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拉宫的午夜的书评 (23)

当“旁观者”成为“托管人”
今天提到土耳其,人们首先想到的城市通常是伊斯坦布尔,而非首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极其特别,以至于奥尔罕·帕慕克曾言,它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人到底站在东方还是西方视角看问题:对1453年的历史事件,西方人说成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东方则叫做“伊斯坦布尔的征服”。...
(展开)

现在的世界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实话,我去过土耳其两次,但是惭愧的是,我真的不知道佩拉宫在哪里,两次都是在我知道这本书之前去的。 第一次是去旅行,第二次是去奔现。 看了这本书,我才理解,为什么奔现对象会如此禁止和反感我提及政治或者历史的话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三年多,直到我在书里找到了原话... (展开)
2021年9月读书分享-伊斯坦布尔的变迁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 穆罕默德二世时定都于伊斯坦布尔。在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一战结束后,作为同盟国一员的奥斯曼帝国被迫签署丧权辱国...
(展开)

对于作为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 The Birth of Modern Istanbul的译本的本书的一些想法
这本书的翻译还存在诸多瑕疵,在看这本书时我对部分不满意的译文进行了记录,并试图给出自己的译文。其中有对错误的改正,也有基于个人偏好的改进,水平有限,希望能与各位加以探讨。 P99:原文: "Over the years, the city had crept into the sparsely wooded areas." 原译...
(展开)

黄昏的水面闪耀着粼粼波光
当曾经辉煌的穆斯林帝国的最后一缕余晖,慢慢消失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这座曾经站在世界之颠的城市,转过身,开始她午夜站街妓女的生涯,向世界袒露她所有的无情、冷酷、肮脏、堕落。二十世纪的伊斯坦布尔是这个世界的一条褶皱,是间谍、谎言、阴谋的滋生之地和乐园...
(展开)

从伊斯坦布尔到伊斯坦布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来看评论说有翻译问题时,心里不禁一凉,再加上同系列的《杀戮与文化》不怎么好看的情况下,开始了慢慢阅读这本书。(是真的很慢……)结果算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至于翻译问题,嗯,大约瑕不掩瑜。 故事大约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说起——1883年“东方快车”的首旅,是的,就是... (展开)
希望有生之年不要发生战乱
刚刚看完《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以下简称《佩拉宫的午夜》),心情很复杂。 一是很开心,总算看完了这部巨著。看起来很厚,不过也确实挺厚的,三百多页,字体相比我看过的其他书都要小,真正印证了那个短语,密密麻麻的一片。而且拿起来还挺重的,拿久了双手很...
(展开)

伊斯坦布尔——西方在东方耳边最后的低语
如果一定要选出伊斯坦布尔历史上值得记住的时间节点,1925年跨年夜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晚,伊斯坦布尔人聚集在酒店佩拉宫,庆祝土耳其共和国某种意义上第一个新年。这是“午夜”概念第一次为这个国家不同民族、宗教人士认可的高光时刻,也是土耳其新世界向旧世界告别的一次宣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