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陌生人》的原文摘录

  • 博学者如享利利·梅因——他是法学理论家、历史学家及文官——认为从阶级到契约的转变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为证明此观点,他指出,司法权威和权力已从以亲族或部落关系为基础的体系转变为以个人为中心、由国家裁决的体系。无独有偶,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即存在着两种社会组织,他称之为礼俗社会( Gemeinschaft)和法理社会( Gesellschaft)。前者以内在的社群归属感和社会生活中的利关系为特征,后者则指代一种个人主义,自发性的结盟在其中都出于功利和自我服务的目的。 (查看原文)
    FACT 2赞 2018-04-01 16:50:29
    —— 引自第16页
  • In this reading, British history was the victim of the culture wars in the American and Canadian academies, which had branded British history as that of DWM (Dead White Men) and encouraged history departments to replace historians of Britain with those of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report's (Stansky Report) prescription for this malaise was for British historians to take an imperial turn that acknowledged the contagious and exploitive presence of empire. This is now the orthodoxy of the fiel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Britain has new resonance as America has increasingly trodden in the shadows of the British Empire by intervening in the very regions once colonized by Britain. All of a sudden, whether one is a champion or critic (and *there are* champions who ha... (查看原文)
    lowai 2017-12-13 12:21:08
    —— 引自第14页
  • ...administrative reforms...actually produced a new governing caste. This caste styled themselves as gentlemen and cultivated very particular understandings of the personal character and social milieu of the administrator. Upper-division clerks were considered generalists capable of careful analysis and considered judgement, and their disinterested style of thought and independence of character was identified as the preserve of a gentlemanl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t certain private schools and Oxbridge... Below this elite caste of gentlemanly governors came the so-called specialists, men with specific technical knowledge upon which the state's expanding services depended. These men were not the products of the character factories of private schools and Oxbridge; their expertise lay instea... (查看原文)
    lowai 2017-12-15 16:29:51
    —— 引自第63页
  • 称为“现代性”( modernity)的现代生活的特征征。……英国人口的急剧扩增、及其在更广范围内日益增加的流动性,创造了一个充斥着陌生人的社会。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42:54
    —— 引自章节:前言
  • 每个社会都能以其独有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现代性经验的数量和种类是无限的。我的观点是:这种解释会使“现代性”这个术语失去意义或分析上的用途。因此,本书的真正目的,以及本书可能会吸引那些对英国毫无兴趣的读者之原因,是证明如下论点:如果想要“现代性”这个范畴仍有分析上的意义,就必须找到所有社会都会经历的那种特有的情境或过程,即便其形式可能多种多样。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44:04
    —— 引自章节:前言
  • 他们相信,所有曾经被认为具有莫基意义的事件,其实都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他们开始认为,在社会进程中,这些事件并不那么具有转型意义,它们只是几个世纪以来漫长却不均衡的转变过程和逐渐扩张的地理版图所造成的后果。过去对不断发生的革命性激烈转型的历史叙述,如今要让位给一个充满了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的相对平淡的历史。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44:36
    —— 引自第3页
  • 不论生活在哪里,生活条件如何,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现代的”,即使他们对这个词的含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回答“现代性不是什么”要比回答“现代性是什么”容易得多。……“变得现代”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推毁“传统的生活模式,并建立起新的、“现代的”生活模式。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46:23
    —— 引自第13页
  • 波拉尼( Karl Polanyi)写下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1944)。波拉尼认为,他所谓的“大转型”本质上并不是指资本主义及其新型生产模少如面是指意识形态对自由市场的应构,以及对田这种构所开的社会生活的再组织。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47:21
