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镜》的原文摘录

  • 事实上,可以这么说,在一个死板的集体化社会中,性爱和死亡是唯一获得容许的个人行为。我们之前提到过,性在江户时代是追寻自由的一种努力一尽管这要以许多年轻女子论为奴隶为代价一而时至今日,性依旧被当作一种颠覆社会的形式。死亡在日本还有着西方所不具备的意义:这是脱离集体专制却又不打破它的一种办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可惜这些国家的政府不够聪明,没有将自愿求死定性为一种美德。)换言之,死亡也许是终极的自由,是纯洁性的巅峰,但也是终究要偿还的一笔最重要的债。 (查看原文)
    西峰秀色 4赞 2018-10-31 11:36:29
    —— 引自章节:第九章
  • 性欲被净化前必须先自我暴露。在日本色情作品中,这通常意味着强奸。受害者是天真无邪的象征:穿着校服的女生、护士、新婚家庭主妇,等等。这些女人总会爱上强奸她们的人。也许爱这个词并不恰当:“电影发片方在宣传手册里写的是,‘她们的身体出卖了她们’。她们沉迷于偷食禁果。她们被玷污了,抑或说,她们本身的不贞本性原形毕露了。”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1赞 2019-12-11 18:46: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恶女
  • 谷直美甚至看着就像一位日本母亲,端庄的和服里揣着一对丰乳。她是男人们发泄胸中积郁的理想对象,恰如那位任由儿子不断捶打自己的耐心母亲。她是身受束缚的“母神”,是以隐忍对待男人功能障碍的替罪羊。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1赞 2019-12-11 18:46:49
    —— 引自章节:第四章 恶女
  • 只有以笑来缓解人生朝露带来的悲惨情感,只有以美来净化暴死的污染。 (查看原文)
    广子 2013-03-30 11:18:26
    —— 引自第202页
  • 有关成长的绝望和对成人世界的敌意,其强烈程度是值得注意的。 (查看原文)
    风满蜃气楼 3回复 1赞 2013-09-02 17:31:10
    —— 引自章节:歌舞伎女形、宝塚男役,以及日本式充满演绎感的美与感动
  • 在此之前,彼得武只是一名活跃于东京浅草地区的无名漫才师。他和搭档“BEAT KIYOSHI”一起参加了这个节目,融合诸如“红灯,大家一起过就不可怕”等黑色幽默元素的快节奏漫才作品使他们人气急升。 注:「皆で渡れば怖くない」即“中国式过马路”。 (查看原文)
    椰奶小饼干 1赞 2021-02-04 21:13:58
    —— 引自章节:导读 日本:有容乃大的“亚”文化与社会(内藤康)
  • 我们不由感到,真正的性行为一定颇为扫兴,因为需要重申的是,性爱并不是重点。令中国古代的淫棍们兴奋的是那种优雅的调情,精心的追求,简言之,是男女之间的“嬉戏”,那种宛如高雅艺术的风花雪月。这种情况似乎也发生在平安时代的日本人身上;或者,更准确地说,也发生在一小部分模仿唐代中国高雅生活方式的贵族身上。不过贵族代表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而其他人实在太穷,没钱找什么乐子。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1 18:54:2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活的艺术品
  • 西鹤的《好色一代女》是一则讽刺故事,但讽刺的不是社会本身——那样做太危险——而是那些寻欢作乐且欲壑难填的人的荒唐面目。该书的讽刺之处可归纳为一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事实:人们越是追求肉体欢愉,就越是无法获得满足。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1 18:59:19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卖身的艺术
  • 正如旧时英国公立学校里的情况,当众出丑是成人礼的一部分。学长通过暴露新生的无知来树立他们的权威。在日本,新老成员和师徒之间的等级关系极为森严,英国校园内以大欺小的现象因而很能引起共鸣。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09:55:47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忠心的家臣
  • 事实上,可以这么说,在一个死板的集体化社会中,性爱和死亡是唯一获得容许的个人行为。我们之前提到过,性在江户时代是追寻自由的一种努力——尽管这要以许多年轻女子沦为奴隶为代价——而时至今日,性依旧被当作一种颠覆社会的形式。死亡在日本还有着西方所不具备的意义:这是脱离集体专制却又不打破它的一种办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自杀率较高的国家,可惜这些国家的政府不够聪明,没有将自愿求死定性为一种美德。)换言之,死亡也许是终极的自由,是纯洁性的巅峰,但也是终究要偿还的一笔最重要的债。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11:28:25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忠心的家臣
  • 但鉴于日本社会凡事都注重一个“礼”字,因此日本黑帮片的仪式感要强于西方同类作品。重要的不在于情节,因为情节大体雷同,重点其实落在风格,甚至是礼数上。电影中侠义黑帮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忠于事实——既受制于复杂的行为规范,也要遵从17世纪的武士准则。黑帮片和歌舞伎一样,是演员展现演技、表现这些规则的一种手段。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13:55:55
