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国人行动的逻辑》2017修订新版,中国人特有心理与行动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的“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可由此作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创作者
· · · · · ·
-
翟学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翟学伟 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任《社会理论学报》(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与基本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目录 · · · · · ·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 · · · · · (更多)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 考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般来说,西方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把自己的社会理解和解释作为一种个人主义的社会观,前者为认识论个人主义,后者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无论在起源还是在含义上都是十分复杂的。即使在西方,个人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科,意义也不尽相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页 -
当然,从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框架来看或从设立一套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现代”之所以要“化才能实现,正表明它同传统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社会进程中也即为相当程度的差距,否则即没有“化”的必要。但关键的问题可能还在于,当这一过程在保存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国度发生时,该传统中有哪些特征和因素能使它渐变过去呢?它自身是否具有对现代化有利的因素呢?如果我们的事实判断给予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由此而引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此种意义上的现代化和现存的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一定是不同的了。也就是说这种社会无论在“化”的过程中,还是在'化成”之后都会受自己传统成分的影响或将其融入其中,使该社会在经济、制度、文化及行为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到目前为止读的第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是翟学伟的《中国人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主要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以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 我认为本书有两层结构,第一... (展开)
惊艳的开头,平淡的内容

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建构之旅——读《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土政策、平衡性与名实分离——读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群里的伙伴要求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篇东西,过去两本尝试码字写了两篇,确实不甚理想,以至于对读书乃至完本有了一种隐隐的恐惧,怕读完了又要写,而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但书总得有读完的一天,账总得有还的一天,索性,早托生罢。这本书源于大牛师兄读书会2023年季书目预... (展开)
变中是否有不变?论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走向的不变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7.4分 86人读过
-
开明书店 (202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万圣书园浏览书目 (Machiavellicn)
- 思维技术 (左思)
- 我偶然看到2 (明生)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生活书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Ryan 2018-07-22 23:44:32
开头大书特书本土化,尔后表述三句不离西方各种概念,在解释“脸”时非得插入“印象整饰”这种词,装逼不成打自己脸。正好同步看周雪光的书,一比后多扣一星,就剩两星了。
0 有用 予秋 2021-11-24 10:31:45
本地化原创性研究,很有意思。
2 有用 海风 2021-12-15 18:11:51
杂七杂八的论文集,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平衡性、中国人际关系模式有启发,灵光洞见散落于陈词滥调中,不少论述粗疏了些,一些车轱辘话来回地说。解释力的强弱暂且不说,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焦点漫漶就是个问题。部分个案选的让人头冒问号:这都行? 总觉理是那个理,事又好像不是那回事,或者恰恰相反——揉搓圆乎、逻辑自洽挺难。好像我们越是理性分析中国人际关系的某个片段,越是难整体把握,越想接近,反而离得... 杂七杂八的论文集,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的平衡性、中国人际关系模式有启发,灵光洞见散落于陈词滥调中,不少论述粗疏了些,一些车轱辘话来回地说。解释力的强弱暂且不说,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焦点漫漶就是个问题。部分个案选的让人头冒问号:这都行? 总觉理是那个理,事又好像不是那回事,或者恰恰相反——揉搓圆乎、逻辑自洽挺难。好像我们越是理性分析中国人际关系的某个片段,越是难整体把握,越想接近,反而离得越远。如何化解此中矛盾?如何系统处理?需要系统吗? 作者对本土化似有执念,立了不少中西的靶子,算是提供了些锚定坐标和模糊地图,可能还要在这个领域泡一阵儿,才能做更进一步的判断。 后记的牢骚撒娇有点可怕。提了个醒:做学问就做嘛,甘苦自知就行,少点自我感动。不然读者真的一身鸡皮疙瘩(真刻薄)。 (展开)
0 有用 168 Hours 2020-10-27 23:29:18
文集性质的著作,单篇文章独立发表或组合在其他书稿中。八九十年代面对大量西方社会学理论输入国内学界之后的对话之作,不断强调对中国人研究的本土化,若说P14列举本土化应该具备的过程和阶段和作者对自身的要求,那这本书的成果显然还没有脱离西方化的影响,所有文章离不开西方理论(而且是集中在结论而非方法论意义上)的加持,尽管各方面的结构和专题集中在一起或许还未有第二本著作。面子、脸、宗法制、家庭与社会等等,均... 文集性质的著作,单篇文章独立发表或组合在其他书稿中。八九十年代面对大量西方社会学理论输入国内学界之后的对话之作,不断强调对中国人研究的本土化,若说P14列举本土化应该具备的过程和阶段和作者对自身的要求,那这本书的成果显然还没有脱离西方化的影响,所有文章离不开西方理论(而且是集中在结论而非方法论意义上)的加持,尽管各方面的结构和专题集中在一起或许还未有第二本著作。面子、脸、宗法制、家庭与社会等等,均未超脱一般讨论的空间,20年后会看,很多讨论的现象和结论都难以适应当下中国的环境和中国人的行为了。 (展开)
0 有用 绿毛水怪 2021-12-07 00:22:46
补标 2019.4.20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