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inda Colley
出版社: Yal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Forging the Nation, 1707-1837
出版年: 1992-10-28
页数: 432
定价: USD 4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300057379
出版社: Yal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Forging the Nation, 1707-1837
出版年: 1992-10-28
页数: 432
定价: USD 45.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0300057379
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作者简介 · · · · · ·
琳达•科利(Linda Colley,1949-),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长于英国史、帝国史和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著有《挑战寡头政治:1714-1760年的托利党》(1982年)、《纳米尔》(1988年)、《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1992年)、《囚徒:1600-1850年的英国、帝国和世界》(2002)和《伊丽莎白·玛什的痛苦经历:世界历史中的一个女人》(2007年)。
周玉鹏,历史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出版有《菲拉雷特建筑学论集》《可持续性建筑》《比例》《紧缩城市》《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等专、译著二十余部;主持、指导、参与规划、设计项目十余项。
原文摘录 · · · · · ·
-
……威尔士性、苏格兰性和英格兰性就像地方主义和乡土观念一样,仍然是强有力的分水岭。“英国是一个被人为创建的国家”,彼得·斯科特最近写道,“并不比美国古老多少”。而且因为大不列颠直到1707年才被完全创建,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被添加在远远更为古老的忠诚义务之上。在《联合法案》之后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猜疑和仇恨都在破坏着苏格兰和英国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破坏着苏格兰低地和高地之间的关系。在那之后,日益增长的繁荣,共同投入新教战争和有利可图的帝国冒险,以及岁月的洗礼,一起使得这些内部的分裂激烈程度显著降低,尽管从来都没有完全消退。到1837年,苏格兰仍然保留着一个独特国家的许多特征,但它也舒适地躺在一个更大国家的怀抱之内。它既是英国的也是苏格兰的。与之相比,威尔士甚至更为独特。它拥有其自身统一的语言,城市化程度比苏格兰和英格兰更低,而且—至关重要的 是—更少热衷于军事和帝国事业,它仍然可以因为坚决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而使来自其边界之外的观察者感到震惊。“如果除了外国的东西再没有什么能令他欣喜的话”,一个观光旅游的英格兰作家在1831年有些夸张地宣称,“他将发现(威尔士)居民的语言、行为方式和衣着,除了在客栈里之外,都像法国或者瑞士的那些东西一样完全是外国的”。 那么,从这个岛屿的中心坚决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和政治统一强加于其外缘的角度来解释英国在这一时期内国家意识的增强,将是错误的。对于许多更加贫穷和文化更少的英国人而言,苏格兰、威尔士和英格兰仍然是比大不列颠更有效的召唤,只有在面临来自海外危险的时候例外。而且即使是在政治上受过教育的人们当中,从双重国家身份而不是从单一国家身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很稀疏平常。例如,艾洛·摩冈这位18世纪末最激进的威尔士作家,很平常地提到威尔士语和英语是他的两门母语。他具有双重国民性正如他能说两种语言一样。出于同样的原因,约翰·辛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6页 -
每一个政府,只要在其中的所有居民,不管财富多寡,都被发动起来执行某中公共精神,这样的政府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雅各宾主义的政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75页
Britons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名头之下:“英国人”的身份认同
琳达·科利的《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讨论的是,《1707年联合法案》将英格兰与苏格兰两个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新的国家认同的形成以及他们在新的框架内自我身份的定位问题。 在1707年,虽然英格兰与苏格兰因为共主邦联在一起已经...
(展开)

(转)英国是一家合伙股份公司(陈晓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陈晓律 琳达·科利的大作《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 年》,中译本终于出版了。 该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思想的高度和撰写的难度。因为,作者探讨了一个很难精确界定的东西——英国性。所有人都知道,但凡涉及国民性一类的问题,都很难处理,要么大而无当,要么云里... (展开)
《英国人》随手记-读书笔记
作者从七部分阐释了英国国家及民族性的特点,国家形成的原因,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联合法案》—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做出充分的讨论。包括了新教信仰、帝国扩张红利、美国独立、统治精英及王室形象的变化、英法战争、女权发展、废奴运动、天主教解放运动等一系...
(展开)

张子恺评《英国人》:民族国家还是国家民族?
《英国人》一书的持久魅力在于,它揭示了“英国性”之形成的过程与特质,自1992年至2009年,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无论英国还是世界都经历了种种始料未及而又耐人寻味的变迁,而无论在某个时间节点还是在某个特定地区,形塑英国性的那些重要特质,都在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地...
(展开)

在2020年脱欧之际再读一遍别有体会
翻译通畅,高三读的,现在再读一遍电子书别有体会。 霍布斯鲍姆在《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里有一句话:“帝国通常把它的受害者变成它的拱卫者”。对于殖民地的历史和人民如此,对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北爱尔兰)同样如此。为了从王国到帝国的合法性的建...
(展开)

民族身份认同与迷思—读《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有感
一、何为“Britons”? 朱联壁老师在《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推荐语评论道,Britons原意是指居住在不列颠岛上的人,狭义上是指称凯尔特人,也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到达该岛之前定居的人群。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在强调与英格兰人的不同时,会以本民族拥有凯尔特文化遗...
(展开)

“异己”的想象与“英国人”的铸造
“英国是一个被人为创建的国家,并不比美国古老多少。”长期以来,人们对“英国人””或“大不列颠”这样的称呼耳熟能详,但实际上,“英国人”这一民族身份认同直到工业化早期才被真正“制造”出来,而其所立足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也是是一种相当晚近的、人为的创造...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17)8.2分 212人读过
-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2000)暂无评分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8.3分 24人读过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Britons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