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按需。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史料运用是有一些些问题的。。。
逻辑推理,富有启发,好书。
一本小书,但是内容一点都不“小”。相当于对中国历代土地数字的问题搭了个框架,列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纲目。虽然我自己不做土地研究,但是既然涉及中古史和社会经济史,还是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的。
是的,就像序言说的第一章夹带私货哈哈哈哈哈。西汉数据准确,三十税一,律令执行严谨(啊真的吗,但是汉代也会遇到后面的问题啊),作者认为元始二年数据准确。东汉到隋,没有土地数据,中央集权太弱(那地方怎么说呢有文献吗现在)隋唐的土地面积合应授田sum而已,不是实际数据。北宋土地数字大起大落 大概不真。南宋经界法,但是没人会技术。推排法影响到了鱼鳞图册的制定。元代讲的很少。。。明初鱼鳞图册可能是重在浙江。(画图也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其实。而且吧,有些地方的元代册籍收上来了。徽州的部分也许要看新的鱼鳞图册?)有些地放抄的北宋的数据。里甲和赋役黄册比鱼鳞图册成就要大的多。一些注意点:明强调原额概念,华北折亩,还有很多地方隐匿了田土。还有山地算不算进去也是个问题。到1894年我国仍然在努力摸清耕地面积。
对梁方仲先生研究的补充与修正
很有收获。中国土地数字自古以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顶层思想、豪右利益、农民负担、技术难度、因循土俗等等。“亩”,自宋以降逐渐成为税收单位而非实测面积,折田和原额观念导致数字紧缩,山塘的计入又导致数字膨胀,各地统计混乱失真。及至1930年卜凯调查时仍未摆脱自报惯例的影响,甚至延宕到新中国以后。读到最后,何炳棣先生似乎很为遥感技术在80年代的引入而振奋,但最荒谬的统计时代却就此来临了。
对一些认识的考虑,必须回到细节,回到技术上
何先生的行文语气很有意思,特点鲜明
强化对史料的辨伪意识,可备论文选材
真的应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
点出了中国土地面积计量失实的原因,亩只是一个纳税单位而非实际人口数,而且需主要的是所谓的测量土地面积只是人们自实而已
明初的鱼鳞图册并非全国范围内土地丈量的结果,而是在短时间内依据各地宋元田赋原额编制出来的。在赋役征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实际是里甲与黄册,并由此收集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全国性土地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经折算后被纳入的非农业土地。在原额观念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均难以大量增加田亩数字。虽然因赋役不均,人口大量逃亡,迫使官府进行丈量均税。但无论是零星丈量还是万历初年的大规模丈量,都是在保持原额的前提下,以均税为目的,而非追求精确的地亩数额。为此官府多实行折亩的办法调整土地数字,实现均税均役,同时还将新垦土地从宽计算,使入册数量远少于实际垦辟亩数,再加上免科、隐匿等因素的作用,这就导致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新作物的传播等无法通过土地数字展现出来,册籍中的土地数字为纳税单位而非实际的耕地数目
学术启蒙书之一
很有现实关照的一部书,作者从西汉讲起,但其重点主要是南宋经界法和明初鱼鳞册以及明清土地原额主义和折亩,总之南宋经界法实则开启了明初鱼鳞册的先河,作者认为中国的土地数字实则都是一种广义的自报模式,只是在其中增加监管手段而已,大规模的土地测量还是要到近代开启的。同时明初所谓的丈量土地也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只有浙江地区进行了核查的,实际明初的土地仍旧是自报,反而是万历期间才开始了官府定期丈量。同时明清时期的折亩也使得在记载里面土地数字一直没有太大增长,当然也和原额思想有关。
小册子,一言而论,古代资料上的亩为纳税单位,绝非实际土地面积。历代不符实,作者只详叙明代,兼论南宋而已
史料挖掘之细,甚至用明史的细节去推测宋史,佩服人形计算机的关联能力,真正的历史学家比微博历史发明家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是作者只考证了汉、宋、明、清的土地,一笔带过了民国和共和国,这样不算历代嘛,扣一颗星
读了三遍,每次有新的启发。
>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
2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1-17 11:41:57
按需。中国古代的土地数字研究,“丁”与“亩”的概念至为重要。何炳棣先生从大量的方志等史料中,发现细小特征,进而提出“丁”和“亩”为纳税单位的重要说法。
2 有用 文明与疯癫 2020-03-18 21:59:12
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史料运用是有一些些问题的。。。
1 有用 孔飞刀大叫兽 2019-05-18 23:56:53
逻辑推理,富有启发,好书。
0 有用 箫心冰蕊 2022-01-21 20:09:22
