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镜 短评

热门 最新
  • 47 金风细雨 2018-06-20 17:02:51

    单就文字的趣味和见解的独到而言,这本著作比作者的政治论述水准要高得多。从性别符号入手,以大众文化象征为论据,大和民族依恋母亲(延伸到色情想象)、弃绝父亲的审美形象渐渐清晰。如果想要描绘某一国家属民欣赏和鄙夷的个性特征,看看他们的功德碑和耻辱柱上的常客便可知晓——排演不息的忠臣藏、养活电视台的寅次郎、刀削斧砍的高仓健式硬汉来来往往,社会规范的螺蛳壳里,压抑内敛的个性扭成了程式化的身影。作为他者的西方文明大举进犯,黑船载来的种子只能在枯山水庭院里开樱花(至少截止到成书的上世纪80年代),“洋魂”漂浮,滋养“和才”。国度临海,坚硬如山。

  • 43 安提戈涅 2019-05-12 23:39:32

    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了,而且总难免带着西方他者的眼光,不过应付基础的了解足矣,当然,作者也有自省意识,经常提示“此现象非日本独有”。有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分析,但是作家仍集中于谷崎润一郎、太宰治之类,导演仍集中于沟口健二、大岛渚、小津等人,文化视野稍嫌狭隘。提到的美少年文化及“取笑父亲”文化,突然觉得也可以解释《名侦探柯南》,柯南为什么一直被困在少年儿童的身体里,也许不乏“美少年”观念作祟,就像井原西鹤在《男色大鉴》里说:“少男和盆栽应该永远都不要长大”,而毛利小五郎总是一副没用的废柴样,大概也可以归因于日本文化中的“取笑父亲”潜流。

  • 24 维舟 2018-08-23 21:41:21

    洞察力、分析思维与文笔兼具。所谓“日本之镜”的隐喻还是就西方而言的:日本文化的一切看起来像是相反的,因此这本身预设了一种外在的视角。有些地方不免将日本文化本质化了,似乎它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这样,没有变化(内藤康的序言显然否认了这一点);此外,其中所提到的许多日本文化特点,其实是东亚的共性,至少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存在。

  • 20 s氏 2018-06-04 21:11:34

    这个书。。。写得可是有点。。。真的不是在把论据往自己想要的论点那个方向上去解释吗?作者前几部书翻译过来都觉得不错,这本可是有点幼稚了

  • 8 风满蜃气楼 2018-06-12 14:44:19

    大学时期看过金城出版社那版,非常喜欢,多年后从同事手里拿到书稿以为可以在自己手上出个新版,没想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过审,又转给别社了…)以上是废话,总之内容有趣,虽然观点有附会成分值得商榷,但读来很有意思。

  • 9 闹热的牛刀 2018-06-05 12:24:39

    如果你看过《零年》和《面具下的日本人》,这本书就不用看了。

  • 4 神威 2019-05-11 13:33:53

    修行12nd,此书质量明显在《菊与刀》之上,对日本文化重要方面之描述其深度其趣味程度其莫测程度都让我有惊喜的感觉,在对日本文化中“耻感”、“物哀”等基本面肯定的基础上,有对男性女性各自地位中的“母性”至上,恋母情结,父亲与家庭的实质性疏离,因虚无主义而酿成的无所谓态度,女性趋向中性为逃避女性繁重责任,性与死亡这种快感集中一点符合物哀本质,美少年相对美女更符合物哀本质,个人主义完全屈从于集体以致对义理的大推崇等等等等都十分深刻有见地,导致作序者试图为本国国民辩护时也只能苍白徒劳的申明三十年后日本女性已经变得独立而不是男人附庸这一点,此书不但深刻,阅读趣味性更是一等一的,读第一章神之镜的时候我时常失声大笑,十分享受,此书不但胜于《菊与刀》,质量也凌驾作者其他著作之上,强推此书

  • 5 胡同 2019-07-02 10:01:14

    和零年比,这本的格局真的是小了很多啊,小到更像是日本风俗和黑帮影视作品观影指南。

  • 6 番小茄 2018-10-29 23:03:13

    可读性很强,对于流行文化的材料收集和解读角度也有蛮有趣的。不过总觉得过于强调日本与西方的差异性,当然作者作为西方人大概很难体会中日文化之间微妙的相似性。作为中国读者其实更想知道通过日本这面镜子所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两者很大程度上存在共性却最终又分道扬镳背后的深层原因。

