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完全是一次充满刺激和快感的颠覆冒险!孔帕尼翁调用了法国七八十年代几乎全部的文学理论,从作品/文学性、作者/意图、读者/接受、指涉/再现、语言/风格、历史、价值七种基本元素出发,以二分法不断地夹逼理论与常识,理论不断分析并揭露作为传统的文学常识的种种幻像(意图、指涉、情感、风格、发生、美学),却往往在剑走偏锋中滑向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陷阱,或完全矛盾地跑到自身的对立面,从而迭代、细化出更新的理论,在正论与悖论构成的语言层级之间螺旋上升,直到一个暂时性的结论阶段性地悬置在两者之间(一种俄耳甫斯的两难困境),常识乃至文学本身都永远如幽灵盘桓于理论之中,而作为文学元批评话语的理论无力得到足够有效以至于常识全面崩盘的定论,它理应作为一种终极的反思不断质疑自身的话语、批评的话语和文学的话语。
文学批评如何自圆其说给出自己的理由让评论站得住脚?这些评论是否真的超越了主观臆断具有客观依据?如果任何批评都不可避免地是主观的,那批评是否就一直陷在怀疑论和唯我论悲剧泥潭里?孔帕尼翁的招魂术,对理论的回顾与梳理没有给我答案。那些丰富得无法穷尽的资料、更迭换代的评论和观点无不在丰富着一位久远的作家或者文学形象。而每一种理论都自有偏好,会赋予偏爱或偏见以普遍性,像狄尔泰说的,从生活经验和思想内涵及作品塑造中推导出生存的普遍性,以此召集各自的拥护者,因为他们的自我在作品中得到印证便会结合为各自门类的内心团体。可随着接触的理论增多,读者的自我会被调整、被修正,对一种价值观的拥护会在经验的长河里来回摆渡,到后来才明白孔帕尼翁所言“理论的作用是被穿越、被舍弃、被人退后几步审视,而不是为了后退”。
面对文学理论体系中种种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二元论——作者是“死了”还是“没死”,风格是“虚幻”还是“样例”,文本是“指涉的”还是“自足的”,经典是“主观的”还是“不变的”,“拒斥读者”还是“接受阐释”,“形式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孔帕尼翁作出了妙趣横生的解读。而吊诡的是,在他的视野中,理论似乎总是受挫,而常识则每每凯旋,理论陷在它给自身设下的陷阱中,成为一种西绪福斯式的游戏或者堂吉诃德对风车式的挑战。孔帕尼翁的目的并非嘲笑理论或常识的荒谬之处,恰恰相反,他从二者之中都看到了部分的真理,理论的困境不是文学的困境,而文学理论的真正意义也并不在于为文学解读提供一种神圣的教条,它是论战的,是批判的——它是对所有理论的批判,也包括对常识的批判——毕竟,“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
直接路转粉,一开始读着觉得好普通,但到后面发现作者的中正平和能力极强。原来在我喜欢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中,以为不再有活着的学者了,因为艾柯、哈罗德·布鲁姆、乔治·斯坦纳等人皆已离我远去。孔帕尼翁恐怕可以和莫斯特一起成为我心目中的活着的牛人。关键的一点还在于,他竟然是法国人,但他关于巴特、福柯等人的价值肯定与肆心批判深深地触及到了法国理论以及法国哲学问题的痛处。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也很奇特,喜欢找一些看起来很靠谱的译者,然后这些译者往往会犯一些很离谱的错误,导致这已经成为了我对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定式印象。当然,我们要遵从孔帕尼翁的困惑与精神补充道:这里指的也不是每一位译者。读这本书前恐怕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积累,这样之后谦逊地敞开,才能发现本书的绝妙。
终于读完了!认真的!还是得有理论基础为前提,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内容很吸引人。对意图,作者,风格的几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没想到评分这么高,后悔入的一本书。可能是我期待比较高,其实是一本写得比较浅的入门概论书,随手翻的几十页都是可读可不读的内容。
