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只能说可读性一般,这样所谓的游戏写作,国内更具原创的为什么不出,要花钱翻译和版权代理,翻译过来后,语境完全不对路,不如出本向亦异的小说
人名被逐个抽离出来,技法炫,从想法到实施都做得很好,写得也逗。
有个歌手叫拿破仑,有个报亭老板叫鲁文达里奥,儿子悉达多,叔叔福恩特斯、福柯、普鲁斯特,同事胡志明,家里椅子是邻居胡里奥科塔萨尔的遗物,嘴里镶嵌是玛丽莲梦露的牙齿…各种串烧、奇谲魔幻似是而非,真真假假去经典去神化,给了阅读一个奔流畅享的口子。有趣不失文学性,好读又不失清奇,读得很happy。真有些科塔萨尔的脑洞趣味,喜欢喜欢
一本有趣的小书,有美洲文学的妙想和赫拉巴尔笔下巴比代尔式的风俗。
译后记里说,作者把那些“殿堂”里的人拉到大街上来,往他们手里塞幸运饼干,是个特别准确又很可爱的比喻w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去游乐园坐鬼屋小火车,充满惊喜和期待又魔幻实验性十足。啊,想拉着作者的手去果汁厂来一次大冒险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作者后记写了创作初衷,说它是一部“便于高声朗读的小说”——一个顿悟。译者后记又说了那些人名的意义——一个让我自觉半分文盲的顿悟。不过在此之前,本书仍然是一个有趣的、充满了画面感的故事。
最近读到的最让我兴奋的书 看故事主体觉得是那种很知识分子的 学院式的小说 像在研究生院上课时候会细读会分析的小说 也是以符号学理论为根基的小说 但看后记才知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试图联结象牙塔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写作实验 其实也在探讨何为艺术 何为价值
后现代方式对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传统的优美致敬,暗合卡尔维诺对未来文学的憧憬。像是座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摇晃的桥,结构的自由性映照出艺术观的开放性,普通人的假牙,为什么不能放进博物馆?一次出色的小说实验,兼顾幽默与伤感,译笔朴素精致,算是把原著摸透了。
一开始不是很能进入实验形式,觉得有些为反讽而反讽,为游戏而游戏,容易过火。看到后记才了悟,这实质是一部为工人所写、有架桥意义的作品,而不是为自以为是的文科生所写、供他们在里面发现人名的。伟大被抽离出来,进入平凡和戏谑,甚至漫游记、扯闲篇式的散结构,便意外自然起来。每个章节名都是修辞。另,某种意义上,此书简直是一部符号学教程啊……
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读这个作者的书,手法大胆新奇,叙事天马行空,如果找到一点科塔萨尔或博尔赫斯的影子也不奇怪,拉美作家们似乎总有一种共同的魔力。书中遇见了太多“熟人”,富恩特斯成了售货员,鲁文·达里奥经营一个报亭,乌纳穆诺这位颇让我尊敬的文哲家成了一个...老色鬼。后来陆续出现了伍尔夫,萨特,卡夫卡等。这些名字褪下了光环,安在一个个普通角色身上,与故事产生碰撞,各放异彩。书中的寓言故事太精妙魔幻了,粗读只觉得荒诞,但笔者真正想表达什么就很值得咂摸了。这样的拼贴式小说我虽第一次接触,但不讨厌,非常新鲜、另类的一次阅读体验。(这本书也是因为范老师买的,我真是太喜欢他了!
读得超爽!去掉那些搞事儿的中间名(麻烦是我的中间名),一大圈的文史哲影视歌名流轮番上场,莫名喜感。结构闪瞎我的狗眼,五种技法简直教科书。
一部游戏之作,但是为游戏而游戏就很空洞。确实有令人捧腹和引人思索的片段,但也都是浅尝辄止,感觉就像是生活无虞的年轻人,对窗外的人间冷暖与啼笑皆非指指点点,“瞎说八道”。
有趣!
