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悟:
编辑推荐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大观红楼1的创作者
· · · · · ·
-
欧丽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唐诗的多维视野》《唐诗新思路》等,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目录 · · · · · ·
绪 言 i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001
一、“手稿不发光”:读者的重要性 006
二、读者之难Ⅰ:直觉反应的常识性意见 008
三、读者之难Ⅱ:忽略细节 011
四、读者之难Ⅲ:时代价值观 014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001
一、“手稿不发光”:读者的重要性 006
二、读者之难Ⅰ:直觉反应的常识性意见 008
三、读者之难Ⅱ:忽略细节 011
四、读者之难Ⅲ:时代价值观 014
· · · · · · (更多)
绪 言 i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001
一、“手稿不发光”:读者的重要性 006
二、读者之难Ⅰ:直觉反应的常识性意见 008
三、读者之难Ⅱ:忽略细节 011
四、读者之难Ⅲ:时代价值观 014
五、读者之难Ⅳ:好恶褒贬 024
六、“创作”与“评析”的混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033
七、读者之境界 037
第二章 清代贵族世家的回眸与定格 039
一、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特性 046
二、作者曹雪芹: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 059
三、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反映 091
第三章 作品的主旨:追忆与忏悔 143
一、青春生命之挽歌 161
二、贵族家庭之挽歌 168
三、尘世人生之挽歌 181
第四章 评阅的小众世界:版本与批点 191
一、脂砚斋及其评点批语 195
二、脂批的价值 197
第五章 神话的操演与破译 233
一、女娲补天:石头神话(贾宝玉) 234
二、娥皇女英与绛珠仙草(林黛玉) 264
第六章 作者的塔罗牌:“谶”的制作与运用 281
一、历史中隐谶的主要类型 286
二、谶谣: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294
三、诗谶: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337
四、戏谶:贾府集体命运的暗示 349
五、物谶: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 358
第七章 《红楼梦》与才子佳人模式 375
一、“戏曲”与“小说”之别:传播途径与闺阁接受的
双重性 381
二、结构缺陷:“千部共出一套” 389
三、情理缺陷:“庄农进京”式的伪富贵想象 392
四、贾母的批判权力∕权利 414
五、“佳人”的真正典范:“心身自主”的学识才女 416
第八章 《红楼梦》的爱情观:人格与意志的展现 425
一、“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 425
二、“怎样的”爱情:深度、厚度与长度 427
三、超越爱情霸权:广度与高度 452
第九章 度脱模式:贾宝玉的启蒙历程 459
一、传统“度脱模式”的挪借与超越 462
二、度人者:一僧一道 465
三、启悟经历 480
第十章 总 结 503
附 录 《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表 508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001
一、“手稿不发光”:读者的重要性 006
二、读者之难Ⅰ:直觉反应的常识性意见 008
三、读者之难Ⅱ:忽略细节 011
四、读者之难Ⅲ:时代价值观 014
五、读者之难Ⅳ:好恶褒贬 024
六、“创作”与“评析”的混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033
七、读者之境界 037
第二章 清代贵族世家的回眸与定格 039
一、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特性 046
二、作者曹雪芹: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 059
三、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反映 091
第三章 作品的主旨:追忆与忏悔 143
一、青春生命之挽歌 161
二、贵族家庭之挽歌 168
三、尘世人生之挽歌 181
第四章 评阅的小众世界:版本与批点 191
一、脂砚斋及其评点批语 195
二、脂批的价值 197
第五章 神话的操演与破译 233
一、女娲补天:石头神话(贾宝玉) 234
二、娥皇女英与绛珠仙草(林黛玉) 264
第六章 作者的塔罗牌:“谶”的制作与运用 281
一、历史中隐谶的主要类型 286
二、谶谣: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294
三、诗谶:个别人物悲剧的预言 337
四、戏谶:贾府集体命运的暗示 349
五、物谶:两性婚姻关系的缔结 358
第七章 《红楼梦》与才子佳人模式 375
一、“戏曲”与“小说”之别:传播途径与闺阁接受的
双重性 381
二、结构缺陷:“千部共出一套” 389
三、情理缺陷:“庄农进京”式的伪富贵想象 392
四、贾母的批判权力∕权利 414
五、“佳人”的真正典范:“心身自主”的学识才女 416
第八章 《红楼梦》的爱情观:人格与意志的展现 425
一、“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 425
二、“怎样的”爱情:深度、厚度与长度 427
三、超越爱情霸权:广度与高度 452
第九章 度脱模式:贾宝玉的启蒙历程 459
一、传统“度脱模式”的挪借与超越 462
二、度人者:一僧一道 465
三、启悟经历 480
第十章 总 结 503
附 录 《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表 508
· · · · · · (收起)
"大观红楼1"试读 · · · · · ·
第一章 总论:经典的阅读与诠释原则 弗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曾为“小说”定义道:“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 这些虚构故事能说得动听,小说能让人看得入迷,都不见得就可以使之成为经典。何况单单只就好的小说而言,其实就必须具备一些重要条件,绝不仅动听迷人而已。 对于《红楼梦》这部毫无疑义已是经典的作品而言,固然可以从一般的范畴来说..
