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尼克松总统访华前的必读书
国民性研究、中美巨型文明社会比较
………………
※编辑推荐※
☆不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心理人格,对于中美两国的未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齐名,着眼巨型文明社会之比较、超越二战后国民性研究的一大经典。
☆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阅读的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有益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
※媒体推荐※
本书所研究的不单纯是中美双边政治关系,许烺光教授得益于对中美两种文明的熟悉,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远为艰巨的任务——比较和辨析两大文明,以一种平易而近于澄澈的语言,逐一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借助两种文化的互相批判,他同时也对它们做出了最有效的说明。
——《纽约客》
………………
※学者推荐※
除了简略述及两大文明悠久历史,本书始终强调的是个体的社会文化心理...
尼克松总统访华前的必读书
国民性研究、中美巨型文明社会比较
………………
※编辑推荐※
☆不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心理人格,对于中美两国的未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齐名,着眼巨型文明社会之比较、超越二战后国民性研究的一大经典。
☆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阅读的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有益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
※媒体推荐※
本书所研究的不单纯是中美双边政治关系,许烺光教授得益于对中美两种文明的熟悉,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远为艰巨的任务——比较和辨析两大文明,以一种平易而近于澄澈的语言,逐一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借助两种文化的互相批判,他同时也对它们做出了最有效的说明。
——《纽约客》
………………
※学者推荐※
除了简略述及两大文明悠久历史,本书始终强调的是个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何以使中国人敏察于周遭的环境,又如何孕育出美国人趋向极端的个人主义?这是一本启发智慧的佳作,必将赢得无数为之倾倒的读者。
——明尼苏达州大学终身教授、人类学家亚当森·霍贝尔(Adamson Hobel)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许氏的《中国人与美国人》被其幕僚列为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和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都应像尼克松那样读读这本书。不仅如此,那些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人、那些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人、那些在外留学、工作、经商和从事外交活动的人、那些致力于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都可从许氏的心理文化学视角获得启迪。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会鹏
………………
※内容简介※
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许烺光以深厚精湛的人类学功底,在社会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的构成中寻找和确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特征。他用环环相扣的推衍和阐释,将美国人与中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与以情境主义为中心,推演至个体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并进而探讨它们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自问世之后,即在海外被奉为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将其列为访华前必须阅读的三大参考书之一。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创作者
· · · · · ·
-
许烺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许烺光(1909—1999),出生在中国,毕业于沪江大学,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从事实地调查和研究,1947年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系,1977年—197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许烺光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一样,同属于文化心理学派,独特的经历和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下“边缘人”的“身份以及卓越的才识,使他成为最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的人”。
目录 · · · · · ·
自 序 010
引言:文化与行为 021
第一篇 追根溯源 001
引子 002
第一章 现实之镜像 004
绘画 004
小说 015
第二章 两性关系 034
爱情 034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 045
恋爱与共产主义 047
一起谋杀案 053
第三章 差异之源 058
住宅 059
父母与子女 061
学校 073
社会需求与价值观 088
第四章 欧洲的终结与美国的开端 100
美式生活的兴起 108
第二篇 人、神与万物 119
引子 120
第五章 婚姻与阶级 123
阶级 135
第六章 成功与英雄 143
成功 143
英雄崇拜 147
第七章 对政府的不同态度 163
政府权威 163
距离感及认同 171
第八章 政府的弊端 182
腐败 182
如何赢得好感和影响官员 188
反抗与分裂 198
第九章 两种宗教 210
中国人的宗教观 212
祖先崇拜 218
多神教与一神教 224
第十章 宗教信仰的基础 238
“愿意参加卫理公会?” 238
美国教会的发展方向 244
第十一章 对经济生活的两种态度 261
中国经济的特点 262
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 272
美国人的经济观念 273
第十二章 工业失败与经济危机 279
为什么中国没能实现工业化? 280
竞争:分与合的焦点 286
第三篇 进退两难 297
引子 298
第十三章 美国的问题 299
