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ourse of Love
译者: 孟丽
出版年: 2017-7
页数: 132
定价: 3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阿兰·德波顿文集(精装版)
ISBN: 9787532775088
内容简介 · · · · · ·
《爱的进化论》一书可以看做是《爱情笔记》、《爱上浪漫》的出版20周年延续版,本书以文学描写的手法,描述了一对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感情、孩子、性关系、职业、争吵甚而增肥、死亡等等问题,其中有一句很打动人心:德波顿在描写这些时,直言不讳,表现出完全可靠的、令人震惊的诚实。
作者简介 · · · · · ·
他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他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帖恋人的爱情神经。他激活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新闻的骚动》(2015)。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 · · · · ·
罗曼蒂克
-迷恋
-神圣的开篇
-热恋
-性与爱
- 求婚
围城之内
-一地鸡毛
-愠怒
-性爱与潜意识压抑力
-移情
-无端怪罪
-施教与受教
为人父母
-爱的课堂
-童真
-爱的局限
-性爱与父母身份
-洗熨衣物的威信
婚外情
-花心
-赞同
-反对
-不可调和的欲望
-秘密
罗曼蒂克之外
-依恋理论
-成熟
-接纳婚姻
-未来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爱的进化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爱的进化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爱的进化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从此以后,一切并不美满

> 更多书评 47篇
-
束缚是成熟的前提,只有在自己无法轻易抽身时,才能实现某些方面的成熟。 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地去爱。 当爱人最终领悟我们,相比于其他人或甚而比我们自己,都更领悟我们混沌、尴尬和耻辱的那些部分时,爱便达至巅峰。 对拉比而言,他仿佛与一位好友,头顶艳阳,重返自己曾经只能孤身暗夜前往的一片森林;他发现,那些曾经令他骇然的凶狠形象,原来真的不过是巨石在错误的角度投下的阴影。 他们对彼此的忠诚,伴随对众人日...
2017-10-03 17:06 7人喜欢
束缚是成熟的前提,只有在自己无法轻易抽身时,才能实现某些方面的成熟。 引自 爱的进化论 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地去爱。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当爱人最终领悟我们,相比于其他人或甚而比我们自己,都更领悟我们混沌、尴尬和耻辱的那些部分时,爱便达至巅峰。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对拉比而言,他仿佛与一位好友,头顶艳阳,重返自己曾经只能孤身暗夜前往的一片森林;他发现,那些曾经令他骇然的凶狠形象,原来真的不过是巨石在错误的角度投下的阴影。 引自 爱的进化论 他们对彼此的忠诚,伴随对众人日益增加的不忠诚,而变浓加深。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它并非只是感觉,更是思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接纳和承诺,承诺结束孤独与羞愧。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它也许是暗指我们欣喜于自己获允展现隐秘的自我——欣喜于发现,爱人丝毫未被真实的我们所惊扰,反以鼓励与支持回应我们。 引自 爱的进化论 浪漫的婚姻需是当事主体独特的权利,需要排除哪怕是最亲密的人。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它并非闹剧,没有占有,也与愧疚无关。(婚外情)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善听者淡定应对他人可能臆想出来的混乱局面,他们阅历丰富,知晓一切终将回归本位。 引自 爱的进化论 爱情中最微妙而又必要的任务之一,便是情绪调控。为了承受移情的风险,便要将同情与理解优先于恼怒和评判考虑。伴侣们需要意识到,他们并不总是对方突发的焦虑或敌意的直接诱因——所以并不该总报之以怒火或伤自尊。狂怒与谴责可以让路于慈悲之怀。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婚姻给了拉比和柯尔斯滕机会,去极为细微地审视彼此的个性。 