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艺术 短评

热门 最新
  • 23 非虛構 2017-09-13 06:58:12

    当你全心崇拜一个人时,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一旦你想找回自我,就会挣扎着脱离那人的影响。自身的独立性,总需要一场竞争来平衡。 ——普利策奖得主 塞巴斯蒂安·斯密

  • 12 阅湖 2017-08-27 17:19:56

    很难说清这本书到底是一部人物传记还是一本艺术史著作,而在我看来,这恰也表明了现代艺术的特点所在——即艺术家本人与作品间的高度关联性。只有理解了艺术家的遭际与情感,才有可能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品的温度。【BTW,对于本来就比较难译的艺术类作品而言,此书的译笔还是颇为可读的】

  • 6 💦🍀💦 2017-09-26 00:04:11

    有八卦有干货,对几位艺术家的观念解析很可读。每一次自我肯定,都是无数历经挣扎和他人刺激后的突变与逼迫!

  • 5 布鲁斯袜 2018-08-29 10:17:42

    当艺术家还未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时,那种看到同行有所突破的心理状态写得很真切。整本书时常把大师拉下来,写到他们的焦虑和迷茫,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路子。竞争对手像一面镜子,艺术家常用这个镜子丈量自己,调整自己。书中很多对照都非常有意思。

  • 1 小 赵 2020-07-08 04:07:23

    画家本人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旁人又怎么能真正猜得出,作者多少有点意淫八卦吧。不过大师们的创作之路上有彼此可真好呀,便宜了我们这些眼巴巴瞅着的庸人们

  • 0 祝羽捷 2018-12-16 23:58:13

    喜欢这本书不是传记也不是艺术史,却能很好看到艺术家真实个性,可惜书名起得差强人意,大概作者想表达同时代又是朋友大艺术家之间相互给予的压力和角逐。写了四对艺术家的复杂意味深长的友情,马蒂斯与毕加索,马奈与德加,弗洛伊德与培根,波洛克与德·库宁。他们亲密又焦灼,崇拜又厌弃,最亲密的时候德加可以午餐晚餐都跟马奈夫妇在一起,为他们画下肖像。焦灼的时候培根跟弗洛伊德彻底决裂,弗洛伊德不愿承认自己画的培根肖像是他最难以割舍的作品,做展览的时候被人偷了。马蒂斯的压力让毕加索突破风格,又在毕加索鹊起时反过来学习。有才华的人在一起多有趣,他们多汁敏感,相爱相杀,情感太过模糊让人琢磨不定,但可以确信没有一个天才是孤立的,他们都要朝前朝后左右看,用亲密的人作镜子,矫正和确认自己。

  • 1 Miss Brown 2019-06-30 19:45:44

    冷静的笔触,有八卦有干货。非常喜欢。四段大师关系,弗洛伊德和培根,德加和马奈,毕加索和马蒂斯,波洛克和德库宁。几乎每一段中都充满了欣赏与嫉妒,冲突与退让,相互借鉴和自我突破。能棋逢对手是件幸事,然而放大到世俗眼光,又不免充满内耗的较量,只有当赤裸裸的竞争褪去,留在心里的才是最深地对对手的缅怀和怀念。马奈去世后十八个月,德加说“我如今仅存的这点便是无法割舍的——寥寥无几……这就是一个想要孤独终老的男人,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波洛克醉驾死后,深受波洛克启发的德库宁根本无法把他抛在脑后,与德库宁生前的女友交往,甚至搬到了正对波洛克所葬公墓对面的房子住,伴随着波洛克死后被正名为“第一”的不自信。惺惺相惜的竞争对手,即是突破的动力源泉,又是感情的羁绊牵制。生而逢时,所谓痛苦的幸运吧。

  • 1 镜中 2019-01-27 17:59:36

    书名若翻译成“竞争中的艺术”可能会更好,否则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让人理解为本书讲人际关系中竞争的方法与技巧。(如“说话的艺术”云云)四对艺术家,实际上就是八篇传记,很难说这本书是一部艺术史还是传记合集,不过倒也印证了贡布里希那句“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相比于古典艺术的封闭性而言,现代艺术所能包含的个人风格越来越多。在重视古典艺术的直接传承性外,横向研究,即同时代的艺术家影响则更为重要。不过这样写的确很容易看着看着就把互写的两个人的特点与经历弄混了。《马奈与德加》一篇写的最好,《局部》第二季很多都是照搬过来的(不过陈丹青在节目中也安利了这本书)