老龄人口问题 299
代际问题 307
种族危机 315
性犯罪与暴力 325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弱点 338
传统的束缚 338
没有变革的革命 343
不发达的科学与音乐 349
缺乏家族之外的志愿组织 359
知足的代价 363
第十五章 共产主义在中国 367
动荡的中国 369
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早期源泉 375
共产党领导下的变革 380
农村公社 382
城市公社 384
工分制与家族 385
干部、新的对话体系与社会转型 390
第十六章 不平静的世界:共产主义与美国 397
美国的困境 399
美国的选择 402
内部的敌人 410
后记 : 目的与成果 430
中国与西方简史对照 444
译后记 450
出版后记 45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人)的神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可以是合作的也可以是难惹的,但如果一个神被消灭或者不讨人喜欢,他们就会简单地选择另一个。中国人对神的兴起和衰落的反应,如同对待朝代的强盛或崩溃一样。中国人的哲学是:不管谁当神仙,我们都崇敬他们并提供合适的供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2页 -
一神教的美国人带着摆脱父母获得独立的焦虑。这使每个人都得自行其事;他强调个人和内省的祈祷;他刻板地区分善与恶和生与死;他必须要永久皈依而非心灵短暂变化的概念;他有传教的热情,精深的神学和雄辩的布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评《美国人与中国人》

中国名人一但身败名裂则马上消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许烺光是华裔美国人类学家,我曾在《来去美国》中引用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中的中美对待“成功和英雄人物”的不同态度。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对于英雄人物,由于接受上的不同,产生了很奇怪的矛盾现象,那就是中国英雄偶像的名气一般说来比较持久;而美国欢迎英雄的热潮常... (展开)
中国名人一旦身败名裂则马上消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许烺光是华裔美国人类学家,我曾在《来去美国》中引用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中的中美对待“成功和英雄人物”的不同态度。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对于英雄人物,由于接受上的不同,产生了很奇怪的矛盾现象,那就是中国英雄偶像的名气一般说来比较持久;而美国欢迎英雄的热潮常...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1989)7.9分 98人读过
-
南天書局 (2002/10/1)8.9分 23人读过
-
南天書局 (200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后浪2017书目」 (后浪)
- 万圣书园浏览书目 (Machiavellicn)
- 2018待购新书 (看闲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美国人与中国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Kyyper 2019-07-01 22:59:09
中国人与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视个人的偏好,即个人中心。与之相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在群体中恰当的地位及行为,即情境中心。第二,美国人多情绪外露,而中国人则含蓄内敛。个人中心导致美国人在社会关系和心理上的孤立,情感作为个体生命的核心,他的波动自然极其强烈。以情境为中心的中国人在社会关系和心里层面倾向于他人,紧密地与现实生活以及身边的同伴相联系,一切显... 中国人与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视个人的偏好,即个人中心。与之相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在群体中恰当的地位及行为,即情境中心。第二,美国人多情绪外露,而中国人则含蓄内敛。个人中心导致美国人在社会关系和心理上的孤立,情感作为个体生命的核心,他的波动自然极其强烈。以情境为中心的中国人在社会关系和心里层面倾向于他人,紧密地与现实生活以及身边的同伴相联系,一切显得温和平淡。 (展开)
2 有用 私享史 2021-12-01 07:43:40
所谓国民性研究,源于美国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最早是二战后期美国军方想了解敌国国情,请学者研究,诞生了著名的《菊与刀》。它采用的是文化遥距研究法,作者压根没去过日本,完全靠文学、报刊、影视以及访谈来研究,事后饱受方法学上的质疑,不到十年,国民性研究就偃旗息鼓了。 本书正是那十年热潮的产物,所以它最大的问题同样是方法学。贯穿本书的核心假设,本来应该先得到证明,却被直接当成业已证明的理论,用来解... 所谓国民性研究,源于美国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最早是二战后期美国军方想了解敌国国情,请学者研究,诞生了著名的《菊与刀》。它采用的是文化遥距研究法,作者压根没去过日本,完全靠文学、报刊、影视以及访谈来研究,事后饱受方法学上的质疑,不到十年,国民性研究就偃旗息鼓了。 本书正是那十年热潮的产物,所以它最大的问题同样是方法学。贯穿本书的核心假设,本来应该先得到证明,却被直接当成业已证明的理论,用来解释各种现象。而本书的论证,鲜见系统性观察、结构化访谈、可受控实验以及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都是靠作者从文学报刊中挑选的个案来举例论证,似是而非,缺乏说服力,依照现今的学术标准属于垃圾。另外,由于该学派创始人之一是精神分析师,本书从假设到论证都靠精神分析学说背书,又加一重不靠谱。时过境迁也让本书信息过时。 (展开)
16 有用 疯人院院长 2019-03-07 15:08:17
花了2个春节终于读完了 和菊与刀一样 因为写作时间的原因 有点过时 但是这不能影响它是一本好书 许烺光对中美文化和社会的研究相当透彻 即使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多地方读到的时候都会惊呼 确实是这样的啊。。。 因为时效的原因应该打4星 但是看到那些说过时打2星 到底真的有看全过吗?
28 有用 后浪 2017-09-27 11:18:15
国民性研究、中美巨型文明社会比较的经典著作。
3 有用 海叶圆 2018-02-25 16:00:52
终于看完了~作者通过各种例证详细阐述和分析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心理行为机制和背后的社会文化模式,很有启发意义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并不会枯燥,对大家的一些疑惑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对政府敬而远之?为什么官官相护现象普遍?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虽然最后的结论有些过时,但仍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