引自 爱的进化论 真正的爱应该以最大的慷慨之心,不断尝试着随时解读在难以对付和令人讨厌的行为之下,有着怎样的真相。如果我们能透过暴躁与凶残,辨认出总掩身背后的恐惧、困惑和疲惫,这着实是善者仁心。这便是以爱的目光凝视人类的真正含义。 引自 爱的进化论 与任何人,甚至是最为般配的人结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确认我们牺牲了自己,最可能换取的是哪一种苦难。这是所有人的宿命。我们今天的行为,在多年后可能成为今生最错误的决定,但我们不会惊慌。我们承诺不会心猿意马,只是因为我们知道,外面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没有人可以例外。我们是精神错乱的物种。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压抑、一定程度的克制和一些主动的自我纠错,与明确的表白一样,都属于爱情。 引自 爱的进化论 诀窍也许并不是开始一种新生活,而是学会少一些厌烦和惯性思维,重新认识旧日子。 引自 爱的进化论 回应 2017-10-03 17:06 -
赛小姐无所谓 (puer aetenus)
浪漫主义的婚姻观,强调“合适人选”的重要性,它意味着有人赞同我们的趣味和价值观。长远来看,这种人并不存在。我们太丰富多样,各具特性。没有哪一种一直会持久存在。最合适的伴侣并不需要方方面面的志趣都碰巧相投,而是应该充满智慧并且优雅的讨论品味的差异。 “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2018-02-28 22:40 6人喜欢
-
对浪漫主义而言,恋人之间应该出于本能地彼此理解、心灵关照,它错误地将读心术视作爱情的核心本质。德波顿认为,浪漫主义只是将人类对爱情的期许上调到最完美状态,却根本不能提供实现此种完美状态的可靠方法。 爱情首先是一种对对方优点的钦佩感。爱情是一种迎面邂逅美德时的激动。 爱,是对于爱人洞察我们那迷乱、焦虑的灵魂的一份感激之情 我渴望守时,就好比他人渴望权势、驾车希望安全一样;鉴于我的童年都耗在等待一位永...
2020-02-19 17:09 2人喜欢
对浪漫主义而言,恋人之间应该出于本能地彼此理解、心灵关照,它错误地将读心术视作爱情的核心本质。德波顿认为,浪漫主义只是将人类对爱情的期许上调到最完美状态,却根本不能提供实现此种完美状态的可靠方法。
爱情首先是一种对对方优点的钦佩感。爱情是一种迎面邂逅美德时的激动。
爱,是对于爱人洞察我们那迷乱、焦虑的灵魂的一份感激之情
我渴望守时,就好比他人渴望权势、驾车希望安全一样;鉴于我的童年都耗在等待一位永远不会出现的父亲,这多少有些道理,即便只有一点点。这是我自己努力去保持清醒的一种疯狂的方式。
奇怪而无奈的是,不温不火的婚姻,从来都是被忽略的话题。那些频频吸引眼球的,均是极端的案例——或完美情侣,或谋杀惨剧——所以,面对孩子气的愤怒、午夜的离婚威胁、愤懑不语、摔门而去,以及日复一日的粗心大意和冷酷无情,着实难知我们该给予怎样的立场,我们在遭遇如何的孤独。
富有价值的书籍应该会让我们带着释然和感激,去思考作者为何如此透彻地了解我们的生活。
浪漫主义并非只在促进一夫一妻制性爱的威信;它同时也令任何婚姻外的性趣显得愚蠢而无情。
如此看来,大自然对于孩童算得上是心慈手软,只有年长到可以逃离父母时,才令他们开始敏感于先辈的种种缺憾。
归根结底,性兴奋似乎与裸体并无密切关联;它的能量源自获允占有一个极合乎心意的人儿;这人儿一度属禁区,如今却奇迹般地可获得、可接近。性兴奋是表达充满感激的惊叹不已,近乎是怀疑:在这孤独而冷漠的世界,那人儿的手腕、大腿、耳垂和颈背最终呈现在那里,容我们去欣赏。性兴奋是一个绝妙的理念:我们渴望不断去欣赏,也许每隔数小时,便再次快乐地抚摸、进入、绽露、解带宽衣;我们那般孤独着,心爱的人儿似乎又曾经那般独立而遥远。性欲催生于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心愿,因此,它取决于预先存在的距离感,它意欲企及一种永恒而独特的快乐与宽慰。
从一个角度看,人们只能编织幻想,却并不试图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容幻想在其间演变成现实,这似乎引人悲悯。然而,幻想却通常是人们塑造自己庞杂而矛盾的愿望的最好方式;它们应允我们栖身于一种现实,而无损于另一种。幻想会令我们在意的人免于遭受我们重重欲念中的责任心的全然缺失和可怕的陌生感。它自有其独特之处,是成就,是文明的象征,是善举。
有时候你似乎认为,这家里只有你有精神世界。但最终你所有的微妙感受其实都很稀疏平常,并无惊人之处。
与任何人,甚至是最为般配的人结婚,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确认我们牺牲了自己,最可能换取的是哪一种苦难。这是所有人的宿命。
我们太过于为诚实所感动,以至于忘记礼貌的种种优点
压抑、一定程度的克制和一些主动的自我纠错,与明确的表白一样,都属于爱情。
他出轨劳伦不是出于欲望,而是怨气,一种不为自己所知的怨气,一种阴郁压抑的带着傲慢的愤怒。