  • 0 ゴキミココココ 2020-08-01 18:08:40

    成为伟大的人需要伟大的对手。四对来自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杰出画家之间的瑜亮情谊,他们之间的承继脉络草蛇灰线在作者的扎实考据和含蓄推议中:从四十年代的英国两位名家子弟弗朗西斯培根与欧洲移民卢西安弗洛伊德起,时间倒回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上流社会出身的马奈与德加,再至世纪之交璀璨的法国人马蒂斯和西班牙人毕加索在巴黎的闪耀较量,最后与荷兰偷渡者德库宁跨越大西洋遇见新大陆的波洛克如双子流星般短暂而华丽的划破天空。写作上巧妙的时间安排,让这本非虚构故事,拥有了推理小说般的阅读趣味。

  • 0 57 2019-04-26 13:50:32

    不光是艺术家们狗血的八卦故事好看,如何在这些关系尤其是在直接的竞争和友谊中寻找自己,揭示出这一群“神秘”之人创作中隐藏的更大秘密。马蒂斯这句话就能概括了,“我认为艺术家的个性正是通过他在与他人个性的竞争中所经历的那些挣扎得以发展并获得自我肯定。如果这种竞争是致命的,让他的个性屈服,那便是他的宿命。”

  • 0 劈头士》睁木 2019-07-29 17:56:13

    已购。这本让我意识到以往的一个盲点。读其他艺术史时,总会把艺术家视为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没去多想他们的交集。而这本则可以看作是艺术家两两捉对的互动评传,评少传多。弗洛伊德与培根,马奈与德加,马蒂斯与毕加索,波洛克与德·库宁。前三对读不太进去,最后波洛克和德·库宁这篇真是太好了,为此足以給五星~看完电影回来摘。

  • 0 经济人读书会 2019-12-02 19:15:51

    “当你全心崇拜一个人时,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一旦你想找回自我,就会挣扎着脱离那人的影响。自身的独立性,总需要一场竞争来平衡。 ”本书是关于现代艺术史上八位伟大画家的友谊与博弈,特别之处在于:艺术家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呈现,他们的杰出创作背后,其实离不开与另一个杰出灵魂的相遇与较量。没有一个天才是孤立的,四段大师关系,每段都是“相爱相杀”,充满了欣赏与嫉妒。他们往往情感太过模糊又异常强烈,超乎常人的强烈世界观壁垒很难被打破又渴望有碰撞,个体本身的冲突加上外界的竞争,他们是收获自我肯定还是使得个体屈服?非常有意思。

  • 2 Nicola Ivanez 2017-08-24 17:52:16

    翻译得磕磕绊绊。

  • 0 香蒲 2019-10-11 21:29:17

    如同所有人一样,艺术家们也会为世俗而实际的利益而竞争。“竞争的艺术”是亲密关系自身的斗争:一场为了拉近距离而挑起的斗争;但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总要用另一场竞争来平衡”。 “发现在创作眼下这张大幅作品时,其实所有东西都是由一支笔刷所完成的。这让我自己都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画的有些东西其实很精致,但我用的不仅是一把很粗的刷子,而且上面还淤满了颜料。这就好像人们在大喊大叫时并不在乎用什么词,因为呼喊的方式本身就能传达意思。如果你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不合语法的叫喊不在于语意清不清楚,而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急迫感”。”“创作一幅画其实无异于策划一桩犯罪活动,二者都离不开诡诈、预谋和作恶”。“面相”。一种在复杂情境下由本能行为所带来的美” “将一个形象与背景联结在一起。

  • 0 脉冲星 2021-01-03 14:25:29

    写得太基了,但是我喜欢

  • 1 张荒 2018-07-07 23:36:24

    很好看。但是除了马蒂斯毕加索这一对,其他竞争的细节都太少了,主要还是艺术家传记。

  • 1 🌵伊安 2021-07-04 16:45:14

    在读完第一章弗洛伊德和培根之后,我想给这本书打五星,这一章对这一对迥然相异艺术家之间互相影响的描写十分让人动容,尤其是对弗洛伊德那些以细密排线组成的写实作品的理解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绘画观,击中了一些根基性的东西。读完最后一章波洛克和德库宁,我就只想打四星了,充斥着八卦,虚荣,名利场的伎俩和争斗。两个人都被时代推上舞台又被抛弃。没有真正让人“无法忽视的东西”,就像作者给突破之后的弗洛伊德的评价,也没有德加发自内心的傲骄和对世俗评价的不屑。所有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全是外在的,而非来自创作本身。

  • 0 安弦 2021-04-01 22:29:00

    这本书以四对从生命交集以至于作品风格相互渗透影响的艺术家传记的形式来线描出一幅艺术史。所谓“竞争的艺术”,就是一场为了拉近距离的同时确保自身独立性而挑起的斗争。

  • 0 (。-`ω´-) 2019-03-06 10:42:46

    现象之不可取

  • 0 hskeuvs1526584 2017-12-06 16:27:22

    呃,果然都是搞艺术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