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uma and Recovery》的原文摘录

  • 心理创伤的痛苦源于无力感。在受创当时,受害者笼罩在无法抵抗的力量下而感到无助。……创伤事件摧毁了人们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世间的人与事不再可以掌控,也失去关联性与合理性。 (查看原文)
    彼岸微蓝 6赞 2016-11-20 17:27:08
    —— 引自第29页
  • 正因为创伤经历的再体验导致如此强烈的情绪折磨,受创者都会极力避免。虽然原意是要自我保护,但这种避开侵扰症状的努力,却会进一步恶化PTSD;因为如果经常可以逃避这种创伤的再体验,会导致觉察力受限和从人际关系中退缩,徒然虚耗生命。 (查看原文)
    耀空 6赞 2016-11-28 16:13:16
    —— 引自第38页
  • 许多人回答说他们从不去想象未来,也不为未来做计划,因为他们预期自己会早夭 (查看原文)
    耀空 1回复 4赞 2016-11-28 16:26:11
    —— 引自第43页
  • 受创者会避免任何足以勾起过往创伤回忆的情境,或任何可能涉及未来规划与风险的行动,却也同时剥夺了一些新的契机,因为如果能够成功地面对、处理,或许可以减轻创伤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因此,禁闭畏缩的症状,虽然可能代表一种抵御痛苦情绪状态的企图,却也可能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因为这些症状会窄化并耗损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使创伤事件的影响永远存在 (查看原文)
    耀空 1回复 4赞 2016-11-28 16:26:11
    —— 引自第43页
  • 儿童要能发展出正面的自我感,必须仰赖照顾者审慎使用本身的权势。如果一个权势比小孩大得多的父母,能表现出对孩子个体性与尊严的注重,孩子将因此觉得自己是有价值且被尊重的,并因此发展出自尊。孩子也将发展出独立自主性,那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有适当界限的自我感。孩子也会学着控制和週节他的身体功能,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查看原文)
    IDEN 4赞 2020-06-12 15:51:34
    —— 引自章节:受损的自我
  • 知识就是力量,通常,受创者光是知道她真正的病名,压力就减轻了。 (查看原文)
    清非 2赞 2021-01-28 22:09:59
    —— 引自章节:给难题命名
  • 健全的人格就是力量,能在死亡面前肯定人生的价值,能认清生命的有限和人类可悲的局限,能接受这些现实而不绝望。健全的人格亦是一种根基,人际信任最初即建立于此,而那些后来被粉碎的信任感,也可以在此重建。在这一照顾关系中,健全人格与信任的结合,完成了代际循环,并将创伤所摧毁的人类社群感重建。 (查看原文)
    Karl 2赞 2019-03-06 11:17:40
    —— 引自第144页
  • 在创伤事件之后,创伤患者变得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们的自我感已经破碎,而重建的唯一方法,就是最初形成的方法——建立与他人的联结关系。 创伤事件造成人们对一些基本人际关系产生怀疑。……“创伤事件破坏了受害者对环境安全、正面自我价值和天地万物合理秩序的基本认定。……我同时也失去一些原有的信念,像是世界运行的方式,和我能得到多少安全保障。” (查看原文)
    普通豆友1号 2赞 2020-12-10 20:16:53
    —— 引自章节:第3章外部关系的断绝