实验性质很强的拼贴式小说,非常魔幻,最开始看到死于破伤风的邻居科塔萨尔那里差点笑出来www。在作者的后记里她强调了艺术家与工人之间搭建的桥梁,我对写作目的兴趣不大,不过基于作者的目的而反向杜尚,将神坛人物去经典化本身的想法写出来确实很有趣。最后一个部分叙事视角的转换使得故事由荒诞幽默变得严肃,总觉得这里的变化怪怪的……至于里面的荒诞寓言故事,感觉要多读几遍了_(:зゝ∠)_
并不好玩。
因为要写一篇牙齿的短篇小说而无意中遇到这本小说。实验性很强,语言跳脱,甚至整个篇章都是跳动的。重点在于引经据典,改头换面的把作家故事变成寓言(拍卖)。人物本身不重要。奇怪的是作者最后把自己的灵感都兜售了,更像一场行为艺术。
又像做梦。其实很迷茫,到底应该动脑子理解还是直接放弃。肯定有许多人记住这本书中某个光怪陆离的片段(而我们会截取不同的点),比方说在短评里看到有读者提到莱维的故事,关注点是“母亲屡屡想把儿子贴上邮票寄走”,我同样对这故事念念不忘,但对象却是那只兔子。有些书若汇聚起读者印象,可能是鲜明的某个非常touching的场景;换到这本书上或许不会。或许,会变成万华镜吧。(拉屎的小丑也挥之不去。
不觉得有太大的意思的文学试验,倒是很快就翻完了。
Cuando ríen los pícaros,nunca emergen los dientes.
> 我牙齿的故事
29 有用 恶鸟 2018-01-30 18:52:58
只能说可读性一般,这样所谓的游戏写作,国内更具原创的为什么不出,要花钱翻译和版权代理,翻译过来后,语境完全不对路,不如出本向亦异的小说
10 有用 坦克手贝吉塔 2018-01-24 15:21:10
人名被逐个抽离出来,技法炫,从想法到实施都做得很好,写得也逗。
11 有用 森森 2018-01-25 20:55:13
有个歌手叫拿破仑,有个报亭老板叫鲁文达里奥,儿子悉达多,叔叔福恩特斯、福柯、普鲁斯特,同事胡志明,家里椅子是邻居胡里奥科塔萨尔的遗物,嘴里镶嵌是玛丽莲梦露的牙齿…各种串烧、奇谲魔幻似是而非,真真假假去经典去神化,给了阅读一个奔流畅享的口子。有趣不失文学性,好读又不失清奇,读得很happy。真有些科塔萨尔的脑洞趣味,喜欢喜欢
6 有用 影随茵动 2018-01-29 17:45:21
一本有趣的小书,有美洲文学的妙想和赫拉巴尔笔下巴比代尔式的风俗。
10 有用 Yours Patsy 2018-01-30 00:05:45
译后记里说,作者把那些“殿堂”里的人拉到大街上来,往他们手里塞幸运饼干,是个特别准确又很可爱的比喻w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去游乐园坐鬼屋小火车,充满惊喜和期待又魔幻实验性十足。啊,想拉着作者的手去果汁厂来一次大冒险
5 有用 湮没人群 2018-01-13 00:01:11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6 有用 petrichor 2018-01-04 22:41:45
作者后记写了创作初衷,说它是一部“便于高声朗读的小说”——一个顿悟。译者后记又说了那些人名的意义——一个让我自觉半分文盲的顿悟。不过在此之前,本书仍然是一个有趣的、充满了画面感的故事。
5 有用 fushia 2018-01-27 02:07:10
最近读到的最让我兴奋的书 看故事主体觉得是那种很知识分子的 学院式的小说 像在研究生院上课时候会细读会分析的小说 也是以符号学理论为根基的小说 但看后记才知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试图联结象牙塔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写作实验 其实也在探讨何为艺术 何为价值
6 有用 无原型的复制品 2018-02-01 14:50:55