平凡的生活赠予人们的,是一种实用而无需内省的生存状态。出于时间短缺,也因为太多畏惧,其他一切便不在思考之列。我们让自己为自卫本能所指引:推动自己前进,挨打则会还击,将责怪归咎他人,压制不相干的问题,坚持自以为是的方向。我们除了不懈地坚守自己的立场,别无选择。
有生以来,他第一次发现了繁花之美。他还记得年少时对鲜花几乎怀有仇恨之心。人们居然应该从如此微小、如此易于飘零的事物中获得快乐,这似乎太过荒唐,这个世界必然有更宏大、更永久的事物值得寄托抱负。他自己就渴望荣耀和激情。寄情于花是放弃的危险象征。如今他开始领悟繁花的意义所在。爱花是谦逊的表现,是对失望的接纳。惟有遭遇过无可挽回的挫折,我们才能开始欣赏玫瑰的枝干或是报春花的花瓣。一旦我们意识到,宏大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总存有妥协,我们便会对这些宁静完美和寂然欢喜的小事物产生感激之情。
如果宣称爱人“完美”,只意味着我们没能了解他们。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令我们失望过,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了解他们了。
回应 2020-02-19 17:09 -
咪麻么儿~ (6分清醒4分愚昧10分坦然自由自在)
那些在幼时被家庭氛围伤害的人,长大后面对婚姻关系的困难或分歧时,会有两类反应:一类表现为畏惧、依附和控制的行为趋势,鲍尔比称之为“焦虑型依恋”;另一类则倾向于防卫和退缩,他称之为“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喜欢查探伴侣,会因为嫉妒而发作,花大量的生命悔恨夫妻关系不够“紧密”。回避型依恋的人会说他们需要“空间”,乐于独处,会在畏惧时寻求性关系的亲密。 三种依恋型亲密关系 1.“我想要亲密的关系...2019-05-29 23:48 1人喜欢
那些在幼时被家庭氛围伤害的人,长大后面对婚姻关系的困难或分歧时,会有两类反应:一类表现为畏惧、依附和控制的行为趋势,鲍尔比称之为“焦虑型依恋”;另一类则倾向于防卫和退缩,他称之为“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喜欢查探伴侣,会因为嫉妒而发作,花大量的生命悔恨夫妻关系不够“紧密”。回避型依恋的人会说他们需要“空间”,乐于独处,会在畏惧时寻求性关系的亲密。 引自 罗曼蒂克之外 三种依恋型亲密关系
1.“我想要亲密的关系,但我发现,人们经常莫名其妙地令人失望或刻薄。我担心跟别人太亲密,会让自己受伤。我不在乎独处。”(回避型依恋) 2.“我想跟别人亲密相处,但经常发现他们并不愿意如我希望的那样亲密。我担心我在乎别人,别人却不当我一回事。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安和恼怒。”(焦虑型依恋) 3.“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不是难事。我依赖别人,别人依赖我,这让我感到很舒适。我不怕独处,或不被人接受。”(安全型) 引自 罗曼蒂克之外 世上很少有彻底的坏蛋,恶毒之人自身也是苦痛缠身。因此,处世不可嬉笑不恭,或咄咄逼人,惟有以爱成全。这着实不是容易 引自 罗曼蒂克之外 回应 2019-05-29 23:48
-
「德波顿貌似是一个彻底的爱情悲观主义者。然而,细细思量,他其实更多在表达婚姻的终极意义:如果用完全理性的眼光看,婚姻确实很不合理,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灾难。束缚是成熟的前提,只有在自己无法轻易抽身时,才能实现某些方面的成熟。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然后正视与另一个不完美者共同生活的现实,便可令婚姻足够好。」 摘自:《爱的进化论》 — 〔英〕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
2018-05-07 16:14
「德波顿貌似是一个彻底的爱情悲观主义者。然而,细细思量,他其实更多在表达婚姻的终极意义:如果用完全理性的眼光看,婚姻确实很不合理,然而,这并不是一场灾难。束缚是成熟的前提,只有在自己无法轻易抽身时,才能实现某些方面的成熟。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然后正视与另一个不完美者共同生活的现实,便可令婚姻足够好。」 摘自:《爱的进化论》 — 〔英〕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ebook/37512866/ 本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回应 2018-05-07 16:14 -
“浪漫主义的婚姻观强调找到‘对的人’的重要性,意思就是一个能够认同我们各种兴趣与价值观的人,但长期而言,其实不可能有这么一个人。真正适合我们的伴侣,不在于其各方面的品味都奇迹似的与我们相同,而是在于能够以智慧与风度调试双方的差异。‘对’的人的真正指标与其说是某种概念上的完美互补,不如说是容忍差异的能力。相容性是爱的成就,不该是爱的前提。” 拉比也更相信亲身经验教给他的智慧。“他现在已经知道极少有...
