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阅读此书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已经被逻各斯中心主义荼毒致死的老外 如果视角没有及时转换过来可能就会像我一样觉得这书从头到尾都在鬼扯🌚
太好玩了,和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可以放在一起读。一东一西,把具象平常的事物抽象解构后再重新组合,这平凡的世界都成了画。
蛮喜欢他对俳句的冷峻态度:无起源的光芒游戏、没有起源的复制、没有起因的事件、没有本人的记忆、没有维系的言说、一个让人放心的谓词游戏。(虽然说这么多不如周作人一句翻多就没味了,不论内容,法国黑话就是很带劲)
焦桐在《围“锅”的情趣》里写道:罗兰巴特旅行日本时惊艳于寿喜烧,认为这种锅结合了制做、食用,可以没完没了地做,又可以没完没了地吃,产生自我重述(to repeat itself)。这些生料端出来,像一幅荷兰画,带着鲜丽的质感。当食材逐一下锅,原来的颜色、形状忽焉都变成红棕色,变得柔软,还没开始吃,眼睛就先经历了一场菜肴之旅。对这位符号学大师来讲,寿喜烧确实充满了符号指涉。首先,寿喜烧没有一个中心,亦无主次之别,每一种食物都是对另一种食物的装饰。以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根本分不清哪种菜要先吃,哪种菜后吃,就像一篇连绵不断的文本。我读巴特的书,兴味盎然,却不免怀疑,他哪里是在吃寿喜烧,他是在吃符号吧。
巴特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文本,而不是一种对东方的西方式诊断。更重要的是,他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最终不可读的,超越于传统解读试图达到的恢复稳定、有限意义之外的文本——没有至高无上的所指固定住符号的链条,没有根本性基础——这使得符号极其微妙、自由地绽放。
我期待一种新颖的解读日本的视角 结果读到一种故作高深的无聊 高度抽象的描述一种日常就失去了这个日常的特性 就说米那点事儿 不是只有日本料理有 全世界吃大米饭的都这样 可聚可散 程度主要看你吃的是东北大米还是泰国香米 总序中说萨特是雅俗共赏的社会名流 巴尔特则仅能享誉学界 看完这书我就呵呵了 这句黑学界黑得挺隐晦啊 翻译也很影响阅读品质 我再读一本试试 先不妄下定论
太乐了 时而解释力惊人 时而全特喵扯淡 但始终脑洞大开非常有趣
脱离了物品本身存在功用的形而上学阐释怎么看怎么有点一厢情愿的成分在里面,符号学也罢,象征意义不是应该回归形而下的事物本身吗?
符号无隐约也无浮现,它不缺席也不在场,喋喋不休地书写,而悟是一种话语空白,它是能指的崩溃。
非常有意思。书写(writing),文本(text),即“能指像手套一样把自己翻过来”,文乐木偶戏的木偶没有包含着操纵者的灵魂,根本没有灵魂一说,没有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分,只是书写。能指本身作为文本,是被阅读,不是被穿透,也不是用来表达所指。不是所谓外在表达内在,非生命表达生命,男扮女装者表达女人——他意味着女人,没有中心,没有主体,没有拥有,洗净了意义,空无为框,亦无所环绕。间离和引文以及独立却并不完整的书写。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一本非常精彩的小书,借助于他在日本的实地生活经历和田野调查素材,将日本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符号,一一给予准确而精妙的阐释。既是一本西方关于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又能够管窥巴特的符号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心得。值得推荐。
可与本雅明对读
看的我想加入人文社科黑话恐惧症小组。感受到作者去日本像是到外星,全新的文明每个物件都闪光
对符号的烹饪需要想象力
更像一篇游记,试图用符号理论解释文化差异
昨天想起读这本,只是因为今中午和朋友约了日料,巴特写寿喜烧的部分真的欢乐极了。书的内容完全是可预见的:文化的结构主义分析、去中心化(用这个来解读华严的珠网与镜喻使我大为震撼…)、以符号代再现、表面即深度、去精神主体而恢复肉身,重新寻回运动的瞬间——无起源无意义即空即真。感到如果把这本当作西方的自忏而不是对东方的剖析的话,其实就更好接受些了。即使没有日本,巴特也能够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拼凑起一个完全对立的镜像(日本本身也是空洞的符号)。但巴特又的确抵达了日本,虚幻的镜像在此处(在他个人的指使下)完全物质化了,我会十分好奇这一物质化的意义,不止对巴特,更是对一切异域写作——是不是所有的异域写作都只能指向自身、他者的物质世界又在何等程度上塑造自身?
