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值得一读的一本教科书。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简单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遗址。第二,尝试给各阶段提出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并尝试用可靠的理论背景和证据来进行推理。例如,给旧新石器过渡时期,书中称为的后旧石器时代提出“新石器化”的问题,即人类是如何从一种流动的生活方式演化至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书中运用了宾福德提出的采食者-集食者的理论来进行阐释,结合中国考古的具体材料,阐释这一阶段各遗址表现出来的生计模式,判断其是否有向集食者过渡的情况。之后几章,如新石器早期提出的低水平食物生产,新石器中晚期的复杂社会的兴衰等,虽然限于篇幅,论述得较简单,但确实做到了提出“时代主题”并提出一套系统的解释。而且,刘莉的解释绝大多数是有依据的,包括理论的类比的直接实验证据的,这比“我觉得”式的解释强多了
刷完。等待这样一本书很久了。备课神器,入门之阶。
说实话,没有达到期待值,感觉很平淡,都是对已有资料的介绍,并不深入,也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比较新的一个说法是,《史记》中商王世系只是一个单线条,其实当时有很多个“首都”和平行存在的“王室”,只是商王室斗争胜利了,所以留下个单线条的谱系,其它“王室”的资料就消失了。早期商朝频繁的迁都,被解释为多个政治中心的并存。这个说法,脑洞比较大,但真的不符合甲骨所见商人的政治结构。
对爱好者非常友好的大综述,我想给十分
叙述逻辑和视角与中国本土考古学有很大不同,不能说两者孰优孰劣,但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全球视角必须得具备。这本书可以说是张光直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的又一完善。
书的扉页上写着:本书献给张光直先生。如果我们能够看得更远,那仅仅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最大的感受就是四平八稳,调和了中西新旧的各方成果。各个章节显得相对独立,更像是一本教材。也许预设了读者是西方人,刻意避免了民族激情,多数时候仅仅是用罗列的方式以及相当规范的模板进行已有工作的介绍。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最有价值的是目录,具体内容不如维基百科写得生动详实。每章起首本来可以叙述得非常精彩,却给人详略失当的感觉。
大综述
或可认为是以一种延续张光直范式的——人类学的、比较的、综合的考古学方式对“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这一历史区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图景的重新描绘。 读完,真想把书中罗列的“橡子,榛子,山核桃,黍,栗,粟,薏米,芡实,紫苏”都尝一遍。
清晰要略指南
翻完了。
读了第六章开始的后半本。强调环境、技术、资源在聚落兴衰、国家形成和扩张中的作用,较少采用类型学、地层学方法,体现199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倾向。
感觉自己误读了一本教材(捂脸)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教材都不会讲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明的时间先后还有流变关系大概有个印象了。
作為一本概論性書籍內容非常豐富,觀點和解釋亦有獨到之處;當我看到我自己對於「中國性」的某些觀點和書中提到的張光直先生的「精神觀念上的中國-瑪雅文化連續體」暗合時也是有一絲絲欣喜的...美中不足的是:校對可能忽略了圖片,導致大部分謬誤疏漏都出現在地圖上;此外自創和通行的術語混雜使用導致論述變得不易理解,若能完全使用自創體系當可清楚許多;「新石器化」期間的很多描述偏程式化,解釋卻各異,恐怕附以更多數據和表格會更佳。另有一些疑問或者不太贊同的點:青銅技術西來說似成定論,然中原使用的塊範法與西方的失蠟法不同,且書中承認新疆地區出土遺物有缺環,全書給出的線索不足以支持此說;分子人類學材料總是只取線粒體,潛台詞要求被研究樣本的社會架構有足夠的「母系性」;仍使用相當多過時的體質人類學論述,如「蒙古人種」。
文明史演进模式下的考古学写作尝试。虽然所用的方法论都已并非新奇,但结合成一本通论性著作仍可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尝试。可贵的是全书虽强调新的视角,却并没有放弃对各个遗址的细部介绍。深夜读完此书让我感到中国学界的新锐毕竟是要在张光直先生的范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让人不禁期待。
叙述上对中国考古学这一学科与国族意识建立的关系这一部分非常有见地、有启发性。
令人惊喜的反倒是动植物训驯化的那一章,是之前未详细了解过的内容。
非常好的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综述,很适合入门爱好者快速了解史前文化的全局结构,并且有全球史视角,叙述冷静客观,没有那种刻意的民族主义情结,也没有对古史文献的牵强附会,而是力求在审慎的分析中寻找史前中国的"中国性"。
将中国的考古资料和话语体系成功转录成了西方考古学界的地方性考古知识。书中提到的很多研究方向和新颖观点值得在国内学习考古的学生细细品味。感谢作者和译者!
