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帝国 短评

热门 最新
  • 34 Ssseol 2019-01-02 20:36:13

    阅读此书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已经被逻各斯中心主义荼毒致死的老外 如果视角没有及时转换过来可能就会像我一样觉得这书从头到尾都在鬼扯🌚

  • 23 mumudancing 2020-07-11 12:44:29

    太好玩了,和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可以放在一起读。一东一西,把具象平常的事物抽象解构后再重新组合,这平凡的世界都成了画。

  • 12 Alexia 2018-11-22 10:57:59

    焦桐在《围“锅”的情趣》里写道:罗兰巴特旅行日本时惊艳于寿喜烧,认为这种锅结合了制做、食用,可以没完没了地做,又可以没完没了地吃,产生自我重述(to repeat itself)。这些生料端出来,像一幅荷兰画,带着鲜丽的质感。当食材逐一下锅,原来的颜色、形状忽焉都变成红棕色,变得柔软,还没开始吃,眼睛就先经历了一场菜肴之旅。对这位符号学大师来讲,寿喜烧确实充满了符号指涉。首先,寿喜烧没有一个中心,亦无主次之别,每一种食物都是对另一种食物的装饰。以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根本分不清哪种菜要先吃,哪种菜后吃,就像一篇连绵不断的文本。我读巴特的书,兴味盎然,却不免怀疑,他哪里是在吃寿喜烧,他是在吃符号吧。

  • 3 亜空 2018-01-19 23:31:43

    蛮喜欢他对俳句的冷峻态度:无起源的光芒游戏、没有起源的复制、没有起因的事件、没有本人的记忆、没有维系的言说、一个让人放心的谓词游戏。(虽然说这么多不如周作人一句翻多就没味了,不论内容,法国黑话就是很带劲)

  • 3 艾克君 2018-10-14 14:10:52

    巴特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文本,而不是一种对东方的西方式诊断。更重要的是,他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最终不可读的,超越于传统解读试图达到的恢复稳定、有限意义之外的文本——没有至高无上的所指固定住符号的链条,没有根本性基础——这使得符号极其微妙、自由地绽放。

  • 1 江海一蓑翁 2018-04-05 12:20:05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一本非常精彩的小书,借助于他在日本的实地生活经历和田野调查素材,将日本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符号,一一给予准确而精妙的阐释。既是一本西方关于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又能够管窥巴特的符号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心得。值得推荐。

  • 1 Sailing2Caldey 2022-08-23 11:43:12 浙江

    可与本雅明对读

  • 2 水橋あきら 2019-07-03 21:11:02

    符号无隐约也无浮现,它不缺席也不在场,喋喋不休地书写,而悟是一种话语空白,它是能指的崩溃。

  • 0 微笑迦朵 2018-01-24 19:13:33

    2018年读书006。作为重译,这本小册子称得上罗兰的“菊与刀”——几条注释陈述了一些翻译的意见。在P16页的"曼谷“水上市场,是不是个错误,还是日本有个叫曼谷的水上上市场?虽然只是随笔,真感觉罗兰对日本以及文化的理解,算得上入里。对日禅宗、日料、文乐木偶戏(连续多篇P53-69)、俳句(同样多篇P75-94)、文具、柏青哥、面孔,加之罗兰特有的表达——法哲这方面是真能唬住人。比如下面这句——反正,我是信服的。他说在日本,宗教只是一种礼仪,进一步说,礼仪取代了宗教;他说西方男扮女装是为了变成女人,而东方,不模仿女人,而是意味着女人——这会通往对一种纯粹的美的热衷吧。另外,我一直记得有人说“在日本,性只存在于性欲中,而不在别处;美国则相反,性欲无处不在,就是不在性中”,这回算是找到出处了。

  • 1 kylegun 2018-06-13 20:03:09

    70年的日本符号远没当今那么光怪离奇,所以整本书就像过时的东方幻想,把料理俳句能剧柏青哥扯出个中禅意能指也就罢了,连丹凤眼都拿来文化符号分析就有点种族歧视了……当随笔散文看看倒也不坏吧

  • 0 黑心橘 2018-05-21 23:46:08

    从巴特的眼光看来,俳句(以及类似事物)的存在是制造空无、消解意义的明证。

  • 0 00 2018-06-16 22:41:09

    抽象的洞悉,锋利又细腻

  • 0 女宛心兑 2019-05-19 23:08:47

    文笔太好,写的也还蛮有新视角的。

  • 0 劉丹青Shelia 2023-07-22 00:36:10 上海

    P52最末给出的三个词语,可以用来概括诸多日本的事物:精确、流变和空。(然后这个装帧实在是从内而外的丑。看看人家日版和台版吧,啥也不说了。)

  • 3 feeling 2018-02-09 14:11:15

    我期待一种新颖的解读日本的视角 结果读到一种故作高深的无聊 高度抽象的描述一种日常就失去了这个日常的特性 就说米那点事儿 不是只有日本料理有 全世界吃大米饭的都这样 可聚可散 程度主要看你吃的是东北大米还是泰国香米 总序中说萨特是雅俗共赏的社会名流 巴尔特则仅能享誉学界 看完这书我就呵呵了 这句黑学界黑得挺隐晦啊 翻译也很影响阅读品质 我再读一本试试 先不妄下定论

  • 0 天空 2018-06-19 16:18:15

    罗兰巴特写日本

  • 0 ben afrant 2018-05-08 21:27:46

    西方的目光,朝向东方的异景。感动的风景。

  • 0 忘齋 2018-10-30 22:12:21

    稍微啰嗦了一点

  • 0 OGU 2019-09-20 23:31:41

    为了理解筱原和坂本的言说而读

  • 0 Grey 2019-01-01 22:35:08

    去年读的最后一本,竟然忘标,真是脑子短路,一样的罗兰巴特,不一样的无感。这一次是因为无心在荡漾在词语之海,符号的帝国在我无法建立,过于概念化和抽象的文字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判断究竟是不是空无,我更想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受。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