对日本的观察充满精彩描写和不凡洞察,简直使人要认为写日本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外人的目光,文学的目光,哲学和结构主义的目光。日本也正因其可以如此符号化和体系化,所以便如此迷人。
叹为观止。惊人的细腻感触与运用语言的精密度,超凡的洞见力与随心所欲构架文化碎片的天赋,这一切确实不得不令翁贝托埃科无地自容,弃符号学而转入文学写作,虽然他的小说也实在是不提也罢。
3.5星。我们常说要祛魅,但符号学家恰恰正是研究“魅”的,还十分享受它带来的美感。罗兰·巴特的日本种种见闻,抓住一个禅的“空无”,一切皆可书写与阅读。本书十分明确站在西方视角在“发现东方”,发现一个被团团符号包围的神秘世界,通过总总新奇体验与符号学阐释联系,反观西方自身,总的来说还是西方主义的。也因此将我强行推向被审视的“东方”,不自在地用“我们东方怎么看”来回应作者(os总是“你想太多了”),不由得感慨直接解读文化表象(所谓“文化符号”)是多么有趣,(因为不直接指涉社会学内含,)也不由得让人怀疑此书的历史价值(对比数百年前初到的传教士写的有何进步?)。在东西方的魅惑中,在猎奇与习以为常的摇摆中,谁才是表象,谁才是本质?更喜欢“东方人看东方”的谷崎氏《阴翳礼赞》和其中的“暧昧”。
阻隔意义的东方文化,审美的,纯粹审美的,无所供奉,事件的取消
> 符号帝国
44 有用 Ssseol 2019-01-02 20:36:13
阅读此书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已经被逻各斯中心主义荼毒致死的老外 如果视角没有及时转换过来可能就会像我一样觉得这书从头到尾都在鬼扯🌚
34 有用 mumudancing 2020-07-11 12:44:29
太好玩了,和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可以放在一起读。一东一西,把具象平常的事物抽象解构后再重新组合,这平凡的世界都成了画。
8 有用 亜空 2018-01-19 23:31:43
蛮喜欢他对俳句的冷峻态度:无起源的光芒游戏、没有起源的复制、没有起因的事件、没有本人的记忆、没有维系的言说、一个让人放心的谓词游戏。(虽然说这么多不如周作人一句翻多就没味了,不论内容,法国黑话就是很带劲)
16 有用 Alexia 2018-11-22 10:57:59
焦桐在《围“锅”的情趣》里写道:罗兰巴特旅行日本时惊艳于寿喜烧,认为这种锅结合了制做、食用,可以没完没了地做,又可以没完没了地吃,产生自我重述(to repeat itself)。这些生料端出来,像一幅荷兰画,带着鲜丽的质感。当食材逐一下锅,原来的颜色、形状忽焉都变成红棕色,变得柔软,还没开始吃,眼睛就先经历了一场菜肴之旅。对这位符号学大师来讲,寿喜烧确实充满了符号指涉。首先,寿喜烧没有一个中心,亦无主次之别,每一种食物都是对另一种食物的装饰。以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根本分不清哪种菜要先吃,哪种菜后吃,就像一篇连绵不断的文本。我读巴特的书,兴味盎然,却不免怀疑,他哪里是在吃寿喜烧,他是在吃符号吧。
5 有用 艾克君 2018-10-14 14:10:52
巴特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文本,而不是一种对东方的西方式诊断。更重要的是,他将日本解读为一个最终不可读的,超越于传统解读试图达到的恢复稳定、有限意义之外的文本——没有至高无上的所指固定住符号的链条,没有根本性基础——这使得符号极其微妙、自由地绽放。
5 有用 feeling 2018-02-09 14:11:15
我期待一种新颖的解读日本的视角 结果读到一种故作高深的无聊 高度抽象的描述一种日常就失去了这个日常的特性 就说米那点事儿 不是只有日本料理有 全世界吃大米饭的都这样 可聚可散 程度主要看你吃的是东北大米还是泰国香米 总序中说萨特是雅俗共赏的社会名流 巴尔特则仅能享誉学界 看完这书我就呵呵了 这句黑学界黑得挺隐晦啊 翻译也很影响阅读品质 我再读一本试试 先不妄下定论
2 有用 Walt 2023-08-31 01:55:23 德国
太乐了 时而解释力惊人 时而全特喵扯淡 但始终脑洞大开非常有趣
3 有用 一去 2019-03-27 15:15:50
脱离了物品本身存在功用的形而上学阐释怎么看怎么有点一厢情愿的成分在里面,符号学也罢,象征意义不是应该回归形而下的事物本身吗?
