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埃德蒙•伯克年表
第一章 特质
引言 / 从1760—1790年的英国政党 / 伯克当时的使命,“辉格主义”的复兴 / “爱国君主”理想被乔治三世的无能粉碎 / 《对当前不满原因的思考》,对“爱国君主”的有力驳斥 / 伯克对辉格党的广泛影响 / 18世纪英国的四种政治思潮,伯克思想为第三种 / 他对政治概念相对性的推崇 / 政治实践的需要削弱了他思想家的地位 / 但它们带给他的行事基调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 他的智慧 / 他厌恶对主流信仰根源的探究 / 早在1778年就有所展现 / 例如,他反对放宽认信政策 / 宣称自己相对于真理更热爱和平 / 对秩序的狂热崇尚,是他个性的关键 / 他的连贯一致性
第二章 时事
无论是研究外在形象还是精神内涵,伯克都是一个极为有趣的对象 / 他非富即贵的对手 / 历史研究关注他在当时更宏观的历史运动中的立场 / 宗教、工业、学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展 / 普遍的趋势: (1)工业进步;(2)推翻特权 / 伯克的思想追随着这些历史趋向,虽然不知道它们的最终目标 / 1760—1783年的主要课题: (1)下院在议会的主导权;(2)民意在下院的主导权;(3)行政机关对下院的责任 / 作者按 /
· · · · · ·
(
更多)
前言
埃德蒙•伯克年表
第一章 特质
引言 / 从1760—1790年的英国政党 / 伯克当时的使命,“辉格主义”的复兴 / “爱国君主”理想被乔治三世的无能粉碎 / 《对当前不满原因的思考》,对“爱国君主”的有力驳斥 / 伯克对辉格党的广泛影响 / 18世纪英国的四种政治思潮,伯克思想为第三种 / 他对政治概念相对性的推崇 / 政治实践的需要削弱了他思想家的地位 / 但它们带给他的行事基调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 他的智慧 / 他厌恶对主流信仰根源的探究 / 早在1778年就有所展现 / 例如,他反对放宽认信政策 / 宣称自己相对于真理更热爱和平 / 对秩序的狂热崇尚,是他个性的关键 / 他的连贯一致性
第二章 时事
无论是研究外在形象还是精神内涵,伯克都是一个极为有趣的对象 / 他非富即贵的对手 / 历史研究关注他在当时更宏观的历史运动中的立场 / 宗教、工业、学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展 / 普遍的趋势: (1)工业进步;(2)推翻特权 / 伯克的思想追随着这些历史趋向,虽然不知道它们的最终目标 / 1760—1783年的主要课题: (1)下院在议会的主导权;(2)民意在下院的主导权;(3)行政机关对下院的责任 / 作者按 /
第三章 宪政
1688年后的英格兰,一个贵族共和国 / 伯克时代的第一次重大宪政争端——米德尔塞克斯选举危机 / 下院的篡权 / 公众同情威尔克斯的缘由 / 伯克对“威尔克斯现象”的理解 /
公道人心的闪光 / 议会特权争端: 报商事件 / 干扰独立法庭的记录 / 本案的意义 / 下院的自负 / 用军队介入民众骚乱 / 不经审核地为王室欠款埋单 /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 伯克一贯坚决反对他的党提出的改革方案 / 反对三年期议会 / 反对驱逐尸位素餐的禄虫 / 他自己关于议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 / 他的实用性建议 / 党派内的不满 / 他的政策与他的宪政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 这一观念具有同样的欠缺 / 相对可贵的价值 /
第四章 美国独立运动
赢得加拿大引发的两种荒谬预言 / 美洲的叛乱和这件事毫无关系 / 清教精神中固有对独立的热爱 / 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为这种情感提供了传播空间 / 美洲叛乱是16世纪思想的最后成果,而不是18世纪理念的先声 / 宗主国的普遍情绪 / 这场斗争对英国和欧洲自由的重要性 / 英国的态度源自形而上学的权利意识 / 这种观念会导致遗祸匪浅的失策 / 伯克对此嗤之以鼻 / 正义,功利的最高级形式,政治的真正准则 / 我们殖民地政策的各个方面都忽视了这一真理 / 这种政策的性质 / 它注定以叛乱收场 / 《独立宣言》的道德观 / 一种尚无可能的美国前景理论
第五章 经济改革、爱尔兰和印度
伯克对好政府的热爱 / 一、经济改革 / 对宪政的重要意义 / 英国王室 / 王室地产 / 主计长官署 / 伯克的改革实际成效有限 / 他高超政治艺术的体现 / 二、爱尔兰 / 爱尔兰历史的特殊性 / 18世纪盎格鲁-爱尔兰人与英国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 / 必须双管齐下,解除贸易和宗教限制 / 美国独立战争对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影响 / 立法权独立,贸易特惠 / 皮特的1785年动议 / 伯克对此的恶意和不公 / 反天主教的《惩戒法令》 / 伯克揭露出法令的性质 / 三、印度 / 在当前阶段,我们是否应当统治落后民族? / 是否应当从政治角度只论结果,不论手段? / 认为伯克的同情心用错地方的观点经不起推敲 / 英国与印度关系的特点 / 黑斯廷斯的政策 / 他被判无罪不会削弱他弹劾案的警示 / 政府体制的变革 / 伯克和皮特的印度法案之间的重要区别 / 印度使得我们在美洲殖民地战争期间的民意更加消沉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