  • The sense of safety in the world, or basic trust, is acquired in earliest life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rst caretaker. Originating with life itself, this sense of trust sustains a person throughout the lifecycle. It forms the basis of all systems of relationship and faith.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of care makes it possible for human beings to envisage a world in which they belong, a world hospitable to human life. Basic trust is the foundation of belief in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order of nature, and the transcendent order of the divine. (查看原文)
    Karl 1赞 2019-03-06 11:03:14
    —— 引自第48页
  • 生活的丰富感是治疗工作的无形报酬。 (查看原文)
    Karl 1赞 2019-03-06 11:16:08
    —— 引自第143页
  • 纵使释放后,那种加害者依旧存在的感觉,意味着受害者的人际关系会有重大的改变。……像是对加害者之罪行有盘旋不去的关注,或较抽象地关注在世界上那些危害世人的邪恶力量。获释的囚犯通常会一直关注加害者的行踪,并仍对他们感到害怕。 (查看原文)
    普通豆友1号 1赞 2020-12-14 23:21:51
    —— 引自章节:人际关系的重大改变
  • 大多数人对囚禁所引起的心理变化缺乏足够的知识或理解,因此一般社会上对于长期的精神创伤患者的评价往往过于严苛。 从未经历过长期恐怖或不了解高压控制手段的旁观者,总以为他们在类似的状况下,会比受害者表现出更大的抵抗力,因此倾向于从受害者的性格和人品中寻找弱点,借以诠释受害者的行为。 (查看原文)
    w......W 2赞 2020-12-20 22:47:29
    —— 引自章节:第6章一个全新的诊断分析
  • 假如(事件)是人为的,目击者将会在受害者与加害者间陷入矛盾的困境。而在此矛盾中绝无可能保持中立,目击者势必被迫选边站。 通常会有强大的诱惑力让目击者选择站到加害者一边。所有加害者要的是目击者什么都不做,他们诉诸一般人不想看到、听到、谈到恶事的人性弱点。相反地,受害者要的是目击者分担痛苦,受害者寄望于目击者的是行动、承诺和不遗忘。 加害者为了逃避对罪行应付的责任,会尽其所能促使大众忘记此事。保密和令受害者保持缄默是加害者的第一道防线,一旦事迹败露,加害者就会开始攻击受害者的可信度。如果加害者无法使受害者完全闭嘴,那么他会想办法让受害者的话无人想听……根本没有这种事,她(受害者)说谎,她太夸大了,这一切都是她自找的;无论发生过什么事,现在该做的事忘掉过去、迎向未来。加害者的权势越大,定义对他有利的所谓实情的特权也愈大,而他得胜的机会当然也愈大。 如果受害者是那些原本就地位低下者(如妇女和小孩),她可能会发现,其创伤事件的悲惨程度居然已超出社会所愿意承认的范围。 (查看原文)
    豆友245119410 1赞 2021-12-16 14:01:36
    —— 引自章节:第1章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 在创伤患者心中,即使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唤起过去受到无情漠视的往事,甚至微乎其微的伤害,亦可勾起过去被蓄意虐待的回忆。这些扭曲很难经由成长的经历修正,因为创伤患者通常缺乏能够解决冲突的语言与社交技巧。因而创伤患者发展的情感关系,有着剧烈、不稳定的特性,反复地重演着拯救、不公和背叛的戏码。 几乎不可避免地,创伤患者在任何亲密的关系里都难以妥善保护自己。她渴求关怀和照顾,这种需求使她在建立安全和维持与他人相处的适当界限时,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她易于贬低自我和理想化所依恋的人,这种倾向会更深一层地模糊她的判断力。她会感情用事以配合他人的意愿,并且惯性地、通常是不自觉地顺服他人,这些习性也使她容易被有力量或有权威的人利用。管用解离防御的机制,使她很难对危险作出清楚和准确的评估。再者,但愿能再度经历危险的境况并能全身而退的想法,会使她重蹈受虐的覆辙。 (查看原文)
    jjj 1赞 2022-02-26 16:02:54
    —— 引自章节:第5章受虐儿童