这书接着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理论看会很好,可惜我看得太晚了,已经不适合了。
我想没有哪个作家是在彻底搞懂'什么是文学'后才开始动笔写作的
使我告别文艺学的里程碑式作品(dbq
炫技一般地东征西引各类知识对文学理论家(尤其是罗兰巴特)进行的清算与批判。 他试图说明这些战斗的理论为何无法撼动那些传统与常识,以至于变成了不及物的幽灵,核心思路也大差不差:xx理论推到极端后其实实质上复归了某个传统——作者之死是巴特不懂古典修辞学没分清法学和文字概念,写作就是老修辞学的变体…… 有趣的是,作者常常指责理论家立论时把对立的观点简单化极端化,并且要求极苛刻以至于一驳就倒,但他自己反驳时也喜欢这么干
md,短评骗了。此书不适合作为入门书,以专题论,头绪过多,而且各理论家的理论介绍也不够充分,更多强调一种观点冲突,但解决的办法又太中庸。西方文论通识类书籍总读不进去,还是乖乖去复习文论史吧~
读者与其听二道贩子的反思,不如去看看原著
“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
比较适合当中文系的通识读物,反思理论、反思常识,“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其实理论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而非规章、教条。但仍需注意理论也不仅仅是怀疑(困惑)与批判,不单纯是与常识对立(也谈不上靠常识来纠偏),实则还有去蔽与洞穿之能力。此外,作者将诸多早已逾越文学领域的理论从外部拉回内部,再以文学为最高标准进行反思,反而落了下乘。
文学基础理论常识普及书,各论点散为句线摹理论一面以唤读者兴趣将其引入门。 如果说对于艺术不懈的理论和批判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便是在历史晦暗的火灾和时间的炼狱中发掘并拯救闪烁着微光的真实的艺术品,因为那就是人在存在的黑暗的断层中唯一能点燃的白垩,也是唯一能唤起人本真之在的“此”且照亮“此”引入存在本身的路径,此为唯一真解蔽且享于在之栖息的路。
牛逼。文学就是文学,文学的存在是客观的,理论倒未必😁 阅读体验真好
和《镜与灯》的阅读体验一样,被阔大的材料的排场慑住了。想起钱翰老师说的“一本书读不懂不是这本书读不懂,是和它相关的书读少了”,确乎如此 孔帕尼翁真好才力,看结尾致谢这本书脱胎于讲稿,旁征博引,很好地串联起诸种理论,又杂而不乱,每个部分都是先提出两种对抗的极端立场,再说明折中的努力,以及折中方案何以软弱失败,清楚明白。 结尾名为《理论探险》的一章,对于理论与常识的说明可真是太妙了,我极喜欢他对文学理论的态度(集中明晰显现于书中末后部分)。 印象最深之处大概是对文学理论(文论)和文学的理论二者的区分,后者针对意义或价值,前者则是争论意义或价值的生成条件。 所以文学理论并不是对文学简单的评论实践,它始终是动态的论战,始终召唤一种对立,呼唤颠覆呼唤起义,是对固有观念的抵抗。 真好!
最佳的是作者(意图)、风格两章。无法避免对齐法,因而必然预设了一致性(作者的意图)。古德曼提出的样例的概念,解决了风格中同义现象的困境。
Compagnon对历史的历史性综合有朗松主义“穷尽”的魅力,对理论流派的穷举让作者性只在序言露了个小头,又在尾章以播撒教诲的大学教师为名指出他工作的真正意义:读者不能轻信。而文学的悖论在于理论家只能忠实于一条理论,所以在每一章的最后问题总是不能得到解决。有文本可以给予照应:“文学唯一的伦理道德是困惑。”
说到底,还是要保持质疑,时刻具备批判意识,单方面的答案永远不是好答案
> 理论的幽灵
65 有用 Alain 2018-11-14 00:53:35
完全是一次充满刺激和快感的颠覆冒险!孔帕尼翁调用了法国七八十年代几乎全部的文学理论,从作品/文学性、作者/意图、读者/接受、指涉/再现、语言/风格、历史、价值七种基本元素出发,以二分法不断地夹逼理论与常识,理论不断分析并揭露作为传统的文学常识的种种幻像(意图、指涉、情感、风格、发生、美学),却往往在剑走偏锋中滑向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陷阱,或完全矛盾地跑到自身的对立面,从而迭代、细化出更新的理论,在正论与悖论构成的语言层级之间螺旋上升,直到一个暂时性的结论阶段性地悬置在两者之间(一种俄耳甫斯的两难困境),常识乃至文学本身都永远如幽灵盘桓于理论之中,而作为文学元批评话语的理论无力得到足够有效以至于常识全面崩盘的定论,它理应作为一种终极的反思不断质疑自身的话语、批评的话语和文学的话语。
