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书真是无趣到了极点……
消亡的根源在于大族聚居在两京及附近,在黄巢之乱时没有及时跑路惨遭毁灭性打击。不算有新意,内容也比较无聊,利用出土的墓志来说明门阀大族的地理分布,关系网络等。技术路线是亮点,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墓碑数据统计然后构建贵族的社交网络模型,可以作为佐证,但是应该注意数据缺失的影响。
2018#134#好无聊的一本书……0616
大体没有脱离姜士彬的体系,平淡性描述较多。
和孫國棟先生的《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大體上來說觀點差不多,因為有了碑文大數據,在一些細節地方略有新意,比如認為藩鎮選官制度是延續門閥統治的、社交和婚配在中後期是門閥延續的主要方式(孫認為是教養、家族學院、莊園等)
广泛运用墓志新材料和大量的图表分析让人耳目一新。观点具有启发性。
就写作手法来说可读性太差了,真的是流水账加无数举例,基本没什么重点可言,标题是消亡,结果只有最后一章论述了,主要由于黄巢的原因在唐末五代时期全部被屠杀或者隐姓埋名。那么标题就不该这么写,看起来让我有种凑字数的感觉,但是本书通过墓志铭来推测历史方法确实很新奇,国外对于大数据的图表展示也很厉害
太一般,唐代末期贵族聚居在两京及之间走廊,唐末的战乱造成贵族的集体消失,太一般了
入了一堆“硬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完”……社科文献这半年出的书超好看。看书的跟不上人家出书的速度……// 读完了。没想到还能这么做学问哇,太厉害了。当小说看的……挺好看。
历史大数据:墓志文本挖掘+姻亲社会网络+居住地理信息系统。
论述并不是特别清晰,唯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大量的数据分析与谱系图表(主来源于对出土的唐代墓志铭的解读)。西方学者对中国中古的划分大致在秦与五代十国间的千年。大致总结下作者差强人意的论断:1、中古门阀大族绝大多数聚集在京畿地区,对地方控制弱(唐王朝运转结构偏向殖民体系,但中国门阀大族又异于西方的土地贵族,地位主要建立于家族名望与联姻,而非土地),唐的藩镇体系进一步弱化了京畿门阀的控制力;2、科举制度对门阀政治的冲击;3、安史之乱后,对商业的放松导致大量商业新贵的产生;4、唐末二十年的巨大动乱,从肉体上消灭了群聚于京畿地区的大量门阀大族,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奔溃导致门阀再难兴起,这或许是最直接的原因罢。5、缅怀中古长安。
中古史研究,大数据的引入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
看豆瓣评论,很多人好像对作者用数据说话干净利落的讲清楚一件事情感觉十分不爽,可能屎吃多就成口味了吧
观点并无新意,翻译意义何在???
用诗歌和墓志数量来证明大族被消灭说服力不足
中古士族仍然有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科举制和藩镇征辟制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士族的生命。在唐朝,婚姻关系网对士人的仕途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分布在两京及两京走廊地区的精英被黄巢通过战争屠杀的方式消灭。本书亮点不在于结论,而在于统计方法,从墓志入手分析,也算是别具一格。
本书结论是黄巢起义及后续的混战导致了门阀大族的消亡,而不是安史之乱。这个大家基本都已经知道了好嘛……本书几个大问题:第一,对中国传统基本不熟悉,花很大精力论证了很多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不言自明的论题;第二,对中国历史研究进展不了解,结论毫无新意;第三,唯一一点亮点,用出土的墓志铭之类资料进行论证,也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论证很不充分,逻辑上说服力很低。唯一有点用的可能就是最后附录提到的数据库了,这还是在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库的前提下。
对引用墓志铭研究的可靠性存疑,但书的确写的不错。
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确实可能会有些不一样的发现,但还是缺了点血肉。
在北京三联书店通宵看的新书。让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通过大数据的方法研究历史,方法论令人震惊。
>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46 有用 启风 2017-06-21 11:57:38
这书真是无趣到了极点……
41 有用 黑猫君 2017-06-07 15:44:49
消亡的根源在于大族聚居在两京及附近,在黄巢之乱时没有及时跑路惨遭毁灭性打击。不算有新意,内容也比较无聊,利用出土的墓志来说明门阀大族的地理分布,关系网络等。技术路线是亮点,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墓碑数据统计然后构建贵族的社交网络模型,可以作为佐证,但是应该注意数据缺失的影响。
26 有用 日暮倚修竹 2018-06-11 22:37:42