    —— 引自章节:第十章 黑帮和虚无主义者
  • 尽管认为每个日本父亲都是可笑的窝囊废或孤独的酒鬼的想法肯定是不对的,但虚构故事并非与现实全然脱节。许多男人终生都要受到母亲的摆布。母亲的权力越大,儿媳妇吃的苦就越多。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15:08:08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取笑父亲
  •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他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因为家庭教育几乎完全是由女人一手把持的。套用一位美国社会科学家的话来讲,在男孩子眼里,“母亲象征着一生的付出和牺牲,而父亲只是个难以触及的权威偶像”。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15:08:08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取笑父亲
  • 就算是最疼老婆的丈夫,只要他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和同事厮混,深夜才精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时而还喝得醉醺醺的,那么他也算不上什么好丈夫。女性因此只能围着孩子转,这也难怪她们不愿撒手了。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15:50:06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结语:一个温文尔雅的民族
  • 人们务必逢场作戏,不然的话就会被孤立,而这种下场在多数日本人看来简直如同行尸走肉。装模作样是生活中的基本要素。日语里还有个相应的词,叫“建前”,意思是表象、公众姿态,以及事物原本的样子。要取得意见一致,靠的就是“建前”。与之相对的是“本音”,也就是私下感情和想法。一般情况下,“本音”都是被藏着掖着,或是忍住不说。日本人在大谈自己可以进行无言交流时,其实是说可以读懂彼此的“本音”,但同时也坚持“建前”。 (查看原文)
    豆友68176736 2019-12-12 15:50:06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结语:一个温文尔雅的民族
  • 生活对于男孩特别辛苦,因为人们期待他们成功。透过他们将来的成就,家庭才得以昌盛。唯有透过儿子的成就,母亲才能维护她的力量。这意味着顺从的儿子必须通过所有正确的考试,进入所有正确的学校,进入所有正确的公司,还有,是的,甚至与正确的女人结婚。 (查看原文)
    城下夏花 2011-11-17 16:24:14
    —— 引自第28页
  • 在日本,个人的身份似乎是借着社会环境而被界定到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而且个人只对那个环境负责。这个环境可能是摩托车公司,是棒球队,是戏剧团体,或者甚至整个国家;这些都取决于时间的地点的不同而不同。重点是,如果与这些团体分离,个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还必须承担严重心理问题的风险。作家,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时候被迫必须去冒这种风险。在最近的年代里,许多作家自杀,也许这个看法可以作为一种解释的方式。 另一方面,也可以这么解释,为什么许多日本人一旦离开某个团体,不论时间长短,似乎就跟难再回到群体之中。在日本,疏远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如果不遵从人们所期待的模式,则意味着此人实质上是全然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何在国外的日本公司,往往不鼓励他们的日本员工与当地人(在地人)经常混在一起。 (查看原文)
    城下夏花 2011-11-19 19:07:23
    —— 引自第119页
  • 一个严格的等级感,能够有效地防止个人的自我坚持,免得破坏团体的平衡。在个人之间的暴力对抗,并未受到一般的道德感(英国人喜欢称为得体)的太多压抑,反而来自礼仪系统的压制比较多。在当代西方世界所见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比日本这个系统更强固。不过,该系统所根据的,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人际关系;假使个人都没有刻意相处归属的团体,很快地人际关系也就瓦解了。 (查看原文)
    城下夏花 2011-11-19 19:25:57
    —— 引自第254页
  • 社会抑郁与纯朴的色情,普遍的性生活与深深的忧虑,它们令人不安的结合存在了几百年。 (查看原文)
    广子 2013-03-28 18:08:23
    —— 引自第114页
  • 正象他们所强调的,我们必须“身体力行”地学,通过增强个人的“直觉”以及犯错误、被侮辱去掌握“形”(正确的方式) 这有时被日本人和外国人共同称赞为做事的好的精神之道:就象禅教的修行——不要想只是学习“直觉地”行动,闭上眼睛去击中靶子。 (查看原文)
    广子 2013-03-29 21:00:55
    —— 引自第160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