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原文摘录
-
很多中小企业,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虽说名义上归采购,但其实由研发人员兼职,采购做的是以订单处理为主的行政文秘工作。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采购额有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的基础来管理供应商,也对供应商的绩效要求更高,客观上要求专业职能来管理,而采购是对口的职能。采购的从订单处理为主的“小采购”,向以供应商选择、管理为主的“大采购”过渡,成为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的主角,并且做得更专业,做得更好。对于采购职能来说,就是建立采购经理人的“大采购”组织,配以供应商工程师等技术力量,完善供应商的选择和绩效管理流程,整合供应商,增加规模效益,力求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
在有些中小企业,与技术人员做采购的核心工作类似,计划的关键任务,比如需求预测,往往由销售来做。
企业小的时候,计划是个兼职任务。需求计划一般由营销、市场或者老板兼职,生产计划则由生产部门兼任。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业务的复杂度大增,兼职计划力不从心,客观上要求专业计划职能的出现。于是,计划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系统、流程不健全,数据准确性差,虽然有了独立的计划职能,计划的质量却没办法保证,甚至更差。原先销售做需求计划,他们可以利用业务知道,拍脑袋做出差不多的计划来,虽然差,但质量尚可。现在计划做需求预测,一方面由于系统的数据不完善,没有数据;另一方面与销售对接不畅,没有判断,需求计划的质量自然不高。再比如说生产计划,信息系统的工序工时数据往往维护不准,生产部门凭借老经验,排的计划尚可凑合;现在由计划部门完全按照系统里的数据来计划,安排的计划则往往难以执行。这都决定了,计划职能很难有所作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
这些在供应链职能薄弱的企业很常见:供应链没有能力做好核心职能,就只能由更加强大的研发和营销部门来兼职。 (查看原文)
-
职业机会
供应链管理包括三大执能:采购管理、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三大执行能力在计划的驱动下,完成产品的采购、加工和配送。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机会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领域。
一、采购与供应管理
1、寻源经理:制定寻源策略,导入供应商
2、采购经理:基于寻源策略,制定和执行采购战略
3、商品经理:制定商品战略,转化为寻源策略
4、物料经理:制订供料计划,确保供应,管理库存
5、采购员:围绕订单交易,展开日常的采购活动
6、供应商工程师:技术领域,负责供应商的流程和质量问题
7、质量工程师:围绕质量,确保供应商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技术规范
二、运营/生产管理
1、运营经理:负责公司或部门的整体运作
2、生产经理:负责生产运作管理
3、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计划、执行和完成
4、维护经理:负责生产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5、质量经理:负责产品的质量和质量管理系统
6、生产工程师:负责生产过程中的流程和质量
7、工艺工程师:负责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8、质量检查员:负责质量检查的日常工作
9、生产一线员工
三、物流/客服经理
1、物流经理:负责公司或部门的整体物流运作
2、运输经理:负责公司或部门的总体运输业务
3、仓储经理:负责仓储系统的整体运作
4、配销经理:负责仓储配销整体运作
5、客户服务经理:负责整体的客户服务
6、供应链经理:负责公司整体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这个职位比较新,职责还在演变中,在有些公司负责生产,在有些公司实际上是计划经理,负责销售与运营协调。
7、仓储物流一线员工 (查看原文)
-
采购的分层和分权
一、供应商经理(可能是寻源经理、采购经理或商品经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管理供应商总体绩效
二、供应商工程(可能是质量工程师、采购工程师):技术、生产、质量,处理质量和工艺流程问题
三、采购员:订单操作,按时交货。处理日常订单操作,从需求产生到产生供应商订单、确认交货期单价数量,到收货
采购小组的这三类职位,意味着商务和技术的分离、战略和执行的分离。管理越粗放,能力越低下,这两种分离越不普遍。这两种分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采购职能的能力。如果你到一个公司,同一个采购人员既谈合同,又处理质量问题,也在发订单,这个公司采购能力八成不高。这些公司普遍有订单处理,没有供应商管理;有价格谈判(商务),但质量和技术力量薄弱。
商务和技术的分离,使得采购有了专门的技术力量。
战略和执行不分离,容易导致采购人员的精力消耗在订单层面,没有足够多的资源来选择和管理供应商。两层分离的好处是专门有人负责供应商层面的事,主要是围绕内部客户的需求,选择和管理供应商。供应商选对了,管好了,订单层面的问题就少了。在多权分立的企业,为了有效制衡供应商经理,防止腐败问题,供应商经理被细分为找供应商的、谈价钱的、分配份额的等多个子职能。而为了进一制衡采购,供应商质量成为独立的职能。
权力过于分散,对内难以形成跨职能的供应商战略,对外难以形成合力一致与关键供应商抗衡,就注定了供应商绩效没法保障。同样,没有一个职能对供应商负责,供应商就成了无主财产。
供应链除了三个执行职能外,还有计划职能。计划是供应链运作的“所以然”。理解计划,才能更好地理解供应链为什么会按某种方式运行。遗憾的是采购员很少有理解预测、计划是怎么做的,能做的只有向供应商催货;客服人员理解库存水位如何设定的就更好,只知道断货,不知道为什么断货,也就只能做客户的道歉员了。
供应链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执行不到位,其实都源于计划上的先天... (查看原文)
-
企业面临的问题,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就是成本做不下去,速度做不上去,库存太高。
电商得控制sku泛滥,不是啥都能卖;跟制造业一样,电商得选择和管理供应商;跟任何多阶段库存系统一样,电商得决定哪些产品要备货、备在哪一级仓库、备多少,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又得回到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跟众多别的行业没有本质区别。熟悉电商环境的朋友都知道,电商是典型的两头难:前端的需求纷杂,可预见性差;后端的供应不稳,可靠性差。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全新的,必须回到基本面,继续跟那些供应链的根本问题打交道,比如需求预测、安全库存设定、供应商选择与绩效管理等。
增加更多的价值,其实就是从采购扩展到供应链,从管理供应商延伸到管理供应链。寻源处理主要是关系层面的问题,比如找供应商、评估、选择、谈判、签订合同,以商务问题居多;供应链管理则更多地介入运营层面,落实到执行细节,比如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而且需要更深入地介入计划,因为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计划驱动的。这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员工的能力问题:寻源人员的强项不是计划,他们在管理供应链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上也不是专家。
对于电商来说,虽说商业模式上有创新,但运营上面临的还是供应链的老挑战,就是:前端难在需求的复杂度高,单品动辄几千几万种,放在哪个库里、库存水位设多少,确保一定有货率,同时维持一定的库存周转率,是个典型而艰巨的问题;后端难在执行,即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把供应商绩效管理好,供应商太多、太杂,导致规模效益丧失,把自己做成了小客户,成本注定做不低,速度注定做不快。
从根本的方法论上,供应链的需求预测、库存计划、采购执行仍然适用电商。最大的风险还是库存。供应商管理五步流程,可以帮助电商选好、管好供应商(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电商普遍强于业务模式创新,但弱于供应链运营。电商的根本是个库存计划问题。从本质上看,电商是个库存... (查看原文)
-
采购的分层和分权 (查看原文)
-
如何做个好客户?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