  • 許多受虐兒童牢牢抓住一個希望,就是長大後可以逃走和獲得自由。然而,在強權控制的環境裡形成的性格,使她無法適應成人的生活。創傷患者在基本信任感、自由意志和主動性等方面的能力,都存在根本的問題。要發展成人期早期須培養的獨立性和親密感時,受損的自我保護機制、知識和記憶、自我認同及建立穩定情感關係的能力,都會成為她的困擾。她仍舊是自己童年的囚犯,試圖創造新生活時,她再度與精神創傷正面交鋒。作家理查德·羅茲(Richard Rhodes)是一位童年重度受虐的創傷患者,他描述精神創傷如何在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現:“我的每本書感覺上都不一樣,也在說著不同的故事……但在我看來都是千篇一律地重複。每本書的主題都是關於一位或數位男性角色面臨暴力的挑戰,去抵抗它,然後在殘暴之外發現尚存一線希望。重複的是受虐兒童無聲的語言。我並不驚訝它在我的作品結構中因篇幅太長而無法清楚傳達出來,就像廟中的鐘鼓和鳴,與其用耳聽,不如用心領略。” 創傷患者建立親密關係的動機,是渴望能得到保護和照顧,但害怕被拋棄和被剝削的恐懼,卻始終如幽靈般揮之不去。在尋求拯救時,她可能會找那種似乎可以提供特別照顧關係的權勢人物。她試圖經由理想化所依戀的人,以阻絕被操控或被背叛的恒久恐懼。 然而任何一個通過這樣選擇的人,都不可避免地無法達到她不切實際的期望。當失望產生時,她可能會憤怒地鄙視原先所崇拜景仰的人。一般的人際衝突都會引發強烈的焦慮、憂鬱或憤怒的情緒。在創傷患者心中,即使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喚起過去受到無情漠視的往事,甚至微乎其微的傷害,亦可勾起過去被蓄意虐待的回憶。這些扭曲很難經由成長的經曆修正,因為創傷患者通常缺乏能夠解決衝突的語言與社交技巧。因而創傷患者發展的情感關係,有著劇烈、不穩定的特性,反覆地重演著拯救、不公和背叛的戲碼。 (查看原文)
    豆友258576252 1赞 2022-07-26 19:55:42
    —— 引自章节:长大的孩子
  • 採取公開行動的創傷患者必須明了,並非每一場仗都會得勝。她個人的戰爭,只是一種更廣大、持續性奮鬥中的一小部分,以迫使強勢的專制暴政向法律低頭。有時參與感是唯一能使她努力不懈的動力,與支援她和相信她的人所產生的聯盟感是她的安慰,即使在失敗的時刻。一位強暴惡行創傷患者對勇敢走上法庭的效果作了如下的描述:“一個鄰居以幫助我為借口,進入我的房子強暴我。我去報警,而後決定提出告訴,並兩度上過法庭。我接受強暴危機處理顧問的輔導,地方檢察官是個好人,有能力又樂於助人,而且他們全都相信我的故事。第一次陪審團未能作出裁決,第二次他竟然被判無罪。我對這個判決由衷感到失望,但決定權並不在我,我的人生也沒有因此而遭到破壞。經曆這個法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宣洩,我已儘力而為,做了一切能保護自己和為自己出頭的事。它沒有擊垮我,我不會為此痛苦怨恨。” 決定公開向加害者宣戰的創傷患者絕對不能自欺欺人,以為勝利非她莫屬。她必須明白,出於自願地挑戰加害者的行動,這代表著她戰勝了精神創傷中最可怕的後果之一,她讓加害者知道他無法再利用恐懼來宰制,並且她已將他的罪行公之於世。她的複原並非基於戰勝罪惡的幻覺,而是基於罪惡未能全然得勝的領悟,以及醫治的愛仍存於世的希望。 (查看原文)
    豆友258576252 1赞 2022-07-26 19:55:42
    —— 引自章节:追寻创伤患者的使命
  • 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一九八四》(1984)中描绘极权主义者的心态:“我们不会满意于被动的服从,也不要最卑微的屈服。如果你最终决定要向我们投降,那必须是你自由意志下的决定。我们不因异端抵抗而摧毁他;只要他仍在抵抗,我们就永远不去摧毁他。我们要改造他,要虏获他的内在心智,要重新塑造他。我们要除去他心中所有的邪魔和幻象;我们要让他成为我们的一分子,不是只有表面上的,而是真心诚意死心塌地的。”完全控制他人的欲望是各种类型之暴君的共同特性。极权政府要求被统治者要自白忏悔和改变政治信仰;奴隶主要求奴隶要心存感恩;异端宗教团体要求教徒做献祭的牺牲以表达对教主神圣意志的服从;家庭暴力的加害者要求受害者用牺牲所有其他的人际关系证明完全的服从与忠诚;性侵害者要求受害者乖乖地享受性高潮。全然控制他人是色情文化中最有力量的中心主题,这种迎合数百万极端正常男人的色情幻想,助长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在其中许多的妇女与儿童受到凌虐,不是在幻想中,而是实际上。 要确立达成控制他人的手段,基本上要有系统地重复施加心理上的伤害,这些手段是用来剥夺权益和孤立受害者的系统化技巧。