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总算在上大学前啃完了……可是分数低的要死,报不了哲学系。
有人把康德比作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那么,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打开这个蓄水池的钥匙。能和康德结伴漫游过这条道路,我真是三生有幸了。
中文英文都读了,很遗憾没能完成自己在十六岁生日前看完的愿望,但终究还是看完了,有一瞬清明。
西方哲学史上的“蓄水池”,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希望”的哲学。据说康德的原著本身就有艰深晦涩、句型结构复杂的特点,这版翻译已经比之前的中译本有了很大改进,但仍旧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最难读的书之一。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读完之后的收获也让我觉得这些努力没有白费。
今天是康德诞辰三百周年,转发这条消息到微信群,康德就会复活,大家快来试试吧
康德认识论旨在回答“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是怎样一种可能、纯粹理性应用的对象及界限”。康德将知识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组合,一方面理性作为非经验的物构成知识的形式;另一方面,物自体通过现象作用于认识主体而产生的经验构成知识的内容。然后将问题转移到“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同一是否可能”:一方面现象作为被感性直观的对象形成被知性以范畴为工具而被思维的质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物自体作为只能被思维的对象是无限的,我们不能从有限中推导出无限。康德以存在与思维的对立为基础对以上两个问题均做出否定的答案。 给我的启示,康德的思维能应用到统计学上,统计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局部的数据来提高对某一结果做出准确预测的概率。为什么不是绝对?与数据的局限和真理的无限有关吗?也许我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找到支持或者反对康德的答案。
曾经是我心中的天书榜榜首,大学时硬着头皮看过一点,一个字都没看懂。前段时间机缘巧合去看了休谟的《人性论》,休谟的文风倒是浅显直白,但是内容特别恐怖,几乎引发精神错乱。 听说《三大批判》是对休谟的回应,于是赶紧找来看。看完休谟再看康德,就仿佛风暴中的小船驶进了港湾,彷徨的旅人找到了栖息地。然后发现康德的写法其实非常强,他一点一点垒砖块,最后突然浮现出一座庄严巍峨的哲学宫殿,一切意义在砖瓦之间流淌起来,在顶峰汇成光芒,非常震撼。从这个意义上说,被休谟折腾一通,算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康德是不折不扣的哲学天才,体系的初创者永远值得尊敬。 影响叔本华“意志”最深的,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康德搭建了“自在之物”的牢固地基,叔本华在上面用“意志”建起了高楼大厦。康德提出了解决二律背反,超越时间空间的自在之物,叔本华将它发扬光大到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经典的二律背反,换一个角度看,是一次巧妙的维度扩展。虽然康德一直在不厌其烦,绕着圈子证明合理性,但在读得过程中,感觉它甚至自然到无需证明,看看身边的你,我,他,难道还不明显吗? 不过自在之物真的自在吗?仅仅是相对而已,载体本身所受自然律的限制,完全无法改变了。 康德对数学和哲学的区别也阐述得很好,一个由一到多,一个由多到一,不过无论哪种形式,都仅仅是既有可能的真理的描述而已。 完全同意康德对经验论的评价,但还是要读一下休谟。
扑面而来的崇高
和康德的决一死战
第一次啃完一部大部头著作,恭喜自己。不过康德(牛顿)的时空观好像已经被爱因斯坦否定没了。数学也已经被认为分析判断了…恨自己不懂物理学啊,不过还是慢慢来吧。 ps.好像康德的啰嗦有被人诟病过,读的时候也有点感觉到,虽说是为了详尽。 pps.有位仁兄说得好,是要做足功课,否则读不懂的。可以先看邓老师的视频课或者导读类书籍
真想入门哲学还是得看原典,少看哲学史。不畏难,真正翻开第一页之后发现真没想象那么难。失眠的时候会拿着铅笔一句句读,稍微不留神这些句子就溜走了,又只能返回来重新读。似乎完全没有懂,但是它们又留下了。我真有一种学生时代末期与数学建立联系的强烈感受。
比起黑格尔,比起再后来的现象学,康德其实是最好懂的那位,首先康神很体贴,一个观点正正反反前前后后能换着花样给你絮叨好几遍,就怕你不懂,其次,康神的文字也就太干巴太理性了,没有什么微妙幽深的东西需要读者去调用感觉感性感情。鄙人不才,用蹩脚德语读过一点原文,那感觉就是,幸亏康神没写过什么抒情的、虚构的文章,不然得多吓人啊,毕竟他用个比喻我都读的虎躯一震……而邓教授的中文翻译,堪称完美的拿捏到了此番本难于译传的原味,揣摩着邓教授大约也从没想去修饰什么,完全信任着读者的理解力,顺着自己的路子一往直前。读者对这份信任是无比感激的。
应该列为人类必读书籍
读完.... 我颤抖地闭上了它,有些具体论证过程不太懂,但是整体的哲学框架倒是理解了。 理性要么取消一切判断,要么确立确定性。 康德果然是西方哲学的十字路口,经验主义、怀疑论、理念世界等内容汇入了整个体系中。 有点想重看一遍,不过得放在几年后再说。
悲报。因为读它是你必然的主动选择所以你不能向作者要精神损失费。
我们的纯粹理性只能够认识现象,不能够认识事物本身 在谈上帝、不朽的灵魂的时候,显然我们是把他们当做本体来看的,这些都是本体的概念 不是现象的概念,因为他们已经在理性的认识有效范围之外了。 当我们一定要越过经验这条红线的话也时候,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先验幻相之中,我们越过先验幻相这条红线并不是因为先验幻相很诱人,而是我们理性的本性内在的就有这样一种冲动,超越可能的经验的界限,如果我们要理解我们作为整体的经验的话,我们必须要超越我们经验的界限,因为在经验世界里面 我们所有认识的知识都是局部的,而人都有从整体把握这个世界的愿望。(康德是人类的光辉和余温)
#纯粹理性批判 断断续续一年多,算是长征了,完结撒花![庆祝] 看完最后一章后先是觉得突然 然后就是无限的感动,真的不太容易 李和邓两译本+知乎精读+148页笔记 有种中高考考完的感觉,啊~感动 ——去做那使你享配幸福的事情吧!
