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鹿书deerbook
副标题: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原作名: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译者: 穆青
出版年: 2018-3
页数: 288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迷影丛书
ISBN: 9787307175266
内容简介 · · · · ·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真实眼泪之可怖的创作者
· · · · · ·
-
斯拉沃热·齐泽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斯拉沃热·齐泽克,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擅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社会文化现象,被称为“文化理论的猫王”“最危险的西方哲人” “从天而降的第欧根尼”。
其学术著作有五十余种,代表作包括《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自由的深渊》《幻想的瘟疫》《斜目而视》《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等。其著作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涉猎的主题无所不包,融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于一炉,从而开倡了一种全新的哲学领域。
目录 · · · · · ·
前 言
导 言 消失的拉康传人奇案
第一部分 普遍性:缝合再探究
第一章 普遍性及其例外
第二章 回归缝合
第三章 短 路
第二部分 特殊性:征兆合成人无处不在
第四章“甘油大法”
第五章 威蒂克快跑
第六章 次神的孩子
第三部分 个体性:众生皆罪 万物堪怜
第七章 移位的诫命
第八章 重获的选择
第九章“乐中含泪”
注 释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如果《潜行者》(Stalker, 1979)可以说是塔科夫斯基的杰作,那首先是由于它的肌理的直接物理效果:它的形而上求索的物理背景(艾略特会称之为客观对应物)即“区域”的风景,是一片后工业的荒原,野草蔓延在废弃的工厂上,水泥管道和铁轨遍布死水,徘徊着流浪猫狗。通过一种共同的衰败,自然和工业文明在此重新重合—文明的衰败就是逐渐被(并非理想化的和谐自然,而是)解体过程中的自然重新收回。终极的塔科夫斯基式风景就是潮湿的自然,是靠近森林的一条河流或湖泊,遍布人工制品的残骸(旧水泥块或生锈的金属碎片)。演员们尤其是潜行者的面孔非常独特,在普通的粗粝中混合着伤疤、或黑或白的斑点,以及其他腐败的标志,仿佛他们都曾受过某些有毒化学品或放射性物质的伤害,但仍然散发出深处的天真善良和信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9页 -
人类就是这黑夜,它空无一物,却在简单性中包含着万物—众多表象和形象的无穷尽财富,但它们不属于他,或并不存在。这一黑夜是自然的内部,在幻影般的表象之中纯粹自我在场,遍布黑夜的中心射出一颗血淋淋的头颅—幽灵般的白色鬼影忽然出现在面前,又倏然消失。当你看向人类的眼睛时就会看到这一黑夜—一个变得可怕的黑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真实眼泪之可怖"的人也喜欢 · · · · · ·
真实眼泪之可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凝视与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虚构比社会现实更加真实

英国电影协会研究主管克林·麦凯布撰《真实眼泪之可怖》前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真实眼泪之可怖》前言 1998 年夏,斯拉沃热·齐泽克在伦敦的国家影剧院(National Film Theatre)作系列讲座,于此汇集为本书。我邀请他做这些讲座,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希望他能直陈近二十年来英国学院派电影研究的贫弱和褊狭。这些年来,在从小学到研究生教学的各个层次上... (展开)> 更多书评 1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1)7.6分 1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影事杂陈 (疯行)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2018华文电影图书 (妖灵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26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真实眼泪之可怖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8-07-09 22:25:41
