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铭生再次巧妙地将源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广泛素材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紧张的个人经历和震惊世界的国际冲突。……当我们注视着一个新近崛起的中国时,何铭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了更接近于中国意识表面的巨大灾难。……何铭生的戏剧化风格为描述20世纪历史的强大作品增添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品质。——罗伯特•A.卡普(Robert A. Kapp),《四川省和中华民国:省级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7》作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通过阐明苏联空军参战与援助国名党军队的重要性,何铭生澄清了此场战争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了解的侧面……书中最后一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最有力的描述,也许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最好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关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绝佳续篇。 ——J.布鲁斯•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莫纳什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系荣休教授
何铭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质和广度联系了起来。他所写的书经过了深入研究,让人手不释卷。他的视角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其观察既有立足当地的细腻描写,也有来自国际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国家卷入之前的远东地区的战争本质的人。——克里斯•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军事评论员
在这本出自精心研究的著作中,何铭生审视了从信件和日记中获得的证人证言,并将这些与日本人占领南京后所产生的战斗记载相并列。他的这种努力,使得南京成为传奇城市的确切原因一望而知……对一桩鲜为人知的事件的极有价值的记录……对战争黑暗面的无情揭示。——《军事历史月刊》(Military History Monthly)
此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不同,不仅在于其所利用的资料来源的多元化,还在于其作者的全球视角……新闻式写作风格使得《南京1937》成为一本能令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乐意阅读的著作。军事战术的分析与日记和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两军官兵的战斗经验及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相互印证。……所附的许多照片和地图更增强了其效果。——《军事史杂志》(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何铭生(Peter Harmsen),丹麦人,曾在台湾大学学习历史,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东亚任驻外记者,为法新社、彭博新闻社、经济学人智库服务过,1998~2009年在中国大陆生活和工作。2013年出版的著作《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畅销图书。
何铭生(Peter Harmsen),丹麦人,曾在台湾大学学习历史,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东亚任驻外记者,为法新社、彭博新闻社、经济学人智库服务过,1998~2009年在中国大陆生活和工作。2013年出版的著作《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畅销图书。
《Nanjing 1937:Battle for a Doomed City》(2015) 2024.4月8日——4月11日阅读 以1937年11月11日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高层讨论针对中国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开始,终于1938年2月初宪兵队入驻南京后日军暴行略有收敛之际。以上至高层领导者蒋介石、松井石根,下至国军和日军的众多...
(展开)
1 有用 沉睡的青春 2018-06-13 10:08:14
如今,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民族苦难的符号而被铭记,这是20世纪亚洲史上的黑暗篇章,相比起这个血腥结果,持续了一个月、坚定伟大却往往被忽略的保卫战过程同样值得被浓墨书写。淞沪会战后,日军势如破竹向南京推进,节奏快速紧张,是波兰闪电战的预演。虽然中国将士的抵抗英勇无畏,但面对先进的军备力量,仍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每一个曾经面对枪炮刺刀而不畏缩的中国人都值得被致敬。书中描写了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比如... 如今,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民族苦难的符号而被铭记,这是20世纪亚洲史上的黑暗篇章,相比起这个血腥结果,持续了一个月、坚定伟大却往往被忽略的保卫战过程同样值得被浓墨书写。淞沪会战后,日军势如破竹向南京推进,节奏快速紧张,是波兰闪电战的预演。虽然中国将士的抵抗英勇无畏,但面对先进的军备力量,仍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每一个曾经面对枪炮刺刀而不畏缩的中国人都值得被致敬。书中描写了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比如打完淞沪战役以为可以返乡的日本兵被秘密运往南京战场;比如刚结束一场混战的战场上,一个僧人站立着默默为满地尸体诵经,不论是中国军士还是日军;比如南京城破后,守军与平民一同逃离,却为了争夺出口而枪杀平民······读完本书后我总在想,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民族主义是什么?国与国的边界是什么? (展开)
1 有用 惠山老翁 2017-12-22 18:19:13
与其说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太多细节性的描绘而失却了对宏观局势的分析与把控,从这点看同为甲骨文系列的《中国1945》在细节勾勒和分析文字之间的平衡就做得更好。本书收尾草率是令人感到不能满意的另一点。
3 有用 shumi2 2018-01-29 22:18:54
非常不喜欢封面和插页的玫瑰红色,而且与本书主题严重不符,必须至少扣掉一星
3 有用 苏斯洛夫 2017-12-16 21:14:04
从相对客观的角度,站在政治战略的高度,结合多国史料,尤其是国内引述较少的侵华日军基层官兵的战地实录,勾勒出那场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战役的前因后果,坚守它是否真的有意义?这么大的牺牲是否值得?读过以后你会有自己的见解,要记住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5 有用 撒呓挣 2019-10-17 20:51:17
甲骨文翻译这本儿书意义真不大,堆砌史料的流水账,也无甚独到见解,就是为西方人做科普用的。而且个人比较关心的点,比如中日双方的战略战术、主要人物的命运、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讲的比较浅略,要么干脆没讲。事实上我一直对南京大屠杀很忌讳,因为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孱弱大国在危难关头无奈又无望的外交游戏;以成千上万士兵的牺牲去弥补技术落后的劣势;南京城失守后混乱大撤退中的内部杀戮;以及滞留城内跪在外国... 甲骨文翻译这本儿书意义真不大,堆砌史料的流水账,也无甚独到见解,就是为西方人做科普用的。而且个人比较关心的点,比如中日双方的战略战术、主要人物的命运、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讲的比较浅略,要么干脆没讲。事实上我一直对南京大屠杀很忌讳,因为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孱弱大国在危难关头无奈又无望的外交游戏;以成千上万士兵的牺牲去弥补技术落后的劣势;南京城失守后混乱大撤退中的内部杀戮;以及滞留城内跪在外国活菩萨面前乞求庇护的老百姓,等等等等,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太过沉重,太过耻辱了。关于一直悬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问题——日本军队为何残忍到如此地步?何铭生给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对中国人“不领情”的愤怒、军官团的质量问题导致纪律败坏、天皇近亲朝香宫鸠彦王参加阅兵式所带来的恐慌等等),倒是值得关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