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命礼俗 短评

热门
  • 4 乾元 2019-09-21 18:00:18

    礼俗入门,作者拘而不泥,比起看那些追着彭林高呼复兴华夏衣冠的sb要畅快得多,毕竟要把握礼文与礼意本末。如称字不呼名主敬,又有子在父前称名、臣在君前称名,因名有个人之生命力,此君父为掌握;又如庆生为南北朝江南以来之习俗,而雅古之人则主先秦汉晋不庆生而称之母难日,此本质实际为当时生育艰难耳!

  • 2 文禾斗 2019-05-12 01:07:52

    资料精要,评述得体,体系明晰,贯通古今。

  • 0 千船 2017-04-11 12:17:47

    周公制作判分明, 又承孔圣亲删定。 礼志于典寸心萦, 俗续于今他邦敬。

  • 1 钟螺 2021-11-12 03:16:22

    书名真的民科,但实际上意外地写得很好,深入浅出,看得出在礼学上很精。对三礼原文的解说简明扼要,虽然说到兴起也不免指导现实,但尺度也很克制,气味好,很温厚。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2-08 23:30:45

    按需。“本书由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国良撰写,分章别目,从生育礼俗、成人礼俗、结婚礼俗、庆生礼俗、丧葬礼俗、祭祀礼俗六大主题,对中国传统生命礼俗的起源、古今礼节流变及其存续意义作细致独到的介绍与分析。引经据典、论证充分,同时不忘结合现当代社会状况与人际关系,对传统生命礼俗加以评说,提出改良。语言严谨而富于亲和力,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是一本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的历史文化普及读物。”

  • 0 子琰 2022-09-24 21:53:34 山东

    丧葬一节解惑!

  • 0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2-10-30 18:21:04 浙江

    齐梁以前,庆生之礼不显,以后,因佛诞而显。 七七、百日葬俗与佛教。

  • 0 旺特 2023-08-05 14:19:14 福建

    书内容挺好,既有分析方法,也有分析内容,感受最深的就是习俗变化虽然慢但是一直在变化,现在已经和过去有很大不同。古代的习俗作者再怎么洗白,在我看来,好多都还是精神的枷锁,都是为了强调服从秩序,毕竟大部分礼俗都是上位者制定的,所以,去tm的习俗,老子爱怎么过就怎么过。

  • 0 时间微积分 2022-07-01 22:10:34

    懂了很多事情的由来,为什么不能直呼别人的名字,五服其实是居丧用来区别亲疏远近,孔子反对用活灵活现的俑陪葬,说出始作俑者,为什么靠右走,魂和魄,祭祖是感念也是收族增加凝聚力。一直延续的事知道了因由。很不错的书。

  • 0 朝闻道 2024-01-20 02:45:34 山东

    Gosh,网易公开课考古,找到了我本科顶着糟糕的录音质量和文本密密麻麻ppt的这门课

  • 0 卡尔松 2023-03-08 17:19:04 浙江

    很好。

  • 0 风雨鸡鸣 2025-03-15 17:57:36 日本

    虽是通识读物,却可以想见作者的涵养与风度。

  • 0 二安鄉人 2019-11-08 00:40:40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生育礼俗、成人和成年礼俗、结婚礼俗、庆生礼俗、丧葬礼俗、祭祀礼俗等与生命历程相关之礼俗。作者旁征博引,叙述清晰,既有历时性比较也有共时性分析,其中对《仪礼·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特牲馈食礼》的主要仪节都有较通俗的描述,便于初学。另外作者在每章最后都有对当代礼俗的反思,很有启发性。

  • 0 皓水 2019-12-14 17:56:27

    第一次看古代民俗学著作,虽是一本小书但长了不少知识。譬如在南北朝以前汉族婚礼并不那么喜庆,也没有庆生的传统,许多我们后来理所当然的习俗均是胡族或佛教影响之下才逐渐普及的。

  • 0 什么都不确定 2021-05-12 17:52:20

    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像家里老人在讲学一样。

  • 0 柠檬片月🍋🌛 2021-07-21 15:39:54

    感谢。钱穆曾说,礼是中国人一切行动的准则。而这本书从古礼的地域与时代流变、从出生、成婚、死亡的几个人生大事的模块,分析了礼背后的逻辑。当你认清楚礼文背后的礼意,就不会对某些超乎经验范畴的事感到恐惧。每个中国人都应当为亲人执礼办事,因为中国的礼,是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惜哉西方思想习俗的涌入、兼粗暴地将一些礼仪视为封建迷信的做法,导致礼之不传,这样的一本书竟是台湾学者写的。克己复礼,戒之慎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