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认真读了海的那一章,不知道最后为什么得出一个海的忧虑结构比意向性更深刻的结论。胡塞尔的意向性并非只有当下结构,相反,每个立义都有一个海意义上的“前理解”,这个“前理解”就是意识的被动综合。只能说海的结构更精致。
以胡老爷子串现象学的发展,看了还是挺受用的,第一部分讲的是真滴清晰,整得好。但是其实后面其他哲学家的介绍那里看了感觉受用较少,海大爷倒是梳理了一下。还是看原著好。
●8.8分 ●2022.03.01-03.04 ●倪梁康对现象学和现象学家们真是深谙其道啊,对他们的观点、著作引述都是信手拈来。吊诡的是,明明是一本写胡塞尔的书,我读懂了现象学发展,读懂了海德格尔、舍勒、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当然只是初步的知晓),却没能读懂胡塞尔,总觉得太过生硬干涩。也许这就是海德格尔舍勒他们批评胡塞尔过于抽象的原因之一吧。又也许是倪梁康的总结概括还不够精到。最大的也许是我的水平还不足以理解。 越接触到哈贝马斯的哲学越惊喜,与我近来困惑或者思考的方向出奇一致,深受启发。“生活世界”和“交往主体”。
胡塞尔部分。关于现象学的身体研究很大一部分来自“身体不仅仅是一个事物,而且是对精神的表达,它同时是精神的器官。”这句话。实际上,胡塞尔还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呀,为了解决交互性主体问题(也就是主体怎么认识另一个主体这个问题)。 现象学可真难搞…
我真蠢
经典。
不错的介绍,紧贴着胡塞尔去讲的,是很好的入门书。舍勒和哈贝马斯的章节比较一般。
本书是倪梁康用中文发表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概述胡塞尔现象学,下编将胡塞尔与德国哲学界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进行比较研究。其实,下编才是全书论述的重点。
论述清晰明了,上篇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胡塞尔的不同阶段的过渡,《逻辑研究》开端的纯粹现象学,《观念一》的中介,到《欧洲科学危机》的生活世界。胡塞尔从本质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提供了一些列概念本质直观,感知,想象,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等等。下篇讲胡塞尔与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的关系,作者对比这些哲学家的主要概念的异同,并且没有抬高胡塞尔的思想,并且说明胡塞尔的哲学可能成为一种理论哲学而过难实践。
前半部分探讨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感知”、“想象”、“本质直观”、“先验还原”、“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后半部分则选取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和哈贝马斯四位“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分队”进行比较梳理。整体来看,更像是一部现象学“简史”。
并非胡塞尔思想或现象学导论,倒是副标题“胡塞尔与当代哲学”更为贴切。全书始终围绕着当代德国代表性哲学家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承袭和分歧展开,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更多地作为一种基本态度(对实事的直观洞见)而非一种方法论出现。基于这种书写考虑,对胡塞尔理论的讲解很有系统性,重点突出,但也比较局限,基本遵循意识行为的特性、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区分、生活世界三条线索展开,并由此引出海德格尔(“此在第一性”vs胡塞尔“意向性第一性”)、伽达默尔(“理解的在先结构性”vs胡塞尔“直观明见的无成见性”)、舍勒(伦理学意义上的第一性“精神”vs胡塞尔的第一性“意识”、哈贝马斯(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哲学化”)与胡塞尔哲学的渊源。语言流畅,讲解清晰又不乏洞见,称得上是当代大陆哲学发展进路的良好入门。
第一部分是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进行二次分析梳理,第二部分是将胡塞尔的理论与其他沿着现象学理论前行的学者们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虽然能看出作者已经尽量在将胡塞尔的理论用“人话”进行重述了,但对于哲学门外汉来说,之前能懂的部分变得更懂了,之前不懂的部分却更不懂了。反倒是第二部分将胡塞尔的理论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进行对比分析时,有些相关概念与理论逻辑显得清晰了些。
全书始终围绕着当代德国代表性哲学家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承袭和分歧展开,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更多地作为一种基本态度(对实事的直观洞见)而非一种方法论出现。 基于这种书写考虑,对胡塞尔理论的讲解很有系统性,重点突出,但也比较局限,基本遵循意识行为的特性、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区分、生活世界三条线索展开,并由此引出海德格尔(“此在第一性”vs胡塞尔“意向性第一性”)、伽达默尔(“理解的在先结构性”vs胡塞尔“直观明见的无成见性”)、舍勒(伦理学意义上的第一性“精神”vs胡塞尔的第一性“意识”、哈贝马斯(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哲学化”)与胡塞尔哲学的渊源。 语言流畅,讲解清晰又不乏洞见,称得上是当代大陆哲学发展进路的良好入门。
该作者的作品是完全照搬老师的作品,都不打声招呼,增改删减用心良苦,剽窃之作
> 现象学及其效应
4 有用 朴若松 2021-04-04 00:26:36
认真读了海的那一章,不知道最后为什么得出一个海的忧虑结构比意向性更深刻的结论。胡塞尔的意向性并非只有当下结构,相反,每个立义都有一个海意义上的“前理解”,这个“前理解”就是意识的被动综合。只能说海的结构更精致。
1 有用 _nemesis 2020-10-18 20:11:40
以胡老爷子串现象学的发展,看了还是挺受用的,第一部分讲的是真滴清晰,整得好。但是其实后面其他哲学家的介绍那里看了感觉受用较少,海大爷倒是梳理了一下。还是看原著好。
