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一书系统探讨南朝雅乐歌辞、永明体、绝句体、七言诗等代表性文体之新变现象。全书交叉运用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南朝学风与士族文化的考察,对乐府“以数立言”的体式创新与九言诗之兴、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绝句诗确立的文化语境、《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的地位确立与南朝新兴文士的自我士大夫化等论题做出富有新意的研讨,展示出中国文学体式从汉魏风骨走向盛唐气象的内在脉络。
南北朝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文、史、儒、玄、佛、道等各门均有新变代雄,其中诗文体式之新变尤为显著。本书第一章探讨南朝雅乐歌辞的文体新变,以宋、齐、梁三朝祀五帝歌辞的体式变化为考察线索;第二章讨论促成汉语诗歌从自然协韵之古诗发展至讲究平仄粘对之近体诗的声律审美实践;第三章讨论此期五言四句体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绝句文体观念;第四章探讨梁代文士标举《柏梁台联句》为七言诗始篇的背景及其对七律兴起的影响。结语剖析南朝文体新变与学术文化的走向,认为文士自觉的新变追求和实践,是“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形成的重要动力。南朝文体新变所表现出文化取向与创新精神,是其时学术文化创造极为活跃的重要原因,为隋唐文化开放的盛世到来奠定了基调。全书在多学科视野中考察南朝的文体新变现象与其时学术文化的内在互动,准确、深刻地揭示此期史籍所言“诗体甚新变”“属文好为新变”的表现形式与深层内涵,有助读者认识古代文化价值系统的阶段性演变机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 有用 豆友161326559 2018-03-08 14:00:27
陈寅恪理论在文体研究中的成功实践。第一章最好,其余部分多少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士族群体在文体问题的关注和实践中之诸问题,也注意到了文体作为一种载体表现士族身份认同的问题,但终究嫌为不够清晰。这一点不如林晓光。
4 有用 春和 2019-09-25 20:28:10
雅乐歌辞“以数立言”最有意思。其余有趣的点,“永明声律”一章中南渡洛阳音与吴语的地域辨音与佛教审音学的影响,“绝句”一章中唐人截句歌唱传播绝句,“七言体诗”一章中南朝新兴士族择《柏梁诗》为七言体式典范。文史结合+文献学的方法,大赞。
0 有用 ❌ 2020-09-07 18:50:04
呵呵哒
0 有用 L'héritiers 2025-03-17 21:51:48 湖北
主体内容太少,并且正文还不如附录一、三有趣(此为学术取向差异,只是我的一愚之见)。然而备受赞誉的南朝雅乐新变之章似乎颇有一些漏洞?作者似乎对五行、数术、谶纬不太熟悉,若了解唐宋以降之数术,或略参《五行大义》,五行配数的情况自然有更周全的解释。且作者还将六朝文学所见五行论引申到唐宋乃至明清,却未参考隋唐后出的数术文献,论证不尽可靠。另外作者将梁与宋齐之差异归结为“寒门”、“武人”崛起后与旧士族的对抗... 主体内容太少,并且正文还不如附录一、三有趣(此为学术取向差异,只是我的一愚之见)。然而备受赞誉的南朝雅乐新变之章似乎颇有一些漏洞?作者似乎对五行、数术、谶纬不太熟悉,若了解唐宋以降之数术,或略参《五行大义》,五行配数的情况自然有更周全的解释。且作者还将六朝文学所见五行论引申到唐宋乃至明清,却未参考隋唐后出的数术文献,论证不尽可靠。另外作者将梁与宋齐之差异归结为“寒门”、“武人”崛起后与旧士族的对抗,但兰陵萧氏尤其是萧衍,能否算是“武人”?他对文化的追捧与热爱,又在多大程度上能算是“高门甲族与新兴文士文化地位变迁”的历史表现呢?或许还有可以深入之处 (展开)
1 有用 Perserkatze 2019-03-07 21:46:40
文学方面的专业性比较强,没怎么看懂,大概知道南朝诗歌并非是由寒门兴起带来,更多的是高门自身对文体求新求变。着重看了附的两篇苏小小形象变化和卞彬童谣的论文。两篇的切入点都很好,文学出发讲史学,逻辑通顺,不知道为什么有点虎头蛇尾,尤其是萧子显南齐书历史书写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