大革命与宗教改革之比较 / 其曾是,其所是 / 为何法国是它最初的核心 / 它与所谓的先驱改革的区别 / 它的暴力特征并非纯粹的邪恶 / 它不仅仅具有破坏性和负面意义 / 积极意义 / 对夏多布里昂和迈斯特这类人的影响 / 法国人缺乏政治经验的后果 / 事实并非全然如评论家所言 / 遇上这个时代是伯克不幸的命运 / 他对大革命的敌视 / 领袖和他的追随者之间的差异 / 他预见到十月六日事件的影响 / 以及所有现行秩序的毁败 / 他错误估计了可行性 / 英国与革命前的法国之差异 / 法国不具备宪政条件 / 1791年伯克觉察到这一点 / 革命路线中的疏失 / 伯克对他们的合理批判 / 这种路线是文人治国的结果 / 理论家的真正作用和角色 / 把“陷入无政府状态”归咎于文人,不如说是教士和贵族们的责任才更加公正 / 反加尔文派信徒的法律说明了这一点 / 世俗领域的混乱 / 无产者和教会 / 革命前的体制的反社会特征 / 自由与法国大革命 / “主权在民”的信条 / 结论
译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我有一个小咪 2021-03-13 17:12:26
John Morley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伯克式人物,不过为后人所记住的不是他在印度的改革,而是一系列流畅的思想传记——这一种介于普及和研究之间的奇怪文体,这本书就是他最早的尝试。前面对伯克的辉格党背景把握得很好,后面没怎么仔细看。
0 有用 关山月 2021-08-24 23:49:08
1作者真的是个伯克激吹,跳过部分溢美之词(或许再多一点对伯克本人的事实性介绍),本书阅读性会上升不少 2对法国大革命的评论有一种宽容与“理解之同情”。法革不完全是资产阶级革命正因为它混迹于人民的暴力,人民不得不混迹于暴力,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未受锻炼,一方面由于话语权的丧失。而资产阶级在封建政体内部完整地孕育着,他们是在夺取了经济、法律与话语权之后才撕裂母体而出。 3英国学者磅礴的文笔,读第一章的... 1作者真的是个伯克激吹,跳过部分溢美之词(或许再多一点对伯克本人的事实性介绍),本书阅读性会上升不少 2对法国大革命的评论有一种宽容与“理解之同情”。法革不完全是资产阶级革命正因为它混迹于人民的暴力,人民不得不混迹于暴力,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未受锻炼,一方面由于话语权的丧失。而资产阶级在封建政体内部完整地孕育着,他们是在夺取了经济、法律与话语权之后才撕裂母体而出。 3英国学者磅礴的文笔,读第一章的时候我想,哪怕仅仅是欣赏这种游龙走凤一般的行文笔迹,把这本书看几遍也算值了 (展开)
4 有用 泡椒花生 2018-10-10 16:27:21
好像每一章都是自己先发表一大篇评论,最后再提一下伯克的观点,法国大革命观点明显相反,却又认为伯克有智慧有远见什么的。。这到底是啥
5 有用 坚强海的豹君 2018-10-23 02:33:21
终于读完了(›´ω`‹ )大名鼎鼎的埃德蒙·伯克,其实我们目前还在误解他以及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作者约翰·莫雷比伯克晚近半个世纪,曾供职于报社也曾出任印度事务官,据译者介绍莫雷曾对中国近代进步主义思潮产生过影响(若猜的没错会是严复)。译者的翻译也很流畅,部分字眼甚至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表述出来,难能可贵。 本书不是对伯克生平的评述,而是沿着伯克所经历和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特质、实事、宪政、美国独立... 终于读完了(›´ω`‹ )大名鼎鼎的埃德蒙·伯克,其实我们目前还在误解他以及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作者约翰·莫雷比伯克晚近半个世纪,曾供职于报社也曾出任印度事务官,据译者介绍莫雷曾对中国近代进步主义思潮产生过影响(若猜的没错会是严复)。译者的翻译也很流畅,部分字眼甚至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表述出来,难能可贵。 本书不是对伯克生平的评述,而是沿着伯克所经历和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特质、实事、宪政、美国独立运动、爱尔兰印度经济改革、法国大革命)展开。如果要研究伯克——此书是必读物。 (展开)
1 有用 婉勤 2018-08-10 15:32:19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在历史事件中展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