3 有用 橘子小aa 2022-03-04 21:50:07
●8.8分 ●2022.03.01-03.04 ●倪梁康对现象学和现象学家们真是深谙其道啊,对他们的观点、著作引述都是信手拈来。吊诡的是,明明是一本写胡塞尔的书,我读懂了现象学发展,读懂了海德格尔、舍勒、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当然只是初步的知晓),却没能读懂胡塞尔,总觉得太过生硬干涩。也许这就是海德格尔舍勒他们批评胡塞尔过于抽象的原因之一吧。又也许是倪梁康的总结概括还不够精到。最大的也许是我的水平还不足以理解。 越接触到哈贝马斯的哲学越惊喜,与我近来困惑或者思考的方向出奇一致,深受启发。“生活世界”和“交往主体”。
0 有用 罐 2023-06-15 15:58:55 湖北
胡塞尔部分。关于现象学的身体研究很大一部分来自“身体不仅仅是一个事物,而且是对精神的表达,它同时是精神的器官。”这句话。实际上,胡塞尔还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呀,为了解决交互性主体问题(也就是主体怎么认识另一个主体这个问题)。 现象学可真难搞…
0 有用 HugoZ@(已黑化← 2022-06-02 19:50:33
我真蠢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2-24 01:24:09 湖北
经典。
0 有用 个山 2023-10-07 10:18:26 江苏
不错的介绍,紧贴着胡塞尔去讲的,是很好的入门书。舍勒和哈贝马斯的章节比较一般。
0 有用 智术师 2022-10-10 20:05:23 广东
本书是倪梁康用中文发表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概述胡塞尔现象学,下编将胡塞尔与德国哲学界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进行比较研究。其实,下编才是全书论述的重点。
1 有用 皓月 2021-03-09 15:55:19
论述清晰明了,上篇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胡塞尔的不同阶段的过渡,《逻辑研究》开端的纯粹现象学,《观念一》的中介,到《欧洲科学危机》的生活世界。胡塞尔从本质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提供了一些列概念本质直观,感知,想象,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等等。下篇讲胡塞尔与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的关系,作者对比这些哲学家的主要概念的异同,并且没有抬高胡塞尔的思想,并且说明胡塞尔的哲学可能成为一种理论哲学而过难实践。
0 有用 Gouerwa 2020-12-14 19:55:22
前半部分探讨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感知”、“想象”、“本质直观”、“先验还原”、“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后半部分则选取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和哈贝马斯四位“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分队”进行比较梳理。整体来看,更像是一部现象学“简史”。
1 有用 桃吉诃德 2021-02-03 21:36:50
并非胡塞尔思想或现象学导论,倒是副标题“胡塞尔与当代哲学”更为贴切。全书始终围绕着当代德国代表性哲学家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承袭和分歧展开,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更多地作为一种基本态度(对实事的直观洞见)而非一种方法论出现。基于这种书写考虑,对胡塞尔理论的讲解很有系统性,重点突出,但也比较局限,基本遵循意识行为的特性、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区分、生活世界三条线索展开,并由此引出海德格尔(“此在第一性”vs胡塞尔“意向性第一性”)、伽达默尔(“理解的在先结构性”vs胡塞尔“直观明见的无成见性”)、舍勒(伦理学意义上的第一性“精神”vs胡塞尔的第一性“意识”、哈贝马斯(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哲学化”)与胡塞尔哲学的渊源。语言流畅,讲解清晰又不乏洞见,称得上是当代大陆哲学发展进路的良好入门。
0 有用 流星飞绊 2024-04-08 12:57:54 辽宁
第一部分是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进行二次分析梳理,第二部分是将胡塞尔的理论与其他沿着现象学理论前行的学者们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虽然能看出作者已经尽量在将胡塞尔的理论用“人话”进行重述了,但对于哲学门外汉来说,之前能懂的部分变得更懂了,之前不懂的部分却更不懂了。反倒是第二部分将胡塞尔的理论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进行对比分析时,有些相关概念与理论逻辑显得清晰了些。
0 有用 东哥-深圳 2023-09-11 23:47:38 广东
全书始终围绕着当代德国代表性哲学家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承袭和分歧展开,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更多地作为一种基本态度(对实事的直观洞见)而非一种方法论出现。 基于这种书写考虑,对胡塞尔理论的讲解很有系统性,重点突出,但也比较局限,基本遵循意识行为的特性、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区分、生活世界三条线索展开,并由此引出海德格尔(“此在第一性”vs胡塞尔“意向性第一性”)、伽达默尔(“理解的在先结构性”vs胡塞尔“直观明见的无成见性”)、舍勒(伦理学意义上的第一性“精神”vs胡塞尔的第一性“意识”、哈贝马斯(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理论的“应用哲学化”)与胡塞尔哲学的渊源。 语言流畅,讲解清晰又不乏洞见,称得上是当代大陆哲学发展进路的良好入门。
1 有用 PaoloSarpi 2024-03-04 15:44:29 辽宁
该作者的作品是完全照搬老师的作品,都不打声招呼,增改删减用心良苦,剽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