展开的辩论和启发,无疑会把东方美术史推向一个更积极的层次。
0 有用 日暮倚修竹 2018-10-26 07:33:16
246
0 有用 啊吧瓦轰! 2020-10-25 15:58:04
巫鸿太善于利用文字的力量蛊惑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