29 有用 孟冬 2018-12-09 13:43:53
文学批评如何自圆其说给出自己的理由让评论站得住脚?这些评论是否真的超越了主观臆断具有客观依据?如果任何批评都不可避免地是主观的,那批评是否就一直陷在怀疑论和唯我论悲剧泥潭里?孔帕尼翁的招魂术,对理论的回顾与梳理没有给我答案。那些丰富得无法穷尽的资料、更迭换代的评论和观点无不在丰富着一位久远的作家或者文学形象。而每一种理论都自有偏好,会赋予偏爱或偏见以普遍性,像狄尔泰说的,从生活经验和思想内涵及作品塑造中推导出生存的普遍性,以此召集各自的拥护者,因为他们的自我在作品中得到印证便会结合为各自门类的内心团体。可随着接触的理论增多,读者的自我会被调整、被修正,对一种价值观的拥护会在经验的长河里来回摆渡,到后来才明白孔帕尼翁所言“理论的作用是被穿越、被舍弃、被人退后几步审视,而不是为了后退”。
24 有用 桃吉诃德 2020-03-27 16:28:35
面对文学理论体系中种种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二元论——作者是“死了”还是“没死”,风格是“虚幻”还是“样例”,文本是“指涉的”还是“自足的”,经典是“主观的”还是“不变的”,“拒斥读者”还是“接受阐释”,“形式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孔帕尼翁作出了妙趣横生的解读。而吊诡的是,在他的视野中,理论似乎总是受挫,而常识则每每凯旋,理论陷在它给自身设下的陷阱中,成为一种西绪福斯式的游戏或者堂吉诃德对风车式的挑战。孔帕尼翁的目的并非嘲笑理论或常识的荒谬之处,恰恰相反,他从二者之中都看到了部分的真理,理论的困境不是文学的困境,而文学理论的真正意义也并不在于为文学解读提供一种神圣的教条,它是论战的,是批判的——它是对所有理论的批判,也包括对常识的批判——毕竟,“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
10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3-08-09 15:55:37 山东
直接路转粉,一开始读着觉得好普通,但到后面发现作者的中正平和能力极强。原来在我喜欢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中,以为不再有活着的学者了,因为艾柯、哈罗德·布鲁姆、乔治·斯坦纳等人皆已离我远去。孔帕尼翁恐怕可以和莫斯特一起成为我心目中的活着的牛人。关键的一点还在于,他竟然是法国人,但他关于巴特、福柯等人的价值肯定与肆心批判深深地触及到了法国理论以及法国哲学问题的痛处。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也很奇特,喜欢找一些看起来很靠谱的译者,然后这些译者往往会犯一些很离谱的错误,导致这已经成为了我对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定式印象。当然,我们要遵从孔帕尼翁的困惑与精神补充道:这里指的也不是每一位译者。读这本书前恐怕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积累,这样之后谦逊地敞开,才能发现本书的绝妙。
11 有用 卷毛Ashlee 2018-06-19 23:22:19
终于读完了!认真的!还是得有理论基础为前提,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内容很吸引人。对意图,作者,风格的几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有用 becharing 2021-12-13 19:50:59
没想到评分这么高,后悔入的一本书。可能是我期待比较高,其实是一本写得比较浅的入门概论书,随手翻的几十页都是可读可不读的内容。
3 有用 唐皮约特。 2023-05-13 15:10:43 江苏
这书接着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理论看会很好,可惜我看得太晚了,已经不适合了。
2 有用 阿尔贝·加喵 2024-09-22 01:33:48 广东
