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的原文摘录

  • 这里很快提一下从一种媒介改编到另一种媒介:如果你想改编文学叙述式故事到银幕,记住,小说家喜欢将最好的语言给他的叙述者,而非给戏剧化场景的对白。 文学不喜被改编成电影,原因明显:摄影机拍不了思维。浓缩叙述文字的内在对白不能从纸上搬到银幕上。因此,要改编你就得重新发明。你必须从里到外重新发明小说的说故事方法,并将小说的叙述体对白转变为电影的戏剧化对白。 (查看原文)
    豹子头林黛玉 4赞 2018-02-13 12:25:41
    —— 引自第95页
  • 好的写作会使观众和读者变成通灵一样。 两种有效对白的主要原则:1.每个对白的交错都创造出行动/反应节拍,推动场景发展2.虽然这些动作用言语之外在行动表达,角色的动机却潜藏在潜文本里。 在角色的每句台词之下,作家都必须创造出一种欲望。意向和行动。那个行动就会成为我们称之为对白的言语策略。 对白实现其行动的方式有两种:戏剧性的和叙事性的 1。戏剧性对白:在场景中被表达出来的对白,不论强调是悲是喜,戏剧化的对白使角色之间的话语充满冲突,每句话都指向特殊意旨的行动,也在场景中造成反应 2.叙事性对白:场景外说话。严格说来蓄势话语并非独白,而是角色的口语行动,对着读者、观众或自己说出的对白 (查看原文)
    子非鱼_Vicky 2赞 2018-06-13 10:02:55
    —— 引自第3页
  • 节奏与时机 ——节奏是呈现故事的频率,而时机指在准确的场景中以准确的语言揭露特定的事实。 每个重要的虚构事实总得找到方法放进故事,找出最有效的时刻,饱满释出重要的关键信息。必须在不让读者或观众分心的情况下让他们察觉,将一个个事实植入故事,将读者/观众引至同一个方向。 这个手法可用两种技巧中的一种或者两者兼得而达到:叙事驱动和如武器般呈现。前者利用求知欲,后者则利用情感共鸣。 叙事驱动:是头脑沉浸于故事的副作用。 如武器般呈现:将解说不着痕迹地丢给读者/观众,靠的是说故事人的情感介入。 要将叙述式的解说改写成戏剧化的场景,必须启用一下两个技巧: 1.改写,将“后来。。。后来。。。”转换成戏剧化的“我说/他说”的叙述场景。 2.制造内在冲突:安排一个自己对自己的冲突,让叙述故事的角色于另一个自己争辩。 (查看原文)
    子非鱼_Vicky 2赞 2018-06-13 10:02:55
    —— 引自第3页
  • 对白的第二个功能就是为剧中角色创造、表达一个可是别的角色塑造。 人的本质可以分成两大块:外表(这个人可能是什么样的)VS真实(这个人真正是什么样的)所以作家设计角色就朝着角色塑造和性格真相两个方向进行。 性格真相如字面意义,是指角色的深刻心理和道德层面,当角色面临生活中被逼到角落,或被迫做选择和采取行动的时候,其真实面就呈现出来。选择的原理对所有虚构和非虚构的故事而言,都是基础:角色的真正自我,只能在追逐欲望中做充满危险的抉择行动时,才能被表达出来。 角色塑造有三个功能:吸引人、说服人、个性化。 (查看原文)
    子非鱼_Vicky 2赞 2018-06-13 10:02:55
    —— 引自第3页
  • 心理的:角色心里动作之改变推动了很多现代的故事讲述 身体的:姿势和任务。 姿势是身体语言的各种变化,面部表情、手的动作。姿态、触觉、空间、关系、发音、动能等,这些行为要么修正所说的话,要么替代语言,标出话语所不能者。 任务指的是做好什么事情的行为:工作、游玩、旅行、睡觉。做爱、白日梦、阅读、欣赏日落等。 言语的:角色所说的话,仅在他台词下所采取的行动就特定时刻和特定角色而言真实时,才会感动读者/观众。所以写对白时,问问自己:我的角色在此情况下要什么?什么动作会使他努力达到他所要的?他会说什么话来执行动作? (查看原文)
    子非鱼_Vicky 2赞 2018-06-13 10:02:55
    —— 引自第3页
