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全书梳理与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洁精辟,深入浅出,通俗流畅,是经典训练的入门必读书。
作者简介 · · · · ·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海州(今东海县)。中国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5年始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教授。著有个人诗文集《踪迹》《背影》等。还出版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经典常谈》《诗言志辨》《语文影及其他》《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中国歌谣》《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等,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与闻一多、余冠英等选编《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1938—1939)》,与叶圣陶合作编著有《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
目录 · · · · · ·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 · · · · · (收起)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序言 Gen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钱穆先生曾主张:要读经典。他在一次演讲中还指出:“此时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借此向香港的莘莘学子们提倡深度阅读,扩大文史知识,博学强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求学青年培育人文知识的养份。 朱自清得出结论:“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作者序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公元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识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 象形字本于图画。 《周易》第二 卜辞: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我们一班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 《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巫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 - 是奇数,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我们知道,经典训练并不就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这是“五四”运动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屣,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经典训练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的。朱自清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所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所说的“接触的义务”,是指国民接受经典训练的义务。他把经典训练提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就是确定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语文教师小丛书(共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老舍谈写作与阅读》《逻辑基本知识》《文言的学习》《文言教学法》《古书校读法》
等
。
经典常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2 条 )

朱自清: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起朱自清先生,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那篇《背影》,原本我是每次读来都眼睛酸涩,随着年龄渐长,如今竟是每次想到便心有戚戚。 看到这本《经典常谈》时,我心中很是激动。这是一本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是朱自清先生在顶级学府几十年研究教学的心血,我们无缘走... (展开)
《经典常谈》又可以叫“经典常识”
开学前,备课备到这本语文书里新增加的《经典常谈》。这本书自然是难读的,我自己通读下去,需要不停地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点。 ⚪️ 这本书的价值正如我在标题上所说:“皆是经典常识。” 老师们读尚且觉得晦涩了,更何况学生去读,好玩的少,严肃的也不算多严肃,至少是用...
(展开)



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的好帮手
四大文明古国里边,中国是唯一不必冠之以“古”的国家。这是因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除了当时的区域与现在存在相似之外,其他的一切,人民、语言、文化都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而中国却是一脉相承,语言、文字、文化都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再发展。现在的埃及人、...
(展开)

朱自清:读透这些经典,狠狠提升国学修养!
近些年来的畅销书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书籍,大家仿佛越来越不愿意看中国传统古籍了,原因何在呢? 那是因为我国的经典古籍一个字就代表一个哲理,读起来特别吃力,所以就把许多人拦在了门外。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他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在他看来:“做一个有...
(展开)

传统文化经典读起来太难?大师领你来入门!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写于1942年,本意是为中学生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的脉络和常识,解决经典阅读中的隔膜与困惑之处。 该书自诞生至今,已有80多年。在这漫长时光里,它为一代一代读者输送着知识和养分。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
(展开)

一本书讲透十三部国学经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前每次看到国学相关书籍,我通常选择默默地把书压到箱底…… 在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1898—1948)的这本书中,却意外地学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趣味国学延伸知识! 在《周易》第二这篇文章里,朱自清浅显易懂地讲透了八卦相关知识:“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 (展开)
《经典常谈》,写给中学生的国学入门书
记得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会时,我看的是英文电视台转播,当时开场一群弟子手持竹简,在那儿吟诵《论语》时,外国主持人瞬间进入了静音模式,诚然,他们是不懂的。可问题是,我们自家中国人懂吗?都说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我们真的了解《四书五经》《尚书》《汉书》《史记...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8 )
-
北京出版社 (2004)8.4分 930人读过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8.9分 78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6分 678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8.6分 53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7年7、8月新书 (商务印书馆)
- 傳統文化教育A (凯风)
- 233 (未知名者的画卷)
- 书单|闲着没事读读书(五) (鹿小羽)
- 教育学 (松花酿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经典常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ertha 2021-12-27 22:24:47
一本小书,但是满满的干货。非常详细系统的介绍了从说文解字到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精粹,不过重点只到史记和汉书,后面就没有那么详尽了,也可能是精华都在前面吧。
0 有用 妙脆角 2020-03-08 09:15:02
内容很熟悉,但是很内疚?里面的许多东西仅仅是熟悉,但是再往下深入便记不起了…能把文学史内容精简成这样实属不易,可是我却因为自己知识的疏漏,对这些精简反而读下去有些困难。
0 有用 安弦 2018-09-04 23:24:20
萧绎《金楼子》有云:『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然作者论述经典所采用的译文口吻接近于话本,总觉得失了庄重。西周以前《尚书》的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的,旦逢臣民不做沉默的羔羊,统治者便抬出上古祖先、怪力乱神钳制之。西周后儒家学说初立之际,将政治学说建立在人性上面的『德治主义』开始大肆其道。后之演化为“政治、宗教、风俗”的“三本说”思想,可谓是『... 萧绎《金楼子》有云:『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然作者论述经典所采用的译文口吻接近于话本,总觉得失了庄重。西周以前《尚书》的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的,旦逢臣民不做沉默的羔羊,统治者便抬出上古祖先、怪力乱神钳制之。西周后儒家学说初立之际,将政治学说建立在人性上面的『德治主义』开始大肆其道。后之演化为“政治、宗教、风俗”的“三本说”思想,可谓是『礼治主义』的天下:“报本反始”是其一,其二便是潜藏在巨大『畏威』成分下的『怀德』。在此大的概念中,细化为孔子论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义』、从『功利主义』的考量下发出『性本善』论的孟子、『性本恶』的荀子。与其相对峙的是在『非攻主义』&『兼爱的主义』下墨家所形成的另一重『功利主义』。紧随其后的 (展开)
0 有用 豆友范特西 2024-05-18 19:23:32 广东
何为入门书?就是能用现代的话语深入浅出的介绍一个学科的知识。 这本书作为理解中国古代典籍的入门书是很好的,拉近初学者和古籍的距离。
0 有用 袖间风 2025-02-28 16:18:58 北京
文字通俗生动,十三篇经典发展流变讲解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