3 有用 水橋あきら 2019-07-03 21:11:02
符号无隐约也无浮现,它不缺席也不在场,喋喋不休地书写,而悟是一种话语空白,它是能指的崩溃。
3 有用 ubirus 2020-07-25 06:36:53
非常有意思。书写(writing),文本(text),即“能指像手套一样把自己翻过来”,文乐木偶戏的木偶没有包含着操纵者的灵魂,根本没有灵魂一说,没有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分,只是书写。能指本身作为文本,是被阅读,不是被穿透,也不是用来表达所指。不是所谓外在表达内在,非生命表达生命,男扮女装者表达女人——他意味着女人,没有中心,没有主体,没有拥有,洗净了意义,空无为框,亦无所环绕。间离和引文以及独立却并不完整的书写。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8-04-05 12:20:05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一本非常精彩的小书,借助于他在日本的实地生活经历和田野调查素材,将日本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符号,一一给予准确而精妙的阐释。既是一本西方关于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又能够管窥巴特的符号学研究方法与思想心得。值得推荐。
1 有用 Sailing2Caldey 2022-08-23 11:43:12 浙江
可与本雅明对读
3 有用 GENTOVA 2023-10-04 13:51:35 海南
看的我想加入人文社科黑话恐惧症小组。感受到作者去日本像是到外星,全新的文明每个物件都闪光
2 有用 Lαbour 2022-06-10 16:09:09
对符号的烹饪需要想象力
1 有用 勺九 2023-09-04 09:15:03 四川
更像一篇游记,试图用符号理论解释文化差异
2 有用 #1748 2022-08-01 10:29:31
昨天想起读这本,只是因为今中午和朋友约了日料,巴特写寿喜烧的部分真的欢乐极了。书的内容完全是可预见的:文化的结构主义分析、去中心化(用这个来解读华严的珠网与镜喻使我大为震撼…)、以符号代再现、表面即深度、去精神主体而恢复肉身,重新寻回运动的瞬间——无起源无意义即空即真。感到如果把这本当作西方的自忏而不是对东方的剖析的话,其实就更好接受些了。即使没有日本,巴特也能够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拼凑起一个完全对立的镜像(日本本身也是空洞的符号)。但巴特又的确抵达了日本,虚幻的镜像在此处(在他个人的指使下)完全物质化了,我会十分好奇这一物质化的意义,不止对巴特,更是对一切异域写作——是不是所有的异域写作都只能指向自身、他者的物质世界又在何等程度上塑造自身?
1 有用 张敞 2022-04-02 08:21:09
对日本的观察充满精彩描写和不凡洞察,简直使人要认为写日本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外人的目光,文学的目光,哲学和结构主义的目光。日本也正因其可以如此符号化和体系化,所以便如此迷人。
1 有用 温八无 2020-05-07 15:50:07
叹为观止。惊人的细腻感触与运用语言的精密度,超凡的洞见力与随心所欲构架文化碎片的天赋,这一切确实不得不令翁贝托埃科无地自容,弃符号学而转入文学写作,虽然他的小说也实在是不提也罢。
2 有用 IonMaiSheng 2019-06-27 00:10:33
3.5星。我们常说要祛魅,但符号学家恰恰正是研究“魅”的,还十分享受它带来的美感。罗兰·巴特的日本种种见闻,抓住一个禅的“空无”,一切皆可书写与阅读。本书十分明确站在西方视角在“发现东方”,发现一个被团团符号包围的神秘世界,通过总总新奇体验与符号学阐释联系,反观西方自身,总的来说还是西方主义的。也因此将我强行推向被审视的“东方”,不自在地用“我们东方怎么看”来回应作者(os总是“你想太多了”),不由得感慨直接解读文化表象(所谓“文化符号”)是多么有趣,(因为不直接指涉社会学内含,)也不由得让人怀疑此书的历史价值(对比数百年前初到的传教士写的有何进步?)。在东西方的魅惑中,在猎奇与习以为常的摇摆中,谁才是表象,谁才是本质?更喜欢“东方人看东方”的谷崎氏《阴翳礼赞》和其中的“暧昧”。
3 有用 墓岛GRAVELAND 2018-07-27 11:13:20
阻隔意义的东方文化,审美的,纯粹审美的,无所供奉,事件的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