心理控制的方法为灌输恐怖和无助感,并摧毁受害者在与他人互动中的自我感。 虽然暴力是造成恐惧的普遍方法,但加害者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暴力,而把它当成最后的法宝。要让受害者持续生活在恐惧的状态中,根本不需经常使用暴力,给予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威胁,要比真的诉诸暴力多得多。威胁要伤害其他人,通常和直接威胁受害者的效果一样好。例如受虐妇女通常会报告说,假如她们胆敢逃走,施虐者会威胁要杀她们的小孩、父母或任何庇护她们的朋友。 )不按牌理出牌与无预警的暴力相向,和反复无常地实施琐碎规矩,都会增加恐惧感。这些技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受害者相信:加害者是全能的上帝,抵抗是枉然的;她赖以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绝对的顺服赢取他的宽大垂怜。加害者的目标是:不只要灌输给... (查看原文)
    meat不会说话 1赞 2023-02-17 14:35:15
    —— 引自章节:心理上的支配
  • 要让创伤的事实得到大众的注意,需要有愿意相信并保护受害者、还能让受害者与目击者联合起来的社会背景。对个别的受害者而言,这种社会背景指的是与朋友、情人和家人的关系;对社会大众而言,这种社会背景要靠争取弱势团体发言权的政治运动来创造。因此,对心理创伤的系统研究也需要倚靠政治运动的支持。的确,这样的研究是否有可能进行或公开讨论,本身就是个政治问题。 (查看原文)
    白色的纸 1赞 2023-07-12 14:56:56
    —— 引自章节:第1章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 “在头一年,治疗的首要任务是应付患者的绝望感。我们知道绝望的感觉是极具传染性的。”当工作人员开始意识到他们只是被太多的悲哀故事所淹没时,情况就改善了 (查看原文)
    kiky是只流浪猫 1赞 2023-08-16 00:52:03
    —— 引自章节:创伤性反向移情作用
  • 前言   對暴行的一般反應是將它排除於意識之外。某些違反社會常態的事,會恐怖到無法清楚表達出來,而只能用難以言喻(unspeakable)這個詞來形容了。   然而暴行會拒絕被埋藏湮沒。否認暴行存在的慾望雖強,但認為否認於事無補的信念也一樣強烈。民間流傳的說法是,冤鬼絕不安息,它會始終陰魂不散直到沈冤昭雪,而紙是包不住火的,惡事終必敗露。想要重建社會秩序,要讓受害者得到撫慰,首要之務就是要記住暴行,並揭露真相。   一方面想要否認恐怖暴行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希望將它公諸於世,這種矛盾正是心理創傷的主要對立衝突之處。暴行的倖存者通常會用高度情緒性、互相矛盾和零碎片段的方式述說他們的慘痛遭遇,但這種方式嚴重損及他們的可信度,因而導致到底是要說出真相、還是保持緘默的兩難困境。只有徹底認清真相,倖存者才有可能出發邁向康復之路。可惜大多數的時候保持緘默的力量贏了,創傷經歷不使用言詞表達出來,而是以精神症狀的方式表現出來。   受創者所表現出的心理症狀是:會同時想要引起別人注意到那難以言喻的創傷祕密,又想要極力地掩藏它的存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受創者會交替出現麻木不覺和創傷事件重現兩種不同症狀。創傷的這種對立衝突點會引起複雜的、有時是非常嚴重的意識狀態之改變,這就像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上世紀致力於揭露真相的學者之一--所謂的雙重思想(doublethink);或是精神醫學專家所找出的中性而精準的字眼,即所謂的解離(dissociation)。這會形成變化多端、富戲劇性、通常也很怪異的歇斯底里症(hysteria)症狀;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一個世紀前即認為,此症乃是患者對其童年時所受性虐待的一種偽裝過的表達方式。   目擊者和受害者一樣,也受到創傷引發的對立衝突之折磨。對一位目擊者而言,實在很難保持頭腦清楚並冷靜以對。很難在當時即對事件有整體性... (查看原文)
    Zéphyr 2015-03-26 18:29:58
    —— 引自章节:序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