非常好的新石器-商代考古教材。比多卷本好读,有理论脉络,有观点有材料,有理论有方法,不是通论那种资料堆砌。前段考古学生不可不读。
> 中国考古学
22 有用 爱猫的浩子 2018-07-04 21:15:54
值得一读的一本教科书。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简单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遗址。第二,尝试给各阶段提出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并尝试用可靠的理论背景和证据来进行推理。例如,给旧新石器过渡时期,书中称为的后旧石器时代提出“新石器化”的问题,即人类是如何从一种流动的生活方式演化至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书中运用了宾福德提出的采食者-集食者的理论来进行阐释,结合中国考古的具体材料,阐释这一阶段各遗址表现出来的生计模式,判断其是否有向集食者过渡的情况。之后几章,如新石器早期提出的低水平食物生产,新石器中晚期的复杂社会的兴衰等,虽然限于篇幅,论述得较简单,但确实做到了提出“时代主题”并提出一套系统的解释。而且,刘莉的解释绝大多数是有依据的,包括理论的类比的直接实验证据的,这比“我觉得”式的解释强多了
18 有用 盘水 2017-11-08 11:43:03
刷完。等待这样一本书很久了。备课神器,入门之阶。
15 有用 久道 2018-01-06 17:19:04
说实话,没有达到期待值,感觉很平淡,都是对已有资料的介绍,并不深入,也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比较新的一个说法是,《史记》中商王世系只是一个单线条,其实当时有很多个“首都”和平行存在的“王室”,只是商王室斗争胜利了,所以留下个单线条的谱系,其它“王室”的资料就消失了。早期商朝频繁的迁都,被解释为多个政治中心的并存。这个说法,脑洞比较大,但真的不符合甲骨所见商人的政治结构。
5 有用 阿道克 2019-10-29 22:37:57
对爱好者非常友好的大综述,我想给十分
6 有用 文可大大大 2018-08-07 09:38:57
叙述逻辑和视角与中国本土考古学有很大不同,不能说两者孰优孰劣,但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全球视角必须得具备。这本书可以说是张光直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的又一完善。
4 有用 JUSTINNED 2020-10-10 09:00:58
书的扉页上写着:本书献给张光直先生。如果我们能够看得更远,那仅仅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2 有用 郁则 2018-04-27 15:00:32
最大的感受就是四平八稳,调和了中西新旧的各方成果。各个章节显得相对独立,更像是一本教材。也许预设了读者是西方人,刻意避免了民族激情,多数时候仅仅是用罗列的方式以及相当规范的模板进行已有工作的介绍。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最有价值的是目录,具体内容不如维基百科写得生动详实。每章起首本来可以叙述得非常精彩,却给人详略失当的感觉。
2 有用 四部居士 2018-04-24 13:06:23
大综述
2 有用 哈哈 2021-03-17 14:23:21
或可认为是以一种延续张光直范式的——人类学的、比较的、综合的考古学方式对“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这一历史区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图景的重新描绘。 读完,真想把书中罗列的“橡子,榛子,山核桃,黍,栗,粟,薏米,芡实,紫苏”都尝一遍。
1 有用 wind 2018-06-04 17:33:59
清晰要略指南
1 有用 王璞一零一 2018-08-20 11:49:12
翻完了。
1 有用 icarus 2020-01-31 15:44:35
读了第六章开始的后半本。强调环境、技术、资源在聚落兴衰、国家形成和扩张中的作用,较少采用类型学、地层学方法,体现199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倾向。
1 有用 Olne 2018-03-17 19:34:31
感觉自己误读了一本教材(捂脸)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教材都不会讲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明的时间先后还有流变关系大概有个印象了。
1 有用 恨嫁少女獨孤冰 2020-01-28 19:04:46
作為一本概論性書籍內容非常豐富,觀點和解釋亦有獨到之處;當我看到我自己對於「中國性」的某些觀點和書中提到的張光直先生的「精神觀念上的中國-瑪雅文化連續體」暗合時也是有一絲絲欣喜的...美中不足的是:校對可能忽略了圖片,導致大部分謬誤疏漏都出現在地圖上;此外自創和通行的術語混雜使用導致論述變得不易理解,若能完全使用自創體系當可清楚許多;「新石器化」期間的很多描述偏程式化,解釋卻各異,恐怕附以更多數據和表格會更佳。另有一些疑問或者不太贊同的點:青銅技術西來說似成定論,然中原使用的塊範法與西方的失蠟法不同,且書中承認新疆地區出土遺物有缺環,全書給出的線索不足以支持此說;分子人類學材料總是只取線粒體,潛台詞要求被研究樣本的社會架構有足夠的「母系性」;仍使用相當多過時的體質人類學論述,如「蒙古人種」。
1 有用 羨漁 2018-05-19 02:16:09
文明史演进模式下的考古学写作尝试。虽然所用的方法论都已并非新奇,但结合成一本通论性著作仍可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尝试。可贵的是全书虽强调新的视角,却并没有放弃对各个遗址的细部介绍。深夜读完此书让我感到中国学界的新锐毕竟是要在张光直先生的范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让人不禁期待。
1 有用 虎哥饲养员 2018-01-10 16:43:56
叙述上对中国考古学这一学科与国族意识建立的关系这一部分非常有见地、有启发性。
2 有用 tsuyu 2018-02-16 23:28:25
令人惊喜的反倒是动植物训驯化的那一章,是之前未详细了解过的内容。
1 有用 柴文 2020-03-27 09:11:04
非常好的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综述,很适合入门爱好者快速了解史前文化的全局结构,并且有全球史视角,叙述冷静客观,没有那种刻意的民族主义情结,也没有对古史文献的牵强附会,而是力求在审慎的分析中寻找史前中国的"中国性"。
2 有用 且拥图书卧白云 2017-12-06 21:34:34
将中国的考古资料和话语体系成功转录成了西方考古学界的地方性考古知识。书中提到的很多研究方向和新颖观点值得在国内学习考古的学生细细品味。感谢作者和译者!
2 有用 怀德维宁 2020-09-16 20:47:29
非常好的新石器-商代考古教材。比多卷本好读,有理论脉络,有观点有材料,有理论有方法,不是通论那种资料堆砌。前段考古学生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