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它的山河 短评

热门 最新
  • 52 Rapheal 2018-05-11 23:39:09

    道尽我欲道而道不出之物,慨然生羡意。

  • 30 索芝麻麻麻 2018-05-18 22:43:46

    时隔四年重读,两天读完。萧先生“追体验”诗人,读者也在“追体验”作者。此前《佛法与诗境》中开篇先梳理学术源流,而此书却忽略大陆学界成果,或许就像他对王维的阐释一样,写这本书之于萧先生,也是一个自足的“存在的空间”。(20230216) 页37脚注3,张淑香的文章少了一个书名号。 断断续续读了大半个月终于读完。真是酣畅淋漓屡发新见的一本书。研究方法的创新无须赘言,作者于古今中外理论和例证的引用真是让人佩服。最后的参考书目足以成为学生的书单。很想跟着去考察浙江的山山水水。 感谢评论中Emma对萧驰这位学者生平资料的补充。原本以为他就是呼应抒情传统的众多教授中的一位,没有想到他居然是萧乾的儿子且半生坎坷。若此语属实,足见其将此本毕生呕血的厚重之作于大陆三联出版首发之良苦用心!(20180518)

  • 23 熊柴大略 2018-05-31 19:24:44

    结合了实地与山水诗文互文,鉴赏和话语分析,谢灵运爱澄净山水,肢体运动而心情转换,鲍谢则是在地历时,偏好迷蒙烟雨。演变至神思空间,天候和历史皆可融于景中。桃源的继承中,渔人和桃源中人身份使诗歌呈现不同的特质。李杜分别以个人经历和文化传统入诗,韦应物写虚化之景,追求平常。柳宗元追求幽藏,由山水至园林;韩愈山水怪诞变形,逆势进取。白居易写江南水国,城市生活和晚近语体出现。叹为观止

  • 41 Emma 2018-04-16 22:47:42

    觉得这部书意义非凡,会留在文学史上,忍不住注册留言。作者视野跨古今中西,兼备思想,考据,真情,平湖中见惊雷,应是毕生心血之作。若联系萧驰老师生平更感其力量:襁褓时被母亲抛弃,父亲萧乾带着他四婚,青少年历经文革抄家,父亲自杀未遂,四十岁北美读博后任教新加坡。多年低调在台湾,北美出书,七十岁选择大陆汉语简体首发。千秋家国,这可能是他怀泪不语的答案。

  • 16 江海一蓑翁 2018-03-27 12:42:49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萧驰老师历经七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采取实地考察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还原中国中古时期山水诗作品里描述的场景与意境,指出这些山河美景,乃是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实基础。各种文献当中的旧貌,跟作者实地考察得来的新颜,得以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慨叹这些美丽山水的古今之变。作者的实地探索精神让人敬佩,而这些经典山水诗作品里描述的景象在当代中国的异变与凋零,更是让人读完之后,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之心。

  • 5 长日将尽 2019-09-18 21:30:14

    题材难以驾驭,反琐碎不堪

  • 5 Q仔 2018-07-24 22:25:48

    一般对于这种我理想中的书是五星好评不需要作解释的,但刚看到书中论述老杜秋兴八首的内容,不得不说即便是看了十数位名家的对这一组诗的评点,书中仍有不少让我折服的内容。这本书的每一段每一句都值得细读。

  • 3 废人王亮 2018-11-07 14:56:43

    在当代研究古典文学,确实要有点刻舟求剑的精神,否则从文献到文献,或以西学理论阐释古典,意思其实都不太大,很难有多少新意。这种实实在在的田野调研方式不啻为一种有效手段。全书精彩地方比比皆是,论谢灵运、韦应物、韩愈等颇多新意,唯一遗憾是全书由分篇论文缀成,连贯性较差,行文枝蔓过甚,语言欠精炼,全书可删减约1/4文字。

  • 2 森雲 2018-09-20 19:21:09

    差不多每天读一个诗人,经历一段美妙的中古诗歌之旅。独特的撰写和考辩。让人很想去诗作发生的原地现场看看。而从书中实地考证部分来看,大概这片诗意的山河以及山河的诗意更多存在于想象中了……不过只要诗歌还在,这些诗意就永不会磨灭,我们依然能在那些许的似曾相识中感受到弥漫于这片土地之中的无限神思,与自然、与古人相遇,实现书中所云——冥契。不足之处大概是诗歌文本分析部分略浅,有一带而过之嫌;是否偶尔概念先入为主,然后再去论证,似嫌牵强。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是一本好书,难得的好书。

  • 5 哭之笑之 2019-01-14 06:19:54

    【藏书阁打卡】 简单说就是以“山水书写”为线索的中古诗史,专注挖掘“山水”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变化与发展。于是在这个谱系中,谢灵运首先写了大量的“山水”,然后鲍照、谢朓在“山水”基础上开始写“风景”,而江淹确立了“神思”,何逊开创了“画意空间”,王维进一步有了“禅意小空间”,杜甫则加入家国情怀成了“山河”……“山水”美感如此步步生长。 虽然“山水书写”类似“身体书写”,朱利安写过《山水之间》,也不难想是由西方风景开始思考中国风景,而且确实始终在比较,但于古诗研究还是耳目一新。现地考据,丰满了“山河”,文本细读丰满了“诗”,都可见工夫、心血与爱,虽然繁琐,却不必删改。有暇不妨通读,无暇不妨跳读。 但是多处引用西方理论,如福柯、巴什拉、朱利安、梅洛庞蒂、荣格,窃以为有点损伤书的美感,而作用还需商榷。

  • 4 黄尘清水 2018-11-22 09:09:25

    前次评价孟浪了,最近读过觉得很不错、很扎实 。。。

  • 4 岛上白桦 2018-02-20 00:09:10

    读过萧驰先生的好几本书。文辞和义理略有缺憾,尚不能归入大学者之流,但水平在当今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属于一流。勤勉、刻苦、专注,治学榜样!

  • 3 言小非 2018-12-02 15:42:45

    古典诗歌艺术地理学,我知识太浅薄,不敢评论,只是不太喜欢本书的行文方式,太过于论文化。

  • 3 2020-10-31 16:48:50

    那种严谨和虔诚的程度已经不是研究要求的实地考察资料详实而已,这成了一种献祭和超越,观察空间是为了撕破空间,作者是想找到一条路,不只为研究,还为和诗人同行。 那些诗人本来也认为诗作就是画,他们对山水的眺望和穿行的动作,一定要明确到油画用色一样清晰,复色一定会被拆开,描述每个不同行动的动词一定各不相同。 这样他们脑子里文字不是文字,至少不只是涵义,甚至还在节奏之外。细微差别的动作是可以由字形的不同来精确呈现吗?不知道那只是当时的习惯,还是对文字形体或书写的信仰

  • 0 王璞一零一 2018-08-21 22:25:44

    跳读。很受益。

  • 1 YING 2019-01-16 21:46:35

    掩卷懷人,舊憶洶湧。

  • 2 黎戈 2019-10-19 08:44:04

    这本书去年就买了,粗读之后又重读,之所以看了这么久,因为必须去把其中涉及的诗人诗歌一个个找出来重温,还有它解山水诗时使用了大量的画论,只好把宋人画论、林泉高致、李日华之类都找出来系统地重看。

  • 1 Earthman 2020-03-28 22:28:33

    内容不如书名。

  • 1 阿溟 2019-06-26 21:33:52

    说真的,一般。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确是学术大家,功力深厚。但从一本书的立意角度来说我觉得他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切入点,到底是诗还是山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