一本小书,但是内容一点都不“小”。相当于对中国历代土地数字的问题搭了个框架,列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纲目。虽然我自己不做土地研究,但是既然涉及中古史和社会经济史,还是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的。
0 有用 羊習 2023-12-29 21:52:56 山东
是的,就像序言说的第一章夹带私货哈哈哈哈哈。西汉数据准确,三十税一,律令执行严谨(啊真的吗,但是汉代也会遇到后面的问题啊),作者认为元始二年数据准确。东汉到隋,没有土地数据,中央集权太弱(那地方怎么说呢有文献吗现在)隋唐的土地面积合应授田sum而已,不是实际数据。北宋土地数字大起大落 大概不真。南宋经界法,但是没人会技术。推排法影响到了鱼鳞图册的制定。元代讲的很少。。。明初鱼鳞图册可能是重在浙江。(画图也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其实。而且吧,有些地方的元代册籍收上来了。徽州的部分也许要看新的鱼鳞图册?)有些地放抄的北宋的数据。里甲和赋役黄册比鱼鳞图册成就要大的多。一些注意点:明强调原额概念,华北折亩,还有很多地方隐匿了田土。还有山地算不算进去也是个问题。到1894年我国仍然在努力摸清耕地面积。
0 有用 卡西瓦 2023-07-03 14:55:33 福建
对梁方仲先生研究的补充与修正
0 有用 胡萝伯爵 2023-07-13 18:11:01 湖北
很有收获。中国土地数字自古以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顶层思想、豪右利益、农民负担、技术难度、因循土俗等等。“亩”,自宋以降逐渐成为税收单位而非实测面积,折田和原额观念导致数字紧缩,山塘的计入又导致数字膨胀,各地统计混乱失真。及至1930年卜凯调查时仍未摆脱自报惯例的影响,甚至延宕到新中国以后。读到最后,何炳棣先生似乎很为遥感技术在80年代的引入而振奋,但最荒谬的统计时代却就此来临了。
0 有用 momo 2019-04-19 16:38:01
对一些认识的考虑,必须回到细节,回到技术上
0 有用 周流六虚 2018-01-12 11:28:11
何先生的行文语气很有意思,特点鲜明
0 有用 バカネコ 2020-11-17 15:54:27
强化对史料的辨伪意识,可备论文选材
0 有用 我又改昵称了 2020-03-26 17:05:50
真的应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
0 有用 梦魇 2021-04-13 17:32:04
点出了中国土地面积计量失实的原因,亩只是一个纳税单位而非实际人口数,而且需主要的是所谓的测量土地面积只是人们自实而已
3 有用 优雅骑士 2021-09-12 21:56:12
明初的鱼鳞图册并非全国范围内土地丈量的结果,而是在短时间内依据各地宋元田赋原额编制出来的。在赋役征收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实际是里甲与黄册,并由此收集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全国性土地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经折算后被纳入的非农业土地。在原额观念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均难以大量增加田亩数字。虽然因赋役不均,人口大量逃亡,迫使官府进行丈量均税。但无论是零星丈量还是万历初年的大规模丈量,都是在保持原额的前提下,以均税为目的,而非追求精确的地亩数额。为此官府多实行折亩的办法调整土地数字,实现均税均役,同时还将新垦土地从宽计算,使入册数量远少于实际垦辟亩数,再加上免科、隐匿等因素的作用,这就导致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新作物的传播等无法通过土地数字展现出来,册籍中的土地数字为纳税单位而非实际的耕地数目
0 有用 Trebizond 2021-03-17 22:46:33
学术启蒙书之一
0 有用 江州穆瑾 2024-06-22 17:53:01 四川
很有现实关照的一部书,作者从西汉讲起,但其重点主要是南宋经界法和明初鱼鳞册以及明清土地原额主义和折亩,总之南宋经界法实则开启了明初鱼鳞册的先河,作者认为中国的土地数字实则都是一种广义的自报模式,只是在其中增加监管手段而已,大规模的土地测量还是要到近代开启的。同时明初所谓的丈量土地也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只有浙江地区进行了核查的,实际明初的土地仍旧是自报,反而是万历期间才开始了官府定期丈量。同时明清时期的折亩也使得在记载里面土地数字一直没有太大增长,当然也和原额思想有关。
1 有用 liren 2022-10-02 23:47:08 陕西
小册子,一言而论,古代资料上的亩为纳税单位,绝非实际土地面积。历代不符实,作者只详叙明代,兼论南宋而已
0 有用 赤色二向箔 2019-01-23 20:59:39
史料挖掘之细,甚至用明史的细节去推测宋史,佩服人形计算机的关联能力,真正的历史学家比微博历史发明家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是作者只考证了汉、宋、明、清的土地,一笔带过了民国和共和国,这样不算历代嘛,扣一颗星
0 有用 心無掛礙 2020-02-21 19:50:28
读了三遍,每次有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