2019-10-24 14:41
“浪漫主义的婚姻观强调找到‘对的人’的重要性,意思就是一个能够认同我们各种兴趣与价值观的人,但长期而言,其实不可能有这么一个人。真正适合我们的伴侣,不在于其各方面的品味都奇迹似的与我们相同,而是在于能够以智慧与风度调试双方的差异。‘对’的人的真正指标与其说是某种概念上的完美互补,不如说是容忍差异的能力。相容性是爱的成就,不该是爱的前提。”
拉比也更相信亲身经验教给他的智慧。“他现在已经知道极少有任何事物能够达到完美,他已懂得度过人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即便是像他这样极度平庸的人生也不例外,确保他持续拥有供养家人的能力,确保他的婚姻存续下去,确保他的子女健康成长。而这些任务所需的英勇表现并不逊于一则史诗故事。”
回应 2019-10-24 14:41
-
如果宣称爱人“完美”,只意味着我们没能了解他们。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令我们失望过,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了解他们了。 然而,问题并不只在于他们。我们遇见的任何人都并非十全十美:列车上的陌生人、旧校友、新网友……所有这些人同样会令我们失望。生活的种种真相已经扭曲人们的本性。没有人能免于遭受伤害。我们(必然地)无法获得理想的养育方式;我们以争吵替代解释;我们以唠叨替代教导;我们以焦躁替代理性分析烦恼;我...
2020-10-10 16:19
如果宣称爱人“完美”,只意味着我们没能了解他们。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令我们失望过,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了解他们了。 然而,问题并不只在于他们。我们遇见的任何人都并非十全十美:列车上的陌生人、旧校友、新网友……所有这些人同样会令我们失望。生活的种种真相已经扭曲人们的本性。没有人能免于遭受伤害。我们(必然地)无法获得理想的养育方式;我们以争吵替代解释;我们以唠叨替代教导;我们以焦躁替代理性分析烦恼;我们谎言不断,而且四下无端指责。 若秉持求全责备,我们必然绝无可能如愿以偿。所以,我们并无必要深入了解一个陌生人。他们惹人恼怒的具体方式并不会立刻显露(也许要过上好几年);就理论上而言,我们可以假设它从来都存在。 因此,选择结婚对象,只是关乎选择忍受何种痛苦,而不可自以为已觅得良方,可幸免于这爱情的固有法则。显然,我们最终的宿命逃不开那个令我们梦魇连连的固定角色:“错的人”。 然而,这不是灾难。开明的爱情悲观主义朴素地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需求。我们应该寻找方法调整自己,尽量温柔、友好地面对与另一个不完美者共同生活的尴尬现实。如此,方可有一个“足够好”的婚姻。 若要获得这种认知,便有必要在婚前多一些恋爱经历,其目的不在于借此寻获“对的人”,而在于有充分的机会去亲身发现真相:这种人从来便不存在。细而观之,人人都不免瑕疵。
回应 2020-10-10 16:1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18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Simon & Schuster (2016)8.4分 114人读过
-
Penguin (2016)7.7分 40人读过
-
Simon & Schuster (2017)8.8分 22人读过
-
Hamish Hamilton (201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爱的进化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34 有用 成知默 2017-10-12
2017年已读101:如果德波顿的这部作品可以称作小说的话,那么这小说更像是一个容器,或者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婚姻更像是一个研究样本。德波顿通过这个容器来盛放自己的哲学思辨、心理分析与情感思考的种种,通过这个样本来呈现关于爱与生活的真相。德波顿将一对夫妇初遇、恋爱、结婚、生子以及围城中的困顿与冲突切割为多个片段,如病例般条分缕析,揭示问题的同时对症下药。他或许可以让我们照见自身的迷惘与不安,为我们... 2017年已读101:如果德波顿的这部作品可以称作小说的话,那么这小说更像是一个容器,或者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婚姻更像是一个研究样本。德波顿通过这个容器来盛放自己的哲学思辨、心理分析与情感思考的种种,通过这个样本来呈现关于爱与生活的真相。德波顿将一对夫妇初遇、恋爱、结婚、生子以及围城中的困顿与冲突切割为多个片段,如病例般条分缕析,揭示问题的同时对症下药。他或许可以让我们照见自身的迷惘与不安,为我们提供某种程度的参考,但是我觉得意义也就仅在于此了,毕竟,虽然道理是共通的,但没有人的人生可以复制。全书最认同的一句话是:“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 (展开)