我想没有哪个作家是在彻底搞懂'什么是文学'后才开始动笔写作的
13 有用 dicemaker 2021-04-01 20:25:45
使我告别文艺学的里程碑式作品(dbq
1 有用 藤鹿LianeCerv 2023-05-12 10:15:58 云南
炫技一般地东征西引各类知识对文学理论家(尤其是罗兰巴特)进行的清算与批判。 他试图说明这些战斗的理论为何无法撼动那些传统与常识,以至于变成了不及物的幽灵,核心思路也大差不差:xx理论推到极端后其实实质上复归了某个传统——作者之死是巴特不懂古典修辞学没分清法学和文字概念,写作就是老修辞学的变体…… 有趣的是,作者常常指责理论家立论时把对立的观点简单化极端化,并且要求极苛刻以至于一驳就倒,但他自己反驳时也喜欢这么干
2 有用 少于无 2022-02-16 19:20:31
md,短评骗了。此书不适合作为入门书,以专题论,头绪过多,而且各理论家的理论介绍也不够充分,更多强调一种观点冲突,但解决的办法又太中庸。西方文论通识类书籍总读不进去,还是乖乖去复习文论史吧~
2 有用 庞大の史莱姆 2023-04-09 14:36:27 美国
读者与其听二道贩子的反思,不如去看看原著
1 有用 叶话 2024-12-21 15:16:50 浙江
“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
2 有用 飘来飘去 2024-03-28 10:24:49 广东
比较适合当中文系的通识读物,反思理论、反思常识,“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其实理论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而非规章、教条。但仍需注意理论也不仅仅是怀疑(困惑)与批判,不单纯是与常识对立(也谈不上靠常识来纠偏),实则还有去蔽与洞穿之能力。此外,作者将诸多早已逾越文学领域的理论从外部拉回内部,再以文学为最高标准进行反思,反而落了下乘。
1 有用 αξημλκ 2024-06-28 22:37:22 江苏
文学基础理论常识普及书,各论点散为句线摹理论一面以唤读者兴趣将其引入门。 如果说对于艺术不懈的理论和批判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便是在历史晦暗的火灾和时间的炼狱中发掘并拯救闪烁着微光的真实的艺术品,因为那就是人在存在的黑暗的断层中唯一能点燃的白垩,也是唯一能唤起人本真之在的“此”且照亮“此”引入存在本身的路径,此为唯一真解蔽且享于在之栖息的路。
0 有用 Y 2023-04-22 16:56:47 北京
牛逼。文学就是文学,文学的存在是客观的,理论倒未必😁 阅读体验真好
3 有用 梧鸣室 2021-04-29 16:41:51
和《镜与灯》的阅读体验一样,被阔大的材料的排场慑住了。想起钱翰老师说的“一本书读不懂不是这本书读不懂,是和它相关的书读少了”,确乎如此 孔帕尼翁真好才力,看结尾致谢这本书脱胎于讲稿,旁征博引,很好地串联起诸种理论,又杂而不乱,每个部分都是先提出两种对抗的极端立场,再说明折中的努力,以及折中方案何以软弱失败,清楚明白。 结尾名为《理论探险》的一章,对于理论与常识的说明可真是太妙了,我极喜欢他对文学理论的态度(集中明晰显现于书中末后部分)。 印象最深之处大概是对文学理论(文论)和文学的理论二者的区分,后者针对意义或价值,前者则是争论意义或价值的生成条件。 所以文学理论并不是对文学简单的评论实践,它始终是动态的论战,始终召唤一种对立,呼唤颠覆呼唤起义,是对固有观念的抵抗。 真好!
1 有用 君山 2019-10-08 00:32:44
最佳的是作者(意图)、风格两章。无法避免对齐法,因而必然预设了一致性(作者的意图)。古德曼提出的样例的概念,解决了风格中同义现象的困境。
1 有用 希希 2024-04-28 15:57:53 山东
Compagnon对历史的历史性综合有朗松主义“穷尽”的魅力,对理论流派的穷举让作者性只在序言露了个小头,又在尾章以播撒教诲的大学教师为名指出他工作的真正意义:读者不能轻信。而文学的悖论在于理论家只能忠实于一条理论,所以在每一章的最后问题总是不能得到解决。有文本可以给予照应:“文学唯一的伦理道德是困惑。”
1 有用 別畫秋山 2024-11-20 16:31:12 甘肃
说到底,还是要保持质疑,时刻具备批判意识,单方面的答案永远不是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