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城 短评

热门 最新
  • 44 東寫西讀 2020-06-03 10:18:55

    任何一个学者研究某一学科领域都存在一定的野心,一部学术著作的书名基本上就是作者野心的体现,但是当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野心,就会浪费了一个好题目,《刺桐城》充满着历史的想象,泉州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毋容置疑,也是近年来尘嚣日上的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点热门研究对象,对于这座古老商业城市研究者甚多,但是专著通论略有不足,历史学家的迟疑,就给学科外门外人机会。王铭铭在上世纪末以人类学杂糅历史学的写作方式创作了一部《逝去的繁荣》,这次加了一篇2万字的自序,把名字改为《刺桐城》,摇身一变仿佛一部区域史新著横空出世,换了个马甲,其实只是新瓶装旧酒,整体的研究方法、文献材料都已经滞后于最新的研究。若说升格为经典,以上问题在所难免,但是距离经典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我只是很惋惜《刺桐城》这个好题目被浪费了

  • 27 维舟 2020-07-24 15:24:43

    不解豆瓣评分何以这么低。虽然有些地方不免芜杂,但还是瑕不掩瑜,极具启发的——甚至可以说,或许正因王铭铭在写作时雄心太大,试图搜罗无遗,提出一个宏大的架构,才使得它略显芜杂。这并不仅仅是重写泉州的地方史,套用现在的时髦术语,倒不如说是“泉州作为方法”,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地方转型和中国宋元以后“转向内在”的结构性动力和表现,可说是“在泉州看见中国”。这一历史人类学的进路,对区域史研究、民俗文化、地方转型、对外关系等均很有启发,“再版自序”尤其值得一读。所引古文句读有小疵,想非作者所长。

  • 10 霜闕〆 2018-08-02 15:33:30

    从展现作者所理解的城市生命演化历程来说,这本书应该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在细节的研究上却看不到人类学应有的见微知著

  • 6 婉菁 2018-09-22 13:41:16

    3.5星 信息量极大 但又繁琐冗长 提到官家在泉州设民间办事处收税 郑芝龙集团的势力 民间淫祀从被禁止到被提升地位被利用来统治愚民 施琅与亲家官礼之争的结怨……恰恰可以和《过台湾》合参

  • 6 江海一蓑翁 2018-06-28 17:51:33

    王铭铭老师1999年出版的关于泉州的研究论著《逝去的繁荣》一书的最新再版。尽管泉州一直以商业贸易中心城市著称,但在这本书里,王铭铭老师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商业文化史层面,而是借助于泉州千年以来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详细考察政治权力与泉州的商业文化、民俗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碰撞。本书也不只是记录了泉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史,还通过对于泉州历史转型的分析,对包括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和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在内的重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辨析与修正。无论是对于泉州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于城市文化史、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 6 木讷乡下人 2019-02-15 21:56:17

    这本书写得如此之无趣,真可惜了这份好装帧

  • 1 抵门杠 2018-08-28 19:44:11

    也许是成书较早的缘故,感觉本书的理论运用偏生涩,存在把一些理论要素硬扯上的问题。比如弗里德曼关于东南的宗族的观点等。另外,一些历史细节未经审视推敲,存在瑕疵。比如泉州地区的现代邮政体系,绝不至于到了1920年代末才有,为了和192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公路运输体系扯上关系这么说不符合实际。从行文上来说,虽然本书有一个主线是泉州社会的地方构建,但章节排布不能跟得上这一主线使得本书看上去有点散。不过瑕不掩瑜,本书的意义值得肯定,地方史的写法这么写是很好的。至少本书比苏基朗那本价值大。

  • 3 fishbird 2021-04-05 22:35:26

    虽然名字不大,但是作者想写的内容太大,由于太大,所以写的就不好了。首先,结构散乱,架构不清晰。其次,内容啰嗦重复,反复写同一个东西。最后,引用太多,占了非常大的篇幅。如果把作者实际上想说的话,简要的写出来,估计十页纸足够了。