    —— 引自第15页
  • “现在”才是他们试图分析和获得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关键。当同代人都对当下的体系和境况熟视无睹时,这些理论家的目标却是强週其在历史上的新颖性。构建起“现代世界的运行模式仍然是相对老旧的”这样的观念,能使现代世界动摇,也会因此使它具有再次变革的潜在可能。 然而这些对传统的讥讽即是对现代的讥讽。由于传统的事物往能阐明现代事物的存在,反之亦然,因此对导致二者分野模糊的重叠部分,总是没有合理的解释。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52:55
    —— 引自第17页
  • 从文化角度来看,现代化是历史的特殊产物,因此没有通向它的唯一路径,然而现代性却使现代境况有了多样化的可能性,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不同的地域形态和数量存在着。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54:16
    —— 引自第18页
  • 历史学家已经发现,在16-17世纪之间,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出现了现代性过剩的局面!难怪我们都为这一现状感到困惑,有些人甚至已经在呼吁不要将现代性作为一个范畴纳入学术分析和描述。……将现代性纳人思考使得我们可以注意到历史变革的早期阶段,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在那时就已埋下了种子,尽管两者完全不同。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56:02
    —— 引自第19页
  • 我们不应回归一种过于简单的观点,即将现代性视作从西方向非西方的扩散。真正的目标应该不仅是去证明不同国家历史进程的相似点或共性,且要揭示他们是如何在不同时空中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这些过程。……比起社会为何会变得现代,我对它们是如何变得现代更感兴趣。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58:06
    —— 引自第20页
  • 创造新的传统是现代性经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抽象和疏离的新体制也使人民重新将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与地方及个人关系结合在一起。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6:59:02
    —— 引自第21页
  • 城市化首先是较短距离内移民的产物,人们通常从农村迁移至邻近城市。然而,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之间,一场交通运输的革命为英国人带来了大大改良的道路系统、铁路网络及汽船,使得这种人口流动的范和规迅速扩大。交通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人的移动,也促进了国内外货物的流通。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00:10
    —— 引自第27页
  • 在伍尔夫,世界发生断裂并重新诞生的时刻就是“1910年12月左右”( on or about December 1910)。史家则倾向于用各种革命的时间点——比如无处不在的1789年——来确定早期和晚期现代时期的分界,但大部分历史学家发现了,即便是这些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也不过是漫长变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显然,英国绝不是在短暂的十年内就成为现代国家的,更别说一年,甚或一个月。大转型的规模和本质在19世纪30年代就初露头角,但直到19世纪80年代甚至20世纪,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新模式才被接受、归化。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02:42
    —— 引自第31页
  • 个人主义、流动性和城市化的兴起创造了一个匿名和失序为特征的现代陌生人社会。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04:23
    —— 引自第36页
  • 伴随着1830年“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线的盛大启动动,铁路的时代到来了,但它的出现并未终结公路上的马车旅行。首先,铁路延伸得很慢。1838年,英国仅有500英里的铁道,但19世纪40年代的投机热潮使得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所描绘的“横贯我们国家框架的全新钢铁脉络”在1850年以前已然就位,600英里的铁道贯穿了英国的主要城镇。一些地区——尤其是康沃尔威尔士和苏格兰高地——要等到19世纪下半叶才进入迅速成熟的铁路网络。及至1914年,这个网络已经覆盖了2万英里的范围。然而,仍有1/6的地区未设立火车站点,其中许多地方仍然依靠马车进行旅行——的确,在1901年从事商业载客的马匹相较王1851年多出了3倍,即使单个的公路一马车旅程数量在1835年达到了1000万的峰值,但铁路仍然迎来了一个快速大众运输的全新时代。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08:39
    —— 引自第50页
  •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做长距离旅行的经验意味着,不论是否为移民,英国国人邂逅陌生人的概率都愈加增长了。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10:01
    —— 引自第55页
  • 很快,英国出现了一种“建议型文学”,它帮助、指导旅行者改进自己开展合宜对话的技能和自身的行为举止,比如寒喧的恰当尺度,以及避免不必要的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一种典型的观点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旅行者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我们国家这么大,因此我们北基需要理解旅行的品行。”……阅读这个在颠簸的马车车厢中不可能完成的活动成了避免与陌生人眼神交流,以及合理规避其他同行乘客的办法。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12:58
    —— 引自第56页
  • 礼节都是靠琐事和过失而慢慢建立起来的。 (查看原文)
    FACT 2018-04-01 17:14:02
    —— 引自第58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