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的冲撞》的原文摘录

  • 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是战争的产物。且不说两次世界大战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今日之两岸关系、中日关系、中朝关系、中韩关系、中美关系甚至中俄关系,哪一个不与战争的政治遗产有关?……人类利益的冲突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维持一个秩序往往孕育了暴力的种子 (查看原文)
    FACT 2赞 2018-10-07 10:21:11
    —— 引自第2页
  • 人类只有在特定社会形态下才会诉诸于系统的暴力行动;暴力绝不仅仅源于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或追求利益的心理动机,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但暴力并不是社会失序的必然产物,它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机制。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悬殊的两个人或群体并不经常发生冲突,冲突双方往往社会地位相近或存在竞争关系。 (查看原文)
    FACT 2赞 2018-10-07 10:22:13
    —— 引自第4页
  • 怜悯是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纠正别人的错误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赞 2022-07-07 19:32:0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 当既有理论无法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我们就常常把特例归因于自由意志之类的东西——不过社会科学家更时兴说“能动性”。将理论与行为的错配归因于人类行动的特性,这具有双重宽慰性:我们在原谅自己的模型缺陷的同时,还美化了自己的人类特性。 人们喜欢用自由意志去解释意外惊喜,而不是意外之恶。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本书自始至终将暴力(以及关于暴力的数据)视为探知更广泛的人类冲突现象的窗口,而不是反常人格的可怖体现。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荣誉完全是象征性的:它的存在在于他人对其存在的认可。无论享有荣誉,还是自忖荣誉,皆在于他人所思所想。 它是一种文化表征,价值在更深层次上受到情境的影响。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指出一种理论概括不符合观察到的诸多行为,与否定理论概括的价值,这是两回事。深入调查一个社会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以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来证明特殊性,而在于完善一般性。 好的理论既要足够抽象、涵盖不同情境的命题,这些命题又不能脱离实际,而要言之有物。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许多自然科学领域有一个默认的假设:如果没有证据显示一个潜在因素的重要性,它就被假定为不重要。人文科学恰恰相反,至少一部分研究者这样认为:除非你能证明某个因素不相关,否则你不能置之不理。不幸的是,这种规矩使我们难以对世界发表任何确凿的意见,因为潜在因素不可胜数。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大体而言,我认为人类冲突往往发生在等级关系不够明确或遭遇挑战之际:当事双方的相对等级尚未确立;一方试图改变既有等级关系;或外来事件(包括相邻关系的变动)改变了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的等级优势。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层级现象无论如何都会出现;比起抑制或者忽视它,为了组织考虑而利用该过程反而更切合实际。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荣誉体系鼓励人们(尤其是男人)在遭遇侮辱或其他挑衅时予以迅速、坚决和愤怒的回击,而且往往是武力回击;现代科层世界却强调冷静、理性的考量与长期规划,无论面临冲突还是合作。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无论是学者还是其他人,当两个人卷入争论时,双方的目标都迅速地从论证己方观点变为纯粹驳倒对方。争论就像格斗,争的是支配地位。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2-07-07 10:07:1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冲突、荣誉与等级
  • 根据杜兰特夫妇1968年的考证,在过去3421年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中,风平浪静不过区区268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即为一部战争的历史。 (查看原文)
    FACT 2018-10-07 10:18:45
    —— 引自第1页
  • 在本书中,古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创性框架,去探究看似无谓的人际暴力和小群体暴力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从表面来看,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往往爆发于非常细琐之事。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在某一时刻遭遇冲突,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愚蠢的小事,有些人就会轻率地使用暴力,所以最后大多数暴力都是关于微不足道的小事。古尔德对这一观点提出挑战,指出人际暴力是关系(而非个人)的产物。对本书中心思想最简略的表述是,(小规模的)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相对对称的关系中;其中,行动者对其相对社会地位的理解具有含糊性,换言之,双方存在认知上的不对称,而这种认知有可能受到对方的挑战。如上文所述,许多社会关系都具有相对的不对称性,这些不对称性会持续引发(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通常涉及行动者接受他人宣示的从属关系( deference claim)的意愿,无论这种诉求多么细微。因此,有关从属关系诉求的冲突屡屡发生,尤其在关系相对对称的同侪之间。 古尔德表明,在特定情形下,相对地位越模糊,这类冲突就越频繁,且越具有破坏性。具体说来,当行动者之间久已确立的既有关系发生变动,或者对社会地位的正当性基础产生有歧义的界定时,冲突更有可能浮出水面。 (查看原文)
    FACT 2018-10-07 10:25:06
    —— 引自第3页
  • 左翼社会理论在20世纪的最显著成就之一就是阐明没有冲突不意味着没有压迫。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7-07 19:1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 无数人际互动虽然涉及支配,却与阶级、种族、性别、国族,种姓,宗教或血统等群体范畴毫不相干。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7-07 19:1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 毕竟,怜悯是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纠正别人的错误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7-07 19:1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 可见的冲突是支配的一个方面,是帮助支配建立的一种互动:互相竞争的个人或群体以此来建立或重建他们的支配关系。在冲突论传统中,精英使用的暴力与下层使用的暴力有质的不同:前者维持现状,后者破坏现状。而我认为它们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哪一种情况,暴力冲突都是自我发出信号,表示要改变自我眼中可以接受与不可接受之事。这种解读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抗议有可能值得追求,即使它注定“失败”,意即不可能让对方做出实质性让步。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7-07 19:1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 连贯、清晰和可靠只保证一个概念可以被使用,而不保证它应该被使用。一个概念是否值得使用,要看它是否有助于阐明或解释什么东西。许多概念易于使用,但对我们理解事物并没有多帮助。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7-07 19:1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 真正使某人成为奴隶的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事实: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在形式还是实质上都处于他人的绝对掌控之下。正是这一彻底的不对称性让黑格尔把主奴关系作为“分裂意识”的终极表现,主体成为客体,在这里则成为另一个人意识的客体。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022-07-07 19:19:0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支配关系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