  • 「用演的」意思是寫出場景,搭配可信的布景,由可信的角色演出為了達成其欲求所作的掙扎,做的是斯時斯地會有的事,講的是合情合理的話。「用講的」就是強行要角色放下做到一半的事,改以長篇大論講出自己的生平或心裡的想法、感覺、好惡、過去、現在等等,看不出場景或是角色本身有什麼理由要來這麼一下。故事是人生的比喻,不是哲學的命題,不是環保的危機,不是社會不公,也不是角色人生的外在成因。 (查看原文)
    JL 1赞 2020-12-21 14:16:07
    —— 引自章节:講解
  • 把人性劃分成兩大面看,其實滿有用的:一是表象(這個人看起來像是怎樣的人),相對於另一面的真相(這人到底是什麼人)。所以作家便從這兩面來設計角色,創造人物的本性,這就叫做角色塑造。 只要是講故事,不論虛構、非虛構,一概有「抉擇原則」(the Principle of Choice)在打底;意思是角色真正的我,唯有在為了達成欲求而身陷種種風險不得不做出抉擇的時候,才會透露出來。 (查看原文)
    JL 1赞 2020-12-21 15:02:28
    —— 引自章节:角色刻劃
  • 角色塑造是指角色的整體面目,是表相看得到的特徵和行為加起來的總和。它有三種功能:勾起興趣(intrigue)、取信說服(convince),以及賦予個性(individualize)。 (查看原文)
    JL 1赞 2020-12-21 15:02:28
    —— 引自章节:角色刻劃
  • 1. 每个重要的虚构事实总得找出方法放进故事,找出最有效的时刻,饱满地释放出重要的关键信息。 2. 创作使复杂人物戏剧化的对白场景,需要才华、知识和想象力,然而写一堆挤满了字的叙述只需要一个键盘。 3. 有力的写作就是简洁。一个句子不该有不必要的字。一个段落不该有不必要的句子,就像画不该有不需要的线条,机器不该有不需要的零件。并不是要作家只写短句或避免细节,使主题看起来只像大纲,但他应该让每个字都有用。 4. 记得别模仿人生,要表达人生。 5. 如果对白不暗示表面没说出来的思维和情感,要么丰富它,要么砍掉它。 (查看原文)
    Lolrtrrelto 2018-05-03 01:42:03
    —— 引自章节:全书
  • 所有说话都是回应需求,带着目的,实施行动。言辞无论多模糊或轻飘没有角色会无缘无故跟别人甚至自己说话。所以,在角色的每句台词之下,作家都必须创造出一种欲望、意向和行动。那个行动就会成为我们称之为对白的言语策略。 (查看原文)
    暖了木槿 2018-06-22 14:22:19
    —— 引自第3页
  • 每个重要的虚构事实总得找出办法放进故事,找出最有效的时刻,饱满释出重要的关键信息。必须在不让读者或观众分心的情况下让他们察觉,将一个个事实植入故事,将读者/观众引至同一方向。 这个手法可用两种技巧中的其中一种或者两者兼有而达到:叙事驱动和如武器般呈现。前者利用求知欲,后者则利用情感共鸣。 (查看原文)
    暖了木槿 2018-06-22 14:31:04
    —— 引自第28页
  • 第二种技巧将解说不着痕迹地丢给读者/观众,靠的是说故事人的情感介入。下列思考就会造成情感共鸣:“那个角色是跟我很像的人,所以我希望那角色得到他想要的,因为如果我是他,我也希望得到同样的东西。”当读者认出和角色共有的人性时,他会马上认出并且将自己真实的人生欲望转移进虚构角色的欲望。 (查看原文)
    暖了木槿 2018-06-22 15:11:40
    —— 引自第31页
  • 对白的质与量随故事中冲突的层次而变化! (查看原文)
    Anana 2018-09-12 15:53:11
    —— 引自第62页
  • 故事的外在,社会冲突越多,对白就越少。 个人、私密的冲突越多,对白就越多。 (查看原文)
    Anana 2018-09-12 15:57:11
    —— 引自第67页
  • 角色每一次「透過講話」而展示的行動,都會將角色身處地場景朝下一拍(beat)推進,同時也主動將角色朝達成核心欲求推得更近(正直)或更遠(負值)。「對白等於行動」(dialogue-as-action),便是本書的立論綱領。 (查看原文)