  • 3 巨米雨 2020-03-11 16:38:51

    可读性很高,作者不客气的敢写,翻译得也很好,对日式之美有滤镜的特别值得一看,对自杀式的纯净素直的推崇和对狡黠的计谋心计的反感造就了日本某些方面看似矛盾的现象(神风特攻队和忠臣藏),以及一方面对隐忍的崇尚而一方面对道德的无绝对定义的(道德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也造成了日本式的变态(?),那种绝不出头甘愿融为集体一员的归属感还有对母亲这个角色的依赖眷恋,是“甜蜜、朦胧的白色梦境,是飘绕着发香和奶香的温暖酥胸。”就像我们看到唯美日本中的超越常理的自制和自制背后高度紧张一触即发的不伦。

  • 4 甘草披萨 2018-09-11 18:28:28

    真的,岂止是日本之镜,更是东亚之镜,甚至是中华之镜,许多“现象”显然绝非日本独有,作者本意也并非作出什么断言,不过是他对日本文化深入了解后的感受(怀疑作者看了几千部日影和几千本漫画),而且开头就自陈针对的是暴戾乃至低级趣味一面,优雅精致一面并不涉及,西方人读来十分猎奇有趣也不足为奇;是否同意其观点本无所谓,勿忘本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从作者眼里折射出来的时代与风貌,以及西方人对东方的视点和理解才是重点,不少内容WTF之凌乱感爆棚,读时常有乌鸦从脑门边飞过,幽默感足(每次写到三块手绢就莫名喷笑),非常有意思的阅读体验;感觉可与《月亮的另一面》配合食用

  • 2 Laputa 2018-10-03 18:23:46

    一些论述有趣,但是仍然碎片化,日本依然作为西方视角下的矛盾存在。在西方强大的话语霸权下,碎片化不可避免。另,从大众文化扭曲的表征(镜像)中看到的是日本精神还是日本观众的趣味?

  • 3 西峰秀色 2018-10-31 13:33:49

    各位,《日本之镜》看完了。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很大,给我补了一课。收获不小。 所谓日本的文化,投射在幕布上的幻想世界,江户时代的歌舞伎,红尘女,其影响力对工业化时代,在日本战败前后,都影响至深。但日本人在充满仪式感的艺术表现中,皆充满暴虐,血腥和变态色情,也有忠于内心,维系传统道德,追求纯真的一面,这些表达有着云泥之别,但其原则是建立在“涉及人际关系的恰当行为守则”而非至高无尚的“绝对性禁止”的条框之中。是变通的,有弹性规范来“型塑”个人行为。只要在坚守表面光鲜外表的“建前”的情况下,私下无论多么“龌鹾”或在自我编织的幻想世界如何放任自流,表达“本音”,都无可指摘。

  • 2 三國。 2018-07-21 18:24:01

    让我片面理解了AV里面的那群禽兽和被蹂躏的美女

  • 1 狄狄 2020-06-27 18:34:04

    三星半。一本主动收缩了视角的书,它无意求全,仅限于以“受造物”为镜来映照“造物主”的某种特征。神话传说,小说,歌舞伎,浮世绘,电影,甚至是以活人为材料的“艺伎”等,共同构成了这面镜子。哪种特征会在镜子中一再出现,这便是布鲁玛要寻找的。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种明显的两重性,看似不可调和,实则巧妙连为一体。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循规蹈矩,注重礼节,压抑个性,却又发明出一系列可以释放这种压抑的“受造物”,显得非常感官化;义理和人情之间的冲突像个永恒的战场,似乎无有良方可解,但日本人会通过死亡来弥合二者之间罅隙,同时保住两种秩序;母爱既是一种束缚和管制,又是可以栖居的乌托邦。布鲁玛认为,日本社会显著且最可爱的一面是能“包容弱点”,“对人性实事求是的接受,并不受那些在西方常常限制人类生活的道德偏见所拖累。”

  • 4 髙喵喵 2020-02-24 19:40:21

    核心思想是压抑的变态。

  • 1 胖虎是个憨熊 2020-09-25 09:45:17

    犹如文中提到的,性和死亡在早期日本是被允许得行为,其他的情绪都被压抑,几乎变成了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到了侵略中国时,内心被压抑的欲望,全部在异国他乡发泄了出来,产生了对中国平民性暴力犯罪以及屠杀等大规模战争暴行,早期有人亦是这样指出。

  • 2 猶黎士 2018-06-10 20:13:06

    出乎意料地好,每個文化都需要這樣完整的全盤審視,要重讀的。

  • 1 Rolany 2019-01-01 00:20:26

    很有趣的一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日本的初级读物。

  • 1 拧发条鸟 2018-11-11 12:28:43

    作者很厉害,对日本历史、文学、文化、电影作品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整本书读下来非常轻松,和以往经常读到的日本文化类书籍有所不同,本书对华道、茶道、歌舞伎、神道教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点提及较少,而描写了恋母情结、色情文学、卖身、同性恋、切腹、黑帮等“亚文化”。读后发现对日本人性格的理解依然是谜,并非非黑即白、非善即恶,就像作者说的镜中一样难触及、转瞬即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