· · · · · · (查看全部试读)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再就道德要求而言,这等诗书大家其实被要求很高的道德标准,因此第三十三回贾政听到丫环跳井自尽时,就无比震惊:“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从来不曾发生“暴轻生的祸患”,一旦发生该类苛虐下人之事,“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于是オ会在盛怒之下重重责打宝玉。这段描述所谓的“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就和“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一样,清楚反映出这等家族其实是受到严格的社会监督,并不是可以滥使权力、为所欲为的。 据此,六朝世族所注重的“礼法传家”与“优美门风”,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情状与思想感受,本质上也适用于《红楼梦》所写的贵族世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清代贵族世家的阶级特性 046 -
换句话说,作者在作品中只能表现,而不能表达;而当他在作品之外表达意见时,也只不过是各种评论中的一种而已,因为,训练有素的批评家会比作者本身更了解其作品的价值所在。诗歌如此,小说亦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创作”与“评析”的混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033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大观红楼(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大观红楼2》《大观红楼3》《大观红楼4》
。
喜欢读"大观红楼1"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大观红楼1"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观红楼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 更多书评 3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臺大出版中心 (2015)8.6分 15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新京报书评周刊秋季书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入围书目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读到之处 附收听地址 (岛生)
- 百年红学代表作 (芦哲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观红楼1的评论:
feed: rss 2.0
36 有用 虛舟 2018-06-10 17:27:38
前四章很重要,讲的是原则、方法。此书可贵之处一是坚守文本,避免了漫无边际或夸夸其谈。二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视野。不是简单的结果分享。所以这个书好看,也就不像一些猎奇式解说那么“好读”。问题是:这么丰富的文本,执着于一个原则,在解释很多问题的时候容易捉襟见肘,所以有的问题的解释感觉牵强。但书中任何观点是有其来由的。这个书可以秒杀白先勇。
27 有用 AKB48-三冘月駦 2020-03-26 00:14:26
不可否认,非常多可圈可点处。 能理解欧老师想要为宝钗袭人王夫人平反的心情,而且始终自诩客观,但是结果却是最主观论断(以下结合课上内容) 比如,欧老师说女子有私情在当时是不贞的表现,而黛玉见宝钗红眼而取笑她是人品差、落井下石。那么宝钗在宝玉生死存亡之际,在众人面前编排黛玉求神管姻缘,气得黛玉摔帘而出,又如何解释呢?又如何能说,黛玉红脸是代表内心欢喜,而摔帘代表没有教养呢?? 同样,欧老师分析宝玉并没... 不可否认,非常多可圈可点处。 能理解欧老师想要为宝钗袭人王夫人平反的心情,而且始终自诩客观,但是结果却是最主观论断(以下结合课上内容) 比如,欧老师说女子有私情在当时是不贞的表现,而黛玉见宝钗红眼而取笑她是人品差、落井下石。那么宝钗在宝玉生死存亡之际,在众人面前编排黛玉求神管姻缘,气得黛玉摔帘而出,又如何解释呢?又如何能说,黛玉红脸是代表内心欢喜,而摔帘代表没有教养呢?? 同样,欧老师分析宝玉并没有那么爱晴雯,那么请问《芙蓉女儿诔》又是如何产生,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又如何解释。 还有,欧老师认为黛玉喜散不喜聚是与宝玉价值观相反,就算结婚也不能好好相处,但是众所周知,宝黛是大观园中真正的知己,而曹公笔下明确因价值观不合而被宝玉当场难堪的,恰恰就是宝钗、袭人。 等等等等, 太过于双重标准了吧 (展开)
32 有用 柳凝玉 2018-04-06 21:30:24
太过贬黛褒钗,且书不乏前后矛盾之处。欧女士非常严谨认真,但是太过执着于红楼梦表面文字,反而忽视了风月宝鉴正反两面寓意。故多处观点不敢苟同。三星吧,不能再多了。
23 有用 黃絹幼婦 2021-04-22 02:47:56
拉古典自我背書的女德班
28 有用 燕贼 2018-08-15 07:03:30
好可怕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