2018#134#好无聊的一本书……0616
17 有用 韧勉 2017-09-11 11:46:41
大体没有脱离姜士彬的体系,平淡性描述较多。
12 有用 go! 2017-06-02 21:34:11
和孫國棟先生的《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大體上來說觀點差不多,因為有了碑文大數據,在一些細節地方略有新意,比如認為藩鎮選官制度是延續門閥統治的、社交和婚配在中後期是門閥延續的主要方式(孫認為是教養、家族學院、莊園等)
14 有用 Simon_Hky 2017-06-13 00:54:55
广泛运用墓志新材料和大量的图表分析让人耳目一新。观点具有启发性。
11 有用 二哈哈哈哈哈 2017-11-21 09:38:33
就写作手法来说可读性太差了,真的是流水账加无数举例,基本没什么重点可言,标题是消亡,结果只有最后一章论述了,主要由于黄巢的原因在唐末五代时期全部被屠杀或者隐姓埋名。那么标题就不该这么写,看起来让我有种凑字数的感觉,但是本书通过墓志铭来推测历史方法确实很新奇,国外对于大数据的图表展示也很厉害
7 有用 ficus 2017-05-24 22:29:44
太一般,唐代末期贵族聚居在两京及之间走廊,唐末的战乱造成贵族的集体消失,太一般了
7 有用 俞晓之 2017-06-16 20:45:11
入了一堆“硬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完”……社科文献这半年出的书超好看。看书的跟不上人家出书的速度……// 读完了。没想到还能这么做学问哇,太厉害了。当小说看的……挺好看。
9 有用 阿道克 2017-06-23 23:32:54
历史大数据:墓志文本挖掘+姻亲社会网络+居住地理信息系统。
7 有用 安德烈大叔 2018-11-20 20:39:27
论述并不是特别清晰,唯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大量的数据分析与谱系图表(主来源于对出土的唐代墓志铭的解读)。西方学者对中国中古的划分大致在秦与五代十国间的千年。大致总结下作者差强人意的论断:1、中古门阀大族绝大多数聚集在京畿地区,对地方控制弱(唐王朝运转结构偏向殖民体系,但中国门阀大族又异于西方的土地贵族,地位主要建立于家族名望与联姻,而非土地),唐的藩镇体系进一步弱化了京畿门阀的控制力;2、科举制度对门阀政治的冲击;3、安史之乱后,对商业的放松导致大量商业新贵的产生;4、唐末二十年的巨大动乱,从肉体上消灭了群聚于京畿地区的大量门阀大族,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奔溃导致门阀再难兴起,这或许是最直接的原因罢。5、缅怀中古长安。
8 有用 流惜子 2017-06-01 10:30:06
中古史研究,大数据的引入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
11 有用 whig 2021-10-04 20:04:52
看豆瓣评论,很多人好像对作者用数据说话干净利落的讲清楚一件事情感觉十分不爽,可能屎吃多就成口味了吧
5 有用 wstdq 2017-11-06 13:36:03
观点并无新意,翻译意义何在???
8 有用 PPPE 2017-11-06 16:32:36
用诗歌和墓志数量来证明大族被消灭说服力不足
5 有用 越石赋扶风 2018-06-06 17:14:58
中古士族仍然有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科举制和藩镇征辟制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士族的生命。在唐朝,婚姻关系网对士人的仕途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分布在两京及两京走廊地区的精英被黄巢通过战争屠杀的方式消灭。本书亮点不在于结论,而在于统计方法,从墓志入手分析,也算是别具一格。
8 有用 坐觀千江月 2019-01-09 10:54:22
本书结论是黄巢起义及后续的混战导致了门阀大族的消亡,而不是安史之乱。这个大家基本都已经知道了好嘛……本书几个大问题:第一,对中国传统基本不熟悉,花很大精力论证了很多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不言自明的论题;第二,对中国历史研究进展不了解,结论毫无新意;第三,唯一一点亮点,用出土的墓志铭之类资料进行论证,也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论证很不充分,逻辑上说服力很低。唯一有点用的可能就是最后附录提到的数据库了,这还是在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库的前提下。
3 有用 Sky 2017-08-17 13:22:43
对引用墓志铭研究的可靠性存疑,但书的确写的不错。
5 有用 高乔人的驴 2017-09-26 19:40:36
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历史确实可能会有些不一样的发现,但还是缺了点血肉。
4 有用 Booking2023 2017-06-03 22:26:27
在北京三联书店通宵看的新书。让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通过大数据的方法研究历史,方法论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