2 有用 Sean 2018-05-15
实在看不下去啊
1 有用 菠菜 2020-07-29
这本还是蛮温柔的。。。就是我对于本来一直赚的少且快失业的丈夫忽然就多赚钱了的过程不交代感到遗憾
3 有用 鱼鱼爱吃饭 2018-03-25
这本书以一对夫妻为蓝本,他们从相遇,相知,恋爱,见家长,结婚,生小孩,婚姻困惑期,婚外情到最后和解。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绝大部分都会经历的过程中,把自己对婚姻的思考,爱情观,还有人性都写了出来。从这本书里,我经常可以看到我自己,亲密关系中对待伴侣的态度其实基本上都是反应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你以为是对方的问题,但其实是你自己的。我们都害怕对方看到某方面真实的自我,于是用更为粗暴的手段来掩盖。非... 这本书以一对夫妻为蓝本,他们从相遇,相知,恋爱,见家长,结婚,生小孩,婚姻困惑期,婚外情到最后和解。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绝大部分都会经历的过程中,把自己对婚姻的思考,爱情观,还有人性都写了出来。从这本书里,我经常可以看到我自己,亲密关系中对待伴侣的态度其实基本上都是反应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你以为是对方的问题,但其实是你自己的。我们都害怕对方看到某方面真实的自我,于是用更为粗暴的手段来掩盖。非常认同里面说的,爱,不是一腔热忱,而是一种技能!“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 (展开)
6 有用 王一术 2017-09-30
将爱情和婚姻抽丝剥茧。可搭配弗洛姆爱的艺术
0 有用 bettery 2021-02-24
本能地把爱视为一种理所应当。陷入爱情的时候,一方面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得到的是多么与众不同;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流逝又越来越习以为常,展现出更加全面真实的自己,感受到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另一半。读了这本书,让相恋6年的我陷入反思,虽然始终知道爱需要经营之道,但也许自己未曾留意的某些方面的确在把感情引向不好的方向,对另一半的无心苛刻可能会对他造成超出自己想象的伤害。“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 本能地把爱视为一种理所应当。陷入爱情的时候,一方面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得到的是多么与众不同;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流逝又越来越习以为常,展现出更加全面真实的自己,感受到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另一半。读了这本书,让相恋6年的我陷入反思,虽然始终知道爱需要经营之道,但也许自己未曾留意的某些方面的确在把感情引向不好的方向,对另一半的无心苛刻可能会对他造成超出自己想象的伤害。“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说得太好了。 (展开)
0 有用 unstoppable 2021-02-24
提前加入我的21年最佳 看完很平和 心里对亲密关系的疑问好像找到了答案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
0 有用 阿拉丁神伞 2021-02-23
1.这本随笔是“故事+分析”的形式,很写实的婚姻故事,又把故事中两个人未被说出口的感受和需求描写得特别细致,德波顿的观察太细腻了,大概是经历了婚姻中这一系列问题。2.很认同这句话,“人们对关系的抽象美好期待太深,却对关系中的具体事务处理无能”。德波顿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描写十分真实,可能非暴力沟通可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3.看完这本书反而对婚姻没那么恐惧了,准备好迎接一地鸡毛的生活。
0 有用 laushukei 2021-02-23
爱是勇敢者的游戏,是需要习得的技能,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是日复一日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如果就用本能和直觉去爱呢。当我们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走一点弯路,撞几次南墙,才会有那么多的感慨万千吧。 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
0 有用 dearkelly 2021-02-23
读完完全没感觉 看到评分 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