    JL 2020-12-16 15:11:26
    —— 引自章节:01對白的完整定義
  • 「夢境即如逝水東流。」老掉牙的古諺,你啊,我還不清楚嗎。現實裡,人作的夢大多不值得再多想一下——鬆散零碎的經驗,往往還是蠢得不得了、無聊得不得了的零星片段,大多是意識判定沒有保存價值的,但就算這樣,也還是躱在暗無天日的陰影裡面,在心裡的小閣樓、儲藏室裡,自過自地賴著不走。但還有別的夢。我記得少年時有一天呆坐整個下午,一直在想一道幾何題,到最後上床睡覺時還是沒想出來。睡著後,我的大腦自己繼續想,結果作了個夢,得出了答案,而且是正確的。也有的夢像是從深淵冒出來的泡泡。現在我回頭去想,就覺得清楚多了:很多時候我作的夢會教我看清楚自己一點什麼,常常把我不想要有的願望,我在大白天不想承認的目的,叫出來給我看。這些目的、這些夢,之後我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去作掂量、作檢験,只是它們極少經得起陽光那麽一晒,每每只能被我再扔回臭氣沖天的深坑裡待著,哪裡來就哪裡去。它們到了深夜可能捲土重來,再來騷擾我,但這些我都認得了,所以就算在夢裡我也照樣拿來譏笑、鄙視一番,弄到它們最後棄甲投降,保證絕對不再興風作浪,不再妄想光明正大到現實裡來搗亂作怪。 (查看原文)
    阿猫 2021-01-05 14:56:38
    —— 引自章节:01對白的完整定義
  • 第二,不论内心想的、嘴上说的,属于内在思想或对世界说的话,所有言辞均是内在行动的外在实现。所有说话都是回应需求,带着目的,实施行动。言辞无论多模糊或多轻,没有角色会无缘无故跟别人甚至自己说话。所以,在角色的每句台词之下,作家都必须创造出一种欲望、意向和行动。那个行动就会成为我们称之为对白的言语策略。 性格真相如字面意义,是指角色的深刻心理和道德层面,当角色面临生活中被逼到角落,或被迫做选择和采取行动时,其真实面就显现出来。选择的原理对所有虚构和非构的故事而言,都是基础:角色的真正自我,只能在追逐欲望中充满危险的抉择行动时,才能被表达出来。 (查看原文)
    Berlin_柏林 2021-09-11 16:48:22
    —— 引自章节:Chapter 02 对白的三个功能
  • 這時候・再想像某個精力旺盛的投資經紀人在和潛在客一起用餐 聽他怎樣以三寸不爛之舌大玩,雙關的言外之意:「上去吧,看看我那批小老鷹我們一夥人在七十七層樓上作・準備痛宰華爾街呢。」樣的文字畫面連字素( grapheme)也用不到推特(w)限定的那麽多表達出的層次卻比攝影鏡頭還要豐冨 (查看原文)
    三百川 2021-09-16 10:49:18
    —— 引自章节:講解
  • 角色的真正内在,往往只出现在压力之下,他选择行动以追求一个足以定义生命的欲望之时。 压力越大,角色的行动决定越彰显它的隐藏自我 当一个人说话,他其实就是在行动 behavior vs real motive relationship dynamic 安慰、取笑、臣服、控制、假装有兴趣、爱上、欺骗、告白 ? 什么是驱动场景的行动潜在文本? drama ”行动“ text vs subtext 透明度 (查看原文)
    Berlin_柏林 2021-09-17 18:30:50
    —— 引自章节:Chapter 03 表达Ⅰ:内容
  • 冲突 外在的(时间、空间,以及里面所有) 社会的(建制以及里面的个人) 个人的(亲密关系-朋友、家庭、情人) 私密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思想和情感) (查看原文)
    Berlin_柏林 2021-09-17 18:30:50
    —— 引自章节:Chapter 04 表达Ⅱ:形式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