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来航 短评

热门 最新
  • 16 优游卒岁 2018-07-22 12:11:08

    三谷博并未从整体脉络上把握此事件,也未对细节绘声绘色地描述,而是太过于琐碎,纠缠于一些细微末节之上,这些也许确实是三谷先生的新发现,对佩里来航事件的深入研究或有益处。但在本书中过多地纠结于此,却让读者真正关心的事件消隐于其后,阅读节奏也时时被打断。书中各章节标题,也是颇多学究味,像是一篇篇学术论文的题目,令人望而生畏。

  • 10 维舟 2018-09-14 12:40:56

    对幕末日本在面临危机时的应对分析缜密,也很好地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从而解释日本为何能迅速做出这样的结构性转变。不过,相对淡化了日本能这么做的“幸运”因素:日本地理位置的偏远、列强对它兴趣寡淡,打开它国门的是美国而非俄国,以及美国内战的恰好爆发。变革的某些条件早已存在,只是在特定状况下被“激活”,此外就是运气和具体应对了。

  • 7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0-07-05 21:20:43

    比较有收获的地方一个是了解近世晚期江户幕府的决策机制,另外就是幕末天皇与大名政治崛起的背景,此外可以反思中日两国被动开国的异同之处。作者在前半部分分析了佩里来临前幕府对外政策的演变与争论,将开国与锁国作为核心政治问题始于18世纪末,尽管那时拥有海外信息的搜集与兴趣,但松平定信反而强化了“锁国”机制,许多所谓的“祖法”其实也就是近期的事情。黑船来临的前夜,日本的知识分子虽然已经冷静分析了开国的利弊得失,但是“攘夷”思想的却因为满足了社会上层的心理需求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后半部分作者重点讨论了异文化进接触中语言翻译所导致的条约文本歧义问题,另外作者在结语中关于1858年友好通商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缺乏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否为不平等的讨论与评价颇为客观,可惜国内很缺乏这样的环境。

  • 4 微笑迦朵 2018-12-27 19:48:01

    2018年读书093。启微系列第一本。黑船来航,如同鸦片战争一样,于我只是大事件年表中的条目,里面的细节,一片空白,故而所读皆新鲜。晚期幕府对待外国的态度,以及锁国政策的维系看上去都没有什么清晰的外交观,而只是内部政治的外反应,这或许是长期封闭环境下的“政府”的特征?而继起的明治维新,由把这股外力用以击碎内部的力量,并使得这个东方之国,来了个幅度极大的转身?——需要继续阅读学习。另外,书里多次提及的翻译错误算是字面意义的“迷失在翻译中”的表现了。

  • 2 大疯子和小包子 2019-06-11 23:24:00

    事无巨细,日本人的学术习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免有些枯燥,但还是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多了解那段历史,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抓住了最后的契机,对比一下同时代的我们,朝鲜,整个亚洲,只觉心中一阵酸楚袭来。

  • 2 Caselnes 2018-07-14 17:47:52

    基本上如同大多数日本近代史研究的著作一样,充斥着史料的排比与堆砌而缺乏足够的分析,直接将一个引人入胜的题目导向昏昏欲睡的深渊。这似乎也是日本近代史学者的通病。近代日本之所以未能步中国后尘,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在清国战败的影响下,明智的选择了避战与应变(尽管应变的时间并不很短)。处于基本平等地位下签订的条约,无论如何要比城下之盟好办许多;而顺应世界潮流采取的主动通商,更使日本没有错过帝国主义快速发展的末班车。

  • 2 蓝欣勇 2019-03-09 10:28:06

    这书实在谈不上内容“有趣”,甚至比较枯燥絮叨。不过最终回答了一个问题:开国前的日本执政者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没别的了。只不过对照中国的近代论述会更有趣,比如日本何以在开国中保持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但这是个玄学问题而不是历史问题,本书恰恰交代了很多历史的偶然性,也没有回避“开国”屈辱的心态,只不过这个屈辱不像中国一样贯穿始终。或许因此在中国版的开放历史叙述中,充满了对无法自主、自发的懊悔与抱怨,也更加痴迷于对历史逆转(甚至也包括在当代“反转”)的可能性。

  • 2 豆腐仔 2018-12-24 23:33:55

    啊。。读了一个半月终于啃完了这部专著。学者的研究太注重资料引用显得比较枯燥,通本读完以后感觉日本真的学会了合纵连横和跟随大流这两招,不然只会跟当时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对清政府的无知和自大有了更深刻的鄙视。。能签了这么多条约却没有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英法美俄四大国面前不失太多分数,不容易。

  • 2 Tradition 2018-06-07 18:10:02

    日本的天朝的崩溃,写的很枯燥,远不如茅海建。日本海禁远比清朝朝鲜酷烈,其对世界无知和阿q精神和清廷无甚区别。无非政治体制不同,日本通过失败的攘夷打倒幕府成为民族国家,朝鲜攘夷很成果也朱子化最顽固(也就是明粪皇汉所谓的狗屁气节),结果是三国中最惨一个。若是日本幕府无力类似天朝朝鲜官僚一统体制,近代也是一病夫垃圾

  • 1 白鹇 2018-02-23 19:32:17

    黑船来航前日本的异国情报收集、知识分子危机感的部分最精彩。

  • 1 G.D. 2018-06-10 12:33:09

    日本与西洋两个视角交替来书写开国史,对语言翻译、地点选择、条约措辞等细节的讨论很有意思。

  • 1 hector 2020-03-22 12:57:35

    可读性确实不算高,但也没有太多阅读门槛,书本身可能没什么问题。问题在读者从自己近年来对社科图书积累的阅读习惯出发,会觉得太多细节、平铺直叙、毫无评论,更谈不上任何超越具体主题的面向比较、面向理论、面向当代的分析。

  • 1 wenzai 2018-11-12 13:46:41

    可能是学术性较强,可读性比较差。读到一半就是翻阅了,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作者太啰嗦了。 围绕黑船来航的细节很少,翻来覆去一直在写幕府内部讨论开国锁国,有限贸易还是自由贸易等,只能说很有日本人思维特色。

  • 1 豬不鳴🇺🇦 2018-09-21 10:47:17

    再也不看日本人写的书了 说好听点是细致 说难听点是絮叨

  • 2 慢慢走 2018-11-19 09:37:11

    文非上乘,史论丰富,受益良多🙏🙏🙏 省图D831.30/9-2 2017

  • 1 惠山老翁 2018-04-09 22:56:39

    整体不错,不过翻译上似乎还是有些问题,例如第20页引用《锁国论》的序言就采取了直译,而没有核对原文语句,甚至出现了史实错误(不太确定三谷博原书是否就已存在误读):倒数第三行写道“坎培尔惊叹志筑忠雄像明朝人和朝鲜人那样,‘虽为异邦人,却精通我国的事情’”,其实只要看一下大田南亩的汉文序言就知道,上述说法只不过是作序者的个人见解,并非坎培尔的见解,因而序言结尾才会表示“后之君子一读斯书则其于忧国万分之一庶乎免乎素餐之诮云尔”。

  • 1 方若 2018-03-14 11:40:59

    聚集于日本,深度不错。可惜对于美、俄、中同期的情况缺少介绍。

  • 0 Cynthiastar 2018-08-26 21:27:56

    很扎实的研究,写法过于琐碎了....

  • 0 皮啦怕啦 2019-03-03 11:33:55

    阿哈哈哈哈,我也不懂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