认真读了三分之一,读得懂。翻译的不错!但仍然是概念堆集,绕来绕去,太烧脑!作为老理学硕士,我没有感觉到这二百年前的知识论有太多的指导意义了。所以,后面翻了翻,一个交代。看来,哲学还是不能深入下去。
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时候都以一种先验的条件为基础。
> 纯粹理性批判
523 有用 江英西然 2018-06-17 14:20:35
总算在上大学前啃完了……可是分数低的要死,报不了哲学系。
322 有用 爱吃胡萝卜 2020-02-13 22:35:26
有人把康德比作蓄水池,以往的哲学都流向康德,以后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那么,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打开这个蓄水池的钥匙。能和康德结伴漫游过这条道路,我真是三生有幸了。
176 有用 眠欢 2020-07-12 22:21:38
中文英文都读了,很遗憾没能完成自己在十六岁生日前看完的愿望,但终究还是看完了,有一瞬清明。
141 有用 四里鳥緑 2019-04-30 19:56:23
西方哲学史上的“蓄水池”,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希望”的哲学。据说康德的原著本身就有艰深晦涩、句型结构复杂的特点,这版翻译已经比之前的中译本有了很大改进,但仍旧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最难读的书之一。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读完之后的收获也让我觉得这些努力没有白费。
40 有用 塔可夫死机 2024-04-22 02:20:37 广东
今天是康德诞辰三百周年,转发这条消息到微信群,康德就会复活,大家快来试试吧
27 有用 芳煙 2020-01-12 07:52:30
康德认识论旨在回答“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是怎样一种可能、纯粹理性应用的对象及界限”。康德将知识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组合,一方面理性作为非经验的物构成知识的形式;另一方面,物自体通过现象作用于认识主体而产生的经验构成知识的内容。然后将问题转移到“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同一是否可能”:一方面现象作为被感性直观的对象形成被知性以范畴为工具而被思维的质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物自体作为只能被思维的对象是无限的,我们不能从有限中推导出无限。康德以存在与思维的对立为基础对以上两个问题均做出否定的答案。 给我的启示,康德的思维能应用到统计学上,统计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局部的数据来提高对某一结果做出准确预测的概率。为什么不是绝对?与数据的局限和真理的无限有关吗?也许我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找到支持或者反对康德的答案。
33 有用 德川咪咪 2022-02-26 21:51:04
曾经是我心中的天书榜榜首,大学时硬着头皮看过一点,一个字都没看懂。前段时间机缘巧合去看了休谟的《人性论》,休谟的文风倒是浅显直白,但是内容特别恐怖,几乎引发精神错乱。 听说《三大批判》是对休谟的回应,于是赶紧找来看。看完休谟再看康德,就仿佛风暴中的小船驶进了港湾,彷徨的旅人找到了栖息地。然后发现康德的写法其实非常强,他一点一点垒砖块,最后突然浮现出一座庄严巍峨的哲学宫殿,一切意义在砖瓦之间流淌起来,在顶峰汇成光芒,非常震撼。从这个意义上说,被休谟折腾一通,算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29 有用 蹩脚侦探 2020-03-28 00:20:34
