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短评

热门
  • 1 豆友161326559 2020-10-22 14:32:35

    根本没有什么纪念碑性,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希望芝加哥巫学派好好消化西方的那一套的理论!

  • 0 好快的刀 2020-05-05 19:05:01

    陷入审巫疲惫了

  • 0 可以证明 2018-06-09 08:50:17

    和礼仪中的美术类似

  • 0 萧隐 2020-12-18 02:19:54

    又是拿旧文章东拼西凑的一本书,不过书中关于九鼎的探讨还是很具有启发性。巫教授的发散思维我很崇拜,只是其敛财行径实在难以认同了。

  • 0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2-04-02 09:36:24

    精彩的阅读体验(当然可能因为我只是个看热闹的外行…),第五章似乎就导向《废墟的故事》?

  • 0 风惊西北枝 2022-02-16 21:57:54

    虽然总觉得书整体的主题与脉络有点混乱,但每个小部分各自分开来看都还是挺有趣的。第四章无聊些。

  • 0 阿木 2022-02-16 22:02:33

    今天總算幹了件正經事。巫鴻的這本和《黃泉下的美術》對於美術品背後觀念的解讀對我很有啓發。

  • 0 娜娜子姐姐 2022-02-21 17:54:46

    读完越发感概公立博物馆还是被考古学、历史学所统领,展览逻辑逃不出这两个学科框架。巫鸿用一个“纪念碑性”把玉、青铜、石、墓葬、宗庙等概念联系起来,助人开阔思路。但读到最后一章时也曾怀疑其是否陷入了以图证实的困境。再返回去看本书的序言,他提醒读者到:“要把本书看作重构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而不把它当成提供研究材料和最终结论的教科书或个案分析。” 确实,任何学科及其研究方法都有局限性。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也不是单由历史学、考古学或美术史学就能盖棺定论的。

  • 0 aaagine 2021-11-07 01:34:59

    需再读巫鸿系列

  • 0 IonMaiSheng 2021-11-21 11:36:11

    一部新石器至汉末-南北朝的中国礼仪美术史,竟是个体从矇昧走出的过程:权力从暗处走向明处,个人从集体中突出,神性让位给世俗,宗族血缘想象转为个体死亡想象,大型公共纪念碑发展为微型个人纪念碑……作者将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综合体(礼器、宗庙、宫殿、园林、墓葬等)统纳在“纪念碑”架构下,试图串讲起前人的分段讨论,每章各具精彩(陶-玉-青铜-石-“透明石”-卷轴、册页的脉络,质料、形状、装饰、铭文的重心转移,“二元性”,汉长安城动态解读等),可见野心与苦心(系谱已成,但还有些生硬、散漫,各章有跑题失焦之嫌)。至此作者谈到个人精英艺术家走进历史,“纪念碑性”走入下一时期(消亡?)。作者深知礼仪美术独特的政治、宗教功能目的性(以此反驳罗樾门派),重视运用“原境”分析及结合其他西方流行理论。

  • 0 月娘 2021-11-21 23:31:37

    巫鸿写得太好看了!!!

  • 0 蕉下客 2021-11-29 21:02:05

    纪念碑性?纪念性?越讲越模糊

  • 0 柳川 2022-01-06 23:20:59

    读导论及四五章,精彩纷呈。感觉巫鸿的研究有很强烈的”结构主义“的取向,试图探寻在诸多纷杂的表象背后某种支配性的观念、或者说操纵全局的深层结构,竟有一种”在绘画、图像间做田野“的感觉。题目为中国艺术的”纪念碑性“,但难得的是并未预设某种关于纪念碑性的固定概念、将之生硬地嵌入中国艺术传统中;而是在重建概念和形式的语境基础上,考察在特定社会文化下不同纪念碑性的流衍及其物化形态的多样性和冲突,于是最终讨论形成的是“观念的序列”、“观念的历史”。

  • 0 袁晓 2022-09-19 00:28:06 海南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里面有一些说法有震撼到我,但是对整本书所说的纪念碑性,我觉得有点牵强附会了。

  • 0 胡桃楸 2022-09-25 21:28:14 北京

    第一章论述礼器的纪念碑性非常精彩,二、三章讲建筑(宗庙、宫殿和墓葬)有些材料盖过论述线索,第四章算是在全书结构上凸显武梁祠的过渡意义(再去翻翻巫鸿博论),最后又回到了物本身,不再是需要还原到情境中的器物而是情境所生产的物,或者说空间。巫鸿总会夹带有意思的私货,我理解为某种批判意识,而且是基于扎实的文献学/图像学、学科史功底。看到20世纪50年代因为要拥趸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的“技术演进三期说”,雷海宗和陈梦家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之名,而博闻强识的唐兰仅仅以45件分散的器物来佐证中国古代社会的青铜农器说,为官方观点定调,真是让人唏嘘。

  • 0 哭之笑之 2022-09-27 18:10:32 浙江

    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或者联系诗歌的纪念碑性,比如地名、人名、日期、事件等。

  • 0 Chillphone 2022-10-08 00:09:13 上海

    原境方法,美术史视角下的殷周、周秦、汉晋三次大变局。为了切合“纪念碑性”,多有阐释过当之处,艺术似乎完全成为社会的附庸,不免招来非议。但是,巫鸿对艺术本身的解读又那么精彩: 隶属于仙境的佛,符号化的孩子,死者视角的透明之石,巫鸿真是太聪明了!

  • 0 Vinterfrost. 2022-04-17 20:59:19

    死者视角很有意思

  • 0 圆盘生物 2022-04-11 14:23:24

    第三章指出,长安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

  • 0 黑流 2022-11-02 18:00:21 河南

    巫鸿对中国美术史做出的贡献不亚于约翰伯格对观看史所做的革新。巫鸿超前地指出在中亚、欧洲古代艺术中的“纪念碑性”同样存在于古中国的艺术,但古中国的帝王和工匠们没有选择高度夸张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欧洲通常表现为建筑的高度)或是材料的耐久性(除了在墓葬艺术中的运用,石质建材从未广泛地应用到生人的世界,更遑论混凝土的发明),他们选择了便携性、象征性、装饰性、形而上的空间构造(三代强调里空间的宗庙),这些特质赋予了例如九鼎这种礼器以“纪念碑性”。另外,巫鸿对于长安历史的解构耐人寻味,历史上诸如此类的纪念碑城市需要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解读。拿坐落在幼发拉底河上的巴比伦城举例,这座城市经历了居鲁士、大流士、薛西斯、赛米拉米斯、尼托克丽丝的征服或统治,其“纪念碑性”不断变化以塑造自身,“纪念碑性”是伟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