后现代方式对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传统的优美致敬,暗合卡尔维诺对未来文学的憧憬。像是座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摇晃的桥,结构的自由性映照出艺术观的开放性,普通人的假牙,为什么不能放进博物馆?一次出色的小说实验,兼顾幽默与伤感,译笔朴素精致,算是把原著摸透了。
6 有用 哎一古熊社长 2018-01-26 11:30:43
一开始不是很能进入实验形式,觉得有些为反讽而反讽,为游戏而游戏,容易过火。看到后记才了悟,这实质是一部为工人所写、有架桥意义的作品,而不是为自以为是的文科生所写、供他们在里面发现人名的。伟大被抽离出来,进入平凡和戏谑,甚至漫游记、扯闲篇式的散结构,便意外自然起来。每个章节名都是修辞。另,某种意义上,此书简直是一部符号学教程啊……
6 有用 夜河 2018-02-07 16:02:00
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读这个作者的书,手法大胆新奇,叙事天马行空,如果找到一点科塔萨尔或博尔赫斯的影子也不奇怪,拉美作家们似乎总有一种共同的魔力。书中遇见了太多“熟人”,富恩特斯成了售货员,鲁文·达里奥经营一个报亭,乌纳穆诺这位颇让我尊敬的文哲家成了一个...老色鬼。后来陆续出现了伍尔夫,萨特,卡夫卡等。这些名字褪下了光环,安在一个个普通角色身上,与故事产生碰撞,各放异彩。书中的寓言故事太精妙魔幻了,粗读只觉得荒诞,但笔者真正想表达什么就很值得咂摸了。这样的拼贴式小说我虽第一次接触,但不讨厌,非常新鲜、另类的一次阅读体验。(这本书也是因为范老师买的,我真是太喜欢他了!
4 有用 SalvadorCrusoe 2018-01-27 17:57:18
读得超爽!去掉那些搞事儿的中间名(麻烦是我的中间名),一大圈的文史哲影视歌名流轮番上场,莫名喜感。结构闪瞎我的狗眼,五种技法简直教科书。
3 有用 #暗蓝# 2018-04-25 00:07:33
一部游戏之作,但是为游戏而游戏就很空洞。确实有令人捧腹和引人思索的片段,但也都是浅尝辄止,感觉就像是生活无虞的年轻人,对窗外的人间冷暖与啼笑皆非指指点点,“瞎说八道”。
3 有用 大胡子阿细 2018-02-04 22:52:56
有趣!
4 有用 固态蒸汽 2018-02-19 12:13:59
实验性质很强的拼贴式小说,非常魔幻,最开始看到死于破伤风的邻居科塔萨尔那里差点笑出来www。在作者的后记里她强调了艺术家与工人之间搭建的桥梁,我对写作目的兴趣不大,不过基于作者的目的而反向杜尚,将神坛人物去经典化本身的想法写出来确实很有趣。最后一个部分叙事视角的转换使得故事由荒诞幽默变得严肃,总觉得这里的变化怪怪的……至于里面的荒诞寓言故事,感觉要多读几遍了_(:зゝ∠)_
2 有用 把噗 2018-03-11 20:47:18
并不好玩。
1 有用 mumudancing 2018-05-11 08:58:32
因为要写一篇牙齿的短篇小说而无意中遇到这本小说。实验性很强,语言跳脱,甚至整个篇章都是跳动的。重点在于引经据典,改头换面的把作家故事变成寓言(拍卖)。人物本身不重要。奇怪的是作者最后把自己的灵感都兜售了,更像一场行为艺术。
2 有用 别的熊 2018-03-04 12:04:42
又像做梦。其实很迷茫,到底应该动脑子理解还是直接放弃。肯定有许多人记住这本书中某个光怪陆离的片段(而我们会截取不同的点),比方说在短评里看到有读者提到莱维的故事,关注点是“母亲屡屡想把儿子贴上邮票寄走”,我同样对这故事念念不忘,但对象却是那只兔子。有些书若汇聚起读者印象,可能是鲜明的某个非常touching的场景;换到这本书上或许不会。或许,会变成万华镜吧。(拉屎的小丑也挥之不去。
2 有用 阿巴厮 2018-05-31 17:24:07
不觉得有太大的意思的文学试验,倒是很快就翻完了。
4 有用 Ruby. 2018-02-23 23:21:16
Cuando ríen los pícaros,nunca emergen los die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