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的冲撞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看书皮等于看书 2018-04-05 16:48:18

    脑洞大开。在分析人际关系中,不对称关系产生双方对对方的等级的认知不明确:缺乏共同的语言、遵从的规则等,进而引起支配对方的冲动,进而导致冲突。在群体中,当不确定哪一方的团结会更牢固,群体之间往往会爆发战争。从社会结构的解释让人耳目一新。最喜欢的还是其对方法论的讨论。

  • 6 伯樵·阿苏勒 2018-01-28 12:46:15

    天马行空~想了想,哦,Gould的第二本书,已经拿到tenure了~期待Gould第一本书的出版,应该就在今年啦~

  • 6 Blade King 2018-01-13 16:21:14

    比起实质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分析(当然也比较有洞见),更欣赏作者书中对一般方法论的讨论

  • 5 יוֹחָנָן 2018-01-31 11:10:33

    其实古尔德的书是第一次读,不过他研究的问题很有意思,尤其是将从个人和团体的角度研究冲突问题,冲突更容易起源于非等级制中的个人与凝聚力弱的群体之中,尤其是他者对我方的认知。这一切的根源似乎起源于黑格尔所说的为了承认而获得的斗争,古尔德的研究更像是从结构的视角来研究,似乎想为冲突找到一个一般化的解读。

  • 5 江海一蓑翁 2018-04-02 13:16:24

    美国学者古尔德的一本小书,着重探讨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通过信手拈来的各种生活案例和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给出暴力行为跟人际关系的结构类型之间的渊源关系。全书最精彩之处,并不在于这一主题论证本身,而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社会学研究当中一些常见的归因谬误的辨析与指正,这一点实在让人很受启发。本书的翻译也颇为值得称道,或许无甚文采,但绝对足够用心,对于作者正文和引文一些微小错误的改正,让人对译者和校者的认真心生敬意。

  • 2 阿科 2018-04-25 00:51:21

    太牛了...第一章的方法论(跟zdx蛮像,果然好基友)和研究取向很合意,第二章关于支配关系和冲突的推理漂亮得不行,第三章资料分析部分有点难get逻辑,到第五章讲社会结构变迁和冲突接着高能。“金句满篇”毫无尬感,令人重新相信智商

  • 2 圆手 2018-05-12 13:55:54

    从结构视角来研究承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令人惊艳!

  • 1 momo 2020-11-30 22:37:49

    读序言的时候就感觉这会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真的果不其然,对照着英文版一起看的,真的写的很好,太精彩了论述。

  • 1 却之 2021-06-11 22:04:16

    甚至学到了好的社科理论方法论,以及如何精准的一击点评不计其数的理论。

  • 1 旸谷 2021-08-02 11:11:02

    对基于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导向的方法论的反动,一定程度上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支配、复仇、荣誉在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并由此展开对“冲突”的讨论。文笔和翻译极佳,驳难反思传统理论,妙语连珠。赵鼎新很看重顾尔德的学问,感觉赵臧否学界也受了顾尔德不少的影响。

  • 3 自娱者小五 2020-01-27 21:25:51

    又一本突破想象的书,看副标题以为是讲阶级固化的,实则围绕“支配”展开,而且语言偏学术,但读起来没什么困难,甚至还颇有乐趣,书的着眼点相对微观,关注点不是社会,更像个体心理学,前半部分尤其如此,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掩卷反思日常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原来如此之少,大多数的交互都是在潜在威胁语境下、以彼此认同“平等”的模式进行着,似乎很不近人情,但这种被习以为常的策略好像非常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家庭关系,是一种动力。再怎么谈尊重,人和人对事物估值的不一致是事实,当然这也引向书里另一个结论,即人类甘于甚至乐于为之付出生命的,远远超越想象。虽然是本严肃的社会科学书籍,竟然有了个人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启发,综合来讲不错。

  • 1 无明 2021-11-29 10:55:10

    最开始昏昏欲睡,然后渐入佳境。亮点有二,一个是方法论的论述,一个是不一致性的分析。看重未来之人,与过去及时满足之人,

  • 1 Chopin J.F.YU 2020-08-01 21:59:40

    页57,1、冲突,包括暴力冲突,尤其可能发生在明显对称的关系中;2、暴力冲突尤其可能发生在与等级不一致的关系中;3、冲突更可能发生在与之相邻的其他关系正经历动荡的关系中。。。一些反思还是蛮值得深思的:页9,如果过分关注多样性,我们就有可能无视不同时空背景下导致严重伤害的各类纠纷的相似性;页30,国家行动者对公民的支配或成人对儿童的支配都可能是剥削性的,都可能造成伤害,但这并不是支配的本质。。。作者行文论述蛮恣意的,译者应当是尽力了XD。。。译者好像就是豆瓣上的 Eating Pineapple博士吧?有朝一日,中国学术界肯定会出现「豆瓣学派」!哦耶!

  • 1 quatremer 2018-04-06 19:48:54

    把这么多想法串起来乍一看无懈可击,回过神来还是惊艳。

  • 2 迖羹乐比萨 2018-04-20 14:26:32

    作者提出了非常新颖的观点:一些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流血冲突是由于对称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分歧(ambiguous),双方类似于经历一场胆小鬼博弈,之所以两美元引发的危机不亚于两千美元,正是因为很多冲突是象征性的而非实质性的。最后将个人层面的冲突拓展到群体层面,但不是平滑地过渡,而注意到了后者的突变性。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反思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利用个案研究,论述清晰细腻。又是一本好书!

  • 0 大壮 2018-03-12 16:14:06

    ok 竟然听不懂

  • 0 六點圖書 2020-06-03 10:20:07

    古尔德探讨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

  • 0 吕畅九 2019-03-12 00:40:16

    @2019-03-12 00:40:16 @2020-12-20 14:17:40

  • 0 NARUMI 2018-05-18 16:46:11

    18-01-31标记 180307日语课冲突后下单 180518读罢 写了书评发给了家人 190725叔本华简介后再来重温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