齐泽克认为基翁的作品是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眼泪是一种声明,能让一个人看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近读其《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许多电影、小说穿插其间,不仅觉得电影应如此看,影评应如此写,还觉得思索应如此穿连,逻辑应如此深织。整本书畅快读毕,非弘一法师之“悲欣交集”不足以概之。
13 有用 Futurismus 2019-04-14 21:02:10
第一部分是对波德维尔后理论的辩驳及再论电影的“缝合体系”以及缝合在基氏电影的变奏:包含终极反镜头的幽灵/魔幻维度——“界面效应”;第二部分开始对标题解释,也即基氏为何从纪录片转向虚构影片——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的回避;其后对《罗拉快跑》《机遇之歌》《两生花》所蕴含的多重选择、偶然性、二重身等命题予以解读;第三部分是对《十诫》的分析,区别于一般解读的一一对应,齐泽克指出,基氏的十诫与摩西十诫的对... 第一部分是对波德维尔后理论的辩驳及再论电影的“缝合体系”以及缝合在基氏电影的变奏:包含终极反镜头的幽灵/魔幻维度——“界面效应”;第二部分开始对标题解释,也即基氏为何从纪录片转向虚构影片——源于对真实生活的隐私时刻的回避;其后对《罗拉快跑》《机遇之歌》《两生花》所蕴含的多重选择、偶然性、二重身等命题予以解读;第三部分是对《十诫》的分析,区别于一般解读的一一对应,齐泽克指出,基氏的十诫与摩西十诫的对应具有滞后性,即第一集对应第二条诫命,以此往后类推;第三章是对《三色》的分析。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解读必然会涉及到“伦理选择”(刘小枫所谓“艰难的自由伦理”)、偶然性以及博尔赫斯同样甚为感兴趣的“二重身”命题。(有必要重读。 (展开)
1 有用 Alexei 2023-12-05 11:28:26 北京
感觉齐泽克有点想到哪写到哪,不是很规整很全面。说的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7 有用 琴酒 2020-10-14 01:14:04
基耶斯洛夫斯基即便看过也都忘了,对齐泽克为大理论正名的动机也不感兴趣,主要来看花活的,有启发。写到“缝合”:“想象的模式是将外部刻写入内部,从而抹去自身生产的踪迹,使整个领域缝合,生产处无需外部的自我封闭效果”,结合后面的镜头语言分析,感觉是个非常有趣的细读文本/镜头时可以关注的切入点。很喜欢对塔可夫斯基的分析:“实在界时间既非叙事体空间的象征时间,也非我们观看影片的现实时间,而是一个中间领域。[... 基耶斯洛夫斯基即便看过也都忘了,对齐泽克为大理论正名的动机也不感兴趣,主要来看花活的,有启发。写到“缝合”:“想象的模式是将外部刻写入内部,从而抹去自身生产的踪迹,使整个领域缝合,生产处无需外部的自我封闭效果”,结合后面的镜头语言分析,感觉是个非常有趣的细读文本/镜头时可以关注的切入点。很喜欢对塔可夫斯基的分析:“实在界时间既非叙事体空间的象征时间,也非我们观看影片的现实时间,而是一个中间领域。[…]作为实在界时间的这种惰性持留,典型地体现在塔可夫斯基那著名的慢速五分钟跟拍或升空镜头。”这种惰性的肌理,不切断与物体惰性的联系的说法,一方面难免有些空洞,一方面又真的很塔可夫斯基。 (展开)
5 有用 Alain 2020-03-09 15:51:10
没有确定的标准叙事主体的视点镜头正是实在界入侵的污点,自由漂浮犹如幽灵的凝视,不可能的主体性有时以小对形这一客体化替身假意缝合了其缺席的原因,正因为“原初压抑的空洞必须拥幽灵般的幻象来填补或‘缝合’”,基耶的创作才从真实眼泪之可怖的纪录片转向虚构眼泪之涌流的剧情片,让镜头承担无实体的幻象凝视功能(一个无能的诺斯替上帝/一个提线的木偶师/一个沉默的非父权的父亲),甚至可能不无淫邪地旁观其造物命运的败... 没有确定的标准叙事主体的视点镜头正是实在界入侵的污点,自由漂浮犹如幽灵的凝视,不可能的主体性有时以小对形这一客体化替身假意缝合了其缺席的原因,正因为“原初压抑的空洞必须拥幽灵般的幻象来填补或‘缝合’”,基耶的创作才从真实眼泪之可怖的纪录片转向虚构眼泪之涌流的剧情片,让镜头承担无实体的幻象凝视功能(一个无能的诺斯替上帝/一个提线的木偶师/一个沉默的非父权的父亲),甚至可能不无淫邪地旁观其造物命运的败坏,人物/主体在这种纯粹凝视的空无中来到一个自我回撤与收缩的零层面/世界之夜(“前本体的原始混沌仍然能够穿透裂缝”)而不得不赤裸地面对粗野的实在界荒漠,尽管最终仍在被一个没有观看主体(即未被缝合)的视点镜头下被凝视,主体却以虚构泪水之涌流重新建立幻象的保护壳并用以缝合其与实在界之间的缝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