  • 2 时间与玫瑰 2020-08-26 11:22:28

    前几天跟王老师说 刺桐城三字很有异域风情 还有一种女子的曼妙之美 他说的确 旧书重印 增加了一个新序言 老王的探索精神 在当代华人学界少有

  • 0 東山鹿溪 2018-10-31 21:03:40

    我果然最感兴趣的还是承天寺万缘普度这一段。。

  • 1 适逢烟薄雾朦 2023-01-31 18:02:57 广东

    #2@2023# 刺桐城,泉州的三个别称之一,得于五代时留从效扩城,环城遍植刺桐,另作“鲤城”和“温陵”。 泉州城始建于唐代中叶,虽经数次扩建,但直到民国初期,泉州城仍然完整保留着城墙及围城内部的建筑体系。可惜民国时期“拆城辟路”,至抗战末期,城墙、城楼、城门尽被拆毁。史载,泉州原住民为越人的一支,魏晋时期,北方汉人避“永嘉之乱”南下入闽,泉州自此开启了由兴起、扩张到式微、衰落的历史变迁。唐起,泉州成为四大海港之一;宋元是泉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明清海禁,港市式微,地区经济走向萧条;近现代,漳、泉经济文化中心被珠三角及厦门所取代,闽南经济区走向衰落。相比拖沓冗杂的正文,引论部分更值得关注,特别是关于历史的反思及对“年度周期仪式”的论述,都颇具启发性。

  • 1 Eleuterio 2023-02-11 13:10:23 北京

    看了自序和引论部分,冗杂的学术讨论中有一些有意思的点:1)地方人口的饱和迫使泉州在唐以后对传统的农业生计做出重新选择,转向符合地方地理环境特色的海外贸易业。到了明清时期,在朝廷“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泉州港市贸易业衰落,但由于人口压力依然存在,因而出现了海外移民的潮流。2)多种宗教并存的开放兼容也意味着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而本土的儒教并不总占优势,如12世纪中期,“贾胡”(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在通淮街清真寺(艾苏哈卜寺)建了塔楼,因位于泉州府文庙之前,“士子以为病”。便向州府告状,坚决要求拆除。据说“贾赀巨万”,并上下贿赂,故士子们的告状不被理睬。

  • 1 秋山雪見🍁 2022-11-19 01:33:20 福建

    泉州的城市史段落划分 (1) 3世纪到10世纪,北方移民南迁,区域社会经济网络形成,镇守之城建立 (2) 10世纪到14世纪初期,在若干条件下,海外贸易高度发达,政治经济中心得以建立,文化多元局面形成 (3) 14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港市式微,正统观念形态(理学)和教化空间得以扩张,本土主义压抑文化多元,朝贡替代贸易 (4)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作为传统城市的泉州被通商口岸边缘化,复振运动出现,现代性观念形态蔓延,“新文化”出现。西方现代性传入,再度在城市空间植入了外来因素,但城市此时已丧失兼容并蓄的精神,而现代性与古城之间的对立如此明显。

  • 2 韦🔥 2018-08-23 17:45:42

    快速翻过,实在很难看得下去,可能是我的问题吧😂…

  • 3 大黑门面曾在梨 2019-06-22 14:33:51

    好听的名字难看的书

  • 2 索多玛党组书记 2018-10-24 18:59:33

    去了一趟泉州,感觉一个像梦一样美好的城市,这本书40多万字,关于泉州的方方面面,大开眼界

  • 1 蓝道_RANDALL 2020-03-07 15:54:32

    泉州是个美丽的古城。迷信,淫祀,太普遍。

  • 1 杨潇 2021-01-03 15:59:23

    在泉州旅行时读的。单就阅读体验只能给三星,因为要随时随地掸掉理论的灰尘。另外非常好奇为什么如此长时间的田野,却只有如此少的观察与现场。

  • 0 虎山 2020-10-01 23:59:24

    前两章写的不错,对史论的思考很有启发。后半本变成外国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套上泉州实例,先阐述既有理论,再讲一讲泉州怎么样,倒是适合用于了解各种经典理论。

  • 1 baibai 2020-10-24 08:48:48

    关于泉州的风水、官方仪式、淫祀、铺境之间械斗和近代的大型超度仪式的部分都特别精彩,评分这么低大概是因为开头实在是太啰嗦了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