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维城 短评

热门 最新
  • 36 RosierRosier 2017-07-22 11:47:06

    足以代表北美中國考古學水平的本色當行之作。這本書完全從考古材料出發,正因其方法和視角都太“考古學”,以至於給人一種有意“迴避”文字材料的印象(夏含夷就對此頗有微詞)。這並非本書的疏漏,反而,這本書用這種方式表明,不依賴文字材料的解讀而主要利用考古物質材料觀察先秦社會是完全可能的。

  • 49 LaoBai 2019-08-22 23:03:01

    这书还算学术,不是科普。作者大概说了三个观点:1、我研究历史和社会学只信考古,请文献派自重;2、考古我只认统计,请推理和演绎派自重;3、我这文章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请...... (可能总结的有点偏颇,因为我有点儿不太自重)

  • 14 维舟 2018-01-24 07:41:17

    精彩纷呈。脉络清晰,逻辑明了,结论有力。至少对周代的诸多重大变化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孔子礼制改革思想的由来及创新性、氏族社会分化的产生、从城邦社会到领土国家的变革、生死观的变迁与世俗化的推进、秦楚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异质性、中国认同与族群边界的形成。几乎完全依靠考古材料解读,强调了考古学自身的独立性(结合文献阐释,这事恐怕可由别人去做),顺便批评了中国考古学存在的问题(我觉还可加上一点: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足)。但个别具体问题的推论容或存疑。

  • 18 久道 2017-09-25 22:20:16

    作者认为“周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孔子时代熟悉的周礼及其习惯法并非完全源自周公,而是源自公元前八世纪以来的礼制演进。这个再次为周礼性质提供了历史解释,周礼不是《理想国》、《大同书》,而是更类似英格兰普通法的,内部不断演进和变动,是古老习惯法的汇编。

  • 5 流惜子 2020-03-20 19:27:00

    不懂考古学,所以看的很吃力,也无法评判作者对中国考古学的严厉批评。不过这种纯粹利用考古学方法重新建立先秦史研究范式的努力旗帜鲜明又耳目一新,物质材料对于文献匮乏时期社会史研究的意义更是给人启发颇大。

  • 3 黎余 2018-03-16 21:15:49

    看不懂但还是努力在看。都带到越南了。 努力在看。

  • 3 瞿鹊子 2018-02-03 10:33:54

    一言以蔽之:扒祖坟

  • 2 溼骨林蛞蝓 2019-11-01 10:53:31

    相较于文献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其实文物材料远多于文献材料。不过在中国的上古史研究中,对文物材料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对甲骨文青铜器的关注多半也是对卜辞、铭文等的关注。而罗泰此书则刻意避开文字材料,直接使用考古文物材料进行解释,从而论证了《周礼》等文献中对西周礼制的改革是完全与事实相违的。当然对此夏含夷有批评。但是个人认为避免文献的先入为主的成见完全可以通过上古出土文物重建更加真实的上古三代。毕竟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已经能做到了。更何况上古出土文物材料是远远多于文字材料的更多于传世史料。当然读图读文物解释文物的难度实际要大于解读文字。

  • 3 lexus 2017-07-24 21:24:33

    去掉封面俨然就是本白皮书,感觉不佳。还有字号偏大,引用铭文不配图。。。后面的参考文献真是华丽

  • 3 停云 2017-10-11 09:21:25

    本书完全从考古学角度出发来分析两周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作者完全回避了文献和铭文等文字材料,只从考古材料出发,得到的发现只能是长程的和有限的。

  • 2 郁则 2018-06-20 22:08:44

    会啥这么多书评里没人说ritual reform和ritual reconstruction的观点是受到了Rawson的启发。自己读得并不细致,一方面是翻译有隔,一方面是用的论证手段太weird了。舍弃文献材料死钻牛角尖,虽然结论很漂亮,但是也防不住其他不同的说法,因为边界条件都没有充分使用,如此偏颇的做法是肯定无法得到唯一解的,那么其论著的作用又在哪呢?绕了一个圆圈,玩了一把学术,现了一下名声,秀了一种可能,大概就是让人得到一点新鲜感吧。还有,书中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使用,可惜只是一些表格和干瘪的数据,而且就考古材料而言也并没有压榨干净,总之有点为学术而学术的感觉,这是海外汉学家的毛病,因为他们本来就什么民族情感之类的东西存在

  • 1 葑廬 2017-11-24 22:14:46

    每当我们陷于某种既定逻辑而不自知的时候,作者总能从另外的角度来提示关于先秦历史的无穷之美。

  • 0 安提戈涅 2020-02-13 22:25:44

    外行看热闹系列。与罗泰试图反驳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相比,他几乎在每一章都留下了更多的疑惑。考古专业的判断——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乱说啊——但是能触摸到罗泰研究背后那套现代性的研究思路,在文献记载稀缺的地方,他从考古挖掘的大量明器的形式挖掘出一些现代史学人类学都共同关注的问题:共同体的建构(周文化圈的自我封闭与周边文化的两难选择)、阶级贵族内部的边界强化与淡化、性别在墓葬明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等等,其实还是按照西方主流的几个视角(我称之为后殖民、性别、身份、阶级四件套)来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只不过这些问题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构成问题。有一些观点推翻了前人研究的精确性(墓葬丰富程度与身份高低、性别的正比,或者楚文化是浪漫独特的)等,实际上也是一种很现代的研究思路,对以往的清晰结果投去了否定一暼。

  • 1 花想蓉 2019-07-29 21:30:11

    罗泰先生签名本。

  • 3 Rinsley 2018-10-17 07:52:09

    以往先秦史的研究,无论材料与方法多么多元,总会有种印证文献的潜意识。然而文献记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先秦时代的史实,一百年前的古史辨派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抛开文献,纯粹以考古学视角进行先秦史的构建,比起以文献为中心的考证和阐释,这样的探究显得更真实也更亲切。不得不说,罗泰先生的尝试是极其成功的。顾颉刚们未完成的大业似乎可以重新动工。

  • 3 五石 2017-06-06 15:23:25

    此书荣获2009年度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图书奖,已有英、日、韩文三个版本,这次的中译本亦十分精彩,值得一看!

  • 0 Vanessa。 2018-11-26 17:13:45

    凡是敢于质疑和提出挑战的,我统统都打心眼里佩服,就算只是一家之言,不佩服内容,也佩服这份热情和勇气,这个世界,就是需要这样敢于站出来说出不同的人和声音,正因为有这些和主流不相同的的声音存在,文明和历史才一直保持了进步和发展的状态。

  • 0 Brasidas 2018-03-09 21:37:12

    证实研究以及从中抽象出规律的部分可以参考,得出的观念变迁,由于忽视文献的原因,多为夷法,需要辨别。

  • 0 周公度 2020-08-17 19:17:08

    “等级制度”与“社会分化”两个词,是研究区域社会学最糟糕的概念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