康德是不折不扣的哲学天才,体系的初创者永远值得尊敬。 影响叔本华“意志”最深的,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康德搭建了“自在之物”的牢固地基,叔本华在上面用“意志”建起了高楼大厦。康德提出了解决二律背反,超越时间空间的自在之物,叔本华将它发扬光大到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经典的二律背反,换一个角度看,是一次巧妙的维度扩展。虽然康德一直在不厌其烦,绕着圈子证明合理性,但在读得过程中,感觉它甚至自然到无需证明,看看身边的你,我,他,难道还不明显吗? 不过自在之物真的自在吗?仅仅是相对而已,载体本身所受自然律的限制,完全无法改变了。 康德对数学和哲学的区别也阐述得很好,一个由一到多,一个由多到一,不过无论哪种形式,都仅仅是既有可能的真理的描述而已。 完全同意康德对经验论的评价,但还是要读一下休谟。
84 有用 瓦伦廷 2019-04-26 09:46:46
扑面而来的崇高
29 有用 水煮荷包蛋 2020-05-27 00:24:30
和康德的决一死战
25 有用 yyh 2019-05-08 15:39:49
第一次啃完一部大部头著作,恭喜自己。不过康德(牛顿)的时空观好像已经被爱因斯坦否定没了。数学也已经被认为分析判断了…恨自己不懂物理学啊,不过还是慢慢来吧。 ps.好像康德的啰嗦有被人诟病过,读的时候也有点感觉到,虽说是为了详尽。 pps.有位仁兄说得好,是要做足功课,否则读不懂的。可以先看邓老师的视频课或者导读类书籍
9 有用 ygonsywhxbdh 2024-04-11 05:21:29 湖南
真想入门哲学还是得看原典,少看哲学史。不畏难,真正翻开第一页之后发现真没想象那么难。失眠的时候会拿着铅笔一句句读,稍微不留神这些句子就溜走了,又只能返回来重新读。似乎完全没有懂,但是它们又留下了。我真有一种学生时代末期与数学建立联系的强烈感受。
40 有用 陆沉 2021-06-18 19:48:54
比起黑格尔,比起再后来的现象学,康德其实是最好懂的那位,首先康神很体贴,一个观点正正反反前前后后能换着花样给你絮叨好几遍,就怕你不懂,其次,康神的文字也就太干巴太理性了,没有什么微妙幽深的东西需要读者去调用感觉感性感情。鄙人不才,用蹩脚德语读过一点原文,那感觉就是,幸亏康神没写过什么抒情的、虚构的文章,不然得多吓人啊,毕竟他用个比喻我都读的虎躯一震……而邓教授的中文翻译,堪称完美的拿捏到了此番本难于译传的原味,揣摩着邓教授大约也从没想去修饰什么,完全信任着读者的理解力,顺着自己的路子一往直前。读者对这份信任是无比感激的。
18 有用 ffdo 2021-01-30 13:29:17
应该列为人类必读书籍
10 有用 橙子猫🌈 2020-03-27 15:58:07
读完.... 我颤抖地闭上了它,有些具体论证过程不太懂,但是整体的哲学框架倒是理解了。 理性要么取消一切判断,要么确立确定性。 康德果然是西方哲学的十字路口,经验主义、怀疑论、理念世界等内容汇入了整个体系中。 有点想重看一遍,不过得放在几年后再说。
6 有用 天使坠落在哪里 2024-07-05 01:34:04 浙江
悲报。因为读它是你必然的主动选择所以你不能向作者要精神损失费。
5 有用 一个朋友普希金 2023-08-02 18:00:49 北京
我们的纯粹理性只能够认识现象,不能够认识事物本身 在谈上帝、不朽的灵魂的时候,显然我们是把他们当做本体来看的,这些都是本体的概念 不是现象的概念,因为他们已经在理性的认识有效范围之外了。 当我们一定要越过经验这条红线的话也时候,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先验幻相之中,我们越过先验幻相这条红线并不是因为先验幻相很诱人,而是我们理性的本性内在的就有这样一种冲动,超越可能的经验的界限,如果我们要理解我们作为整体的经验的话,我们必须要超越我们经验的界限,因为在经验世界里面 我们所有认识的知识都是局部的,而人都有从整体把握这个世界的愿望。(康德是人类的光辉和余温)
4 有用 青椒 2023-07-01 07:08:21 广东
#纯粹理性批判 断断续续一年多,算是长征了,完结撒花![庆祝] 看完最后一章后先是觉得突然 然后就是无限的感动,真的不太容易 李和邓两译本+知乎精读+148页笔记 有种中高考考完的感觉,啊~感动 ——去做那使你享配幸福的事情吧!
12 有用 老骥 2021-06-09 11:03:43
认真读了三分之一,读得懂。翻译的不错!但仍然是概念堆集,绕来绕去,太烧脑!作为老理学硕士,我没有感觉到这二百年前的知识论有太多的指导意义了。所以,后面翻了翻,一个交代。看来,哲学还是不能深入下去。
4 有用 wwenjun 2020-02-12 17:46:37
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时候都以一种先验的条件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