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记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2019-05-28 18:26:46

    看的是这个版本 贼气

  • 1 流惜子 2021-10-04 17:36:52

    猛料很多,因为作者是新华社的王牌记者,在高层也有很多私人关系,动辄和多少部级是亲密朋友,敢写很多他人根本不敢碰的。

  • 0 serb 2022-02-22 16:27:42

    中国汽车发展缺的不是保护 而是良性竞争

  • 0 流沙陷 2021-10-15 10:32:39

    入世前部分比较有内容

  • 0 躺倒斋主人 2022-04-24 13:46:01

    记者的中国汽车工业史 写得详实;由于能给中央首长递折子 车企老总们也都愿意和他结交 因此也记载了很多逸事

  • 0 Rex 2022-08-12 04:56:40

    购于 05/13/2022 海运,作者作为官媒记者深入接触国产汽车工业二十年发展,写下的纪实可谓真实而又详实,对于发展的困难、机会和对未来的展望、乃至于反思都很到位、深刻。二十年汽车工业艰难发展,又是改革开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今看来,这几十年的历史背后是惊心动魄的变革,看完这本书就相信中国未来会越来越好

  • 0 Lee 2022-08-08 18:01:20

    六颗星,三颗星给稀缺性,两颗星给作者的诚恳,一颗星给作者的江湖地位。作者确实在汽车行业老资历,新华社资深记者,亲身在一线经历了中国汽车业82到12年的三十年发展历程,整本书的连贯性差了一些,但是胜在文章都相当原汁原味的体现了当初的思考,更具有历史感,值得深思。作者对于电动车发展的判断也让人深思,身处其中的人也只在此山中啊,可见真知灼见、穿透时间的迷雾是多么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0 Leo在睡觉 2023-10-07 19:08:51 广东

    降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主核心旋律。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产业一直向东转移,从汽车的故乡欧洲,向美国、向日本、向韩国、向中国转移。这是产业结构的一次世纪大转移,是一个百年轮回:20世纪初,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降低了成本,造就了美国汽车业的爆发式成长;50-80 年代,日本靠精益生产方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后来居上;七八年前,又有谁能相信中国会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大国。

  • 0 希夷子 2022-07-22 17:45:05

    优点是对改开以来重大汽车产业政策和主要参与者的梳理介绍,缺点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膨胀ego,隔几页就要刷自己身为高级财经记者的存在感。对新能源汽车押宝氢动力的见解现在看也是跑偏的不是一点半点。

  • 0 万箭齐发 2023-02-15 23:53:10 湖北

    错综复杂的几十年历史还是值得读读的 那对买什么车有参考没 电动车还是没看懂啊 中国加速扩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新浪财经2023-2-15 韩联社2月14日援引中国新华社报道,随着电动汽车的剧增,中国加速扩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以去年年末为基准,中国电汽动车充电桩为520万台,同比增长100%。其中,公共充电桩为180万台,同比增长57%,个人充电桩为340万台,同比激增120%。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9万辆,同比激增93.4%,占汽车市场的25.6%,同比增长12.1%。其中,纯电动汽车为536万辆,占78%。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称,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900万辆,同比增长35%。

  • 0 gslzym 2018-12-13 12:37:00

    没想到这书是2011版的,2017重新设计装帧

  • 0 Lincredible#0 2017-07-05 12:16:36

    记录一下自己小时候为车而疯狂的时光。

  • 0 老魁 2017-09-21 22:54:43

    一本很精彩的亲历史,作者身居高层的视角实在是难得。

  • 0 了妄唯真 2019-07-21 21:27:12

    4+ 像作者李安定这样塌下心来,长达几十年的专注,实在是难能可贵。 诚如序言提及,这本书的确不是单单的著书,而是注史。 希望,国内的出版物,像这样高水平的多一点、再多一点。 哈尔伯斯坦 汽车工业著作《罪恶》

  • 0 小透明 2020-06-08 11:02:26

    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

  • 0 泗水之滨 2018-05-27 11:24:29

    轿车的三十年历史,总体感觉有收获,有些历史是很独到的

  • 0 wangsomeone 2020-12-09 10:40:30

    站在高层的视角 讨论了中国轿车的发展史 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引人入胜 适合想要了解汽车历史的人拜读

  • 0 不详 2021-10-13 23:41:16

    一种舶来品进入中国,除了要适应中国的制度环境以外,还得适应中国人强大的传统惯性力量。但是,经过中国化的舶来品,最终可能会作为中国特产,内销转出口。

  • 1 云天 2018-10-17 23:00:38

    评论 《车记》,不得不提及其作者——李安定先生,他于改革开放元年参加工作,分工负责制造业的采访,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轿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过程。亲历者的视角添上记者的文字功底,让中国轿车产业的发展史在《车记》里变得深刻而又饱满,峥嵘岁月跃然纸上。虽然成书于2011年,但读来历久弥新,见仁见智。特别是在当下,结合目前乘用车市场的格局再来读《车记》别有一番的感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