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膜拜青春 短评

热门 最新
  • 23 phxfed 2018-04-30 05:08:43

    一个有意思和有深度的选题,然而作者试图用古代哲学、文学、一百多年前的人类学和同样落伍的精神分析而非现代社会学去解释这个问题,全书沦为单纯钻牛角尖的无用功,论据只是一堆废话,因而得出的结论浅薄、浮夸、摇摇欲坠,十分可惜。

  • 19 小季子 2018-04-06 18:23:50

    太有意思了以致于都舍不得看完。作者的讲述很诚恳,感觉很有心肠;翻译得超级灵巧,读完后胸次大开。

  • 9 流羽 2018-12-03 21:30:25

    副标题不应该叫年龄的文化史,应该是文化的年龄史,核心其实是讲新旧文化的交替,感觉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词大概是“幼态革命”吧。大意是,历史越好,未来越新,有点给时间以生命的意思。历史不是无限的,但是对历史的解读是可以无限超越的,这就是未来存在的基础与魅力。嗯,我猜大概是这样……

  • 10 一把檐 2018-12-26 18:05:20

    不知道会不会是今年读的最后一本,作为年末的最后一本似乎很有意义。今年工作中遇到的众多品牌执拗于“品牌年轻化”,从80后开始,形容年轻人永远都是“个性 自我 追求独立自由”,无论是整体的社会氛围还是商业品牌,永远都在不遗余力地对年轻人进行讨好与吹捧,而对于“年轻人”实际的胆怯、平庸、从众选择视而不见。前段时间读到一则新闻,一个69岁的荷兰人希望将自己的年龄改为49岁,当选择名字、国籍甚至性别成为一种自由的时候,年龄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自我的选择呢? 2018年,我25岁啦,似乎已经处在了一个年纪的暧昧地带,提案的时候,再谈到客户的年轻目标受众时,我自然而然地用的是“他们”。我不知道在谈论年轻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与“他们”的界线究竟应该划在何处,就希望还是不以此感到过度的喜悲吧。

  • 7 胡辛束 2018-07-30 15:39:00

    啰啰嗦嗦的浪漫,轻轻柔柔的哲学。读得懂的就记下来,读不懂的就随他妈便吧。

  • 2 解谎人 2019-02-21 12:43:56

    听电台的推荐书目。思考何为适合自己的“成熟”。

  • 1 alywhere 2019-06-03 03:06:08

    是当今社会需要的哲学,句句金玉良言。

  • 2 镜中 2019-06-16 17:21:35

    三联精选真的很爱出这种内容很好,但是和书名基本没什么关系的书,比如浦安迪的那本和哈里森的这本。与其说是“年龄的文化史”不如说是“文化的年龄史”。前后两部分的注脚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主,加入“年龄”这一维度,确实会有一些创见,比如对《安提戈涅》的解读。中间一部分的注脚是历史与政治,以维柯的历史观作为主要论证方向。引用柏拉图关于希腊文化与年龄的关系很有意思,但其后有举了美国宪法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所以在作者看来,希腊文化抛弃的历史和美国宪法继承的传统并不是一个东西,要传统而不要泛化的历史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但全书本质上还是一种加入“年龄”这一概念维度而后进行二元对立的分析,没有解答“我们为何膜拜青春”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可能要留给观念史来做了

  • 2 Ricardo 2021-09-07 10:14:26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1 棐木 2021-08-06 12:38:23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找的台版。原文标题是“返老还童:年龄的文化史”,翻译的却是《我们为何膜拜青春》,有些误导。而内容确实也与之没有很大关系。一个研究文学的人来写这样的题目感觉论证不严谨。到最后用洛丽塔来隐喻具有更新动力的“幼态化”??本书更像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论证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观点不新,但语言确实出彩。对于一个做文学研究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还是有亲近感。并感到作者对美国的制度自信而对文化尚有反思。

  • 0 Donuts🕳️ 2018-09-11 23:52:47

    stay young, stay simple.

  • 0 R^2-pKLr 2019-04-08 09:26:36

    人人平等、人生而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政府要得到人民同意——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事物,是“被盼望”的事物,从未在世间出现过,只存在于思想与盼望中。 在这个要求越来越多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少,因为在目前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多”具有着啃食世界的特质。 “很多从前在年轻人中间大受欢迎的人文课程如今只会受到上了年纪的人欢迎”…这是同一批人吧?当年的年轻人…变老了…而已…… 虽然所有青蛙都是由蝌蚪长成,却不是所有蝌蚪都会长成青蛙:在某些人工控制的环境,有些蝌蚪会终生都是蝌蚪。 我们正逐渐变成一种新品种——人类蝌蚪

  • 0 Amber 2022-02-09 12:59:28

    翻译很不错。

  • 0 伊戈尔 2022-03-19 15:23:40

    内容很好,换个书名就更好了

  • 0 青龙山揸fit人 2022-02-13 11:08:22

    这书太文科思维了,从社会科学角度缺乏论据,论据也不支撑论点

  • 0 菠萝油条虾 2022-02-23 18:46:36

    我的基础知识储备太少,读起来比较困难。和我期待的相差太多了,我期待社会性的解读,这本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的,有点失望。

  • 0 ✎❀ 2022-01-26 12:22:13

    基督教最早是犹太教的异教徒,耶稣传教时候自己也是一个青年,但宣城是上帝的儿子,同时又以 教父 自居,兼容了破与立,实现了新信仰。 年轻=希望 天才如火山 能量巨大 改变生态 历史如河流 连绵不绝 循环往复 阿伦特:博爱者 继往开来——fall in love with life 但丁 神曲 朝圣者 英雄之旅 进入过去才能开创未来

  • 1 释槐鸟 2022-01-25 23:10:36

    这是一本渐入佳境的书,极力推荐最后一章“爱世界之爱”。书中不少片段在谈论“思”是如何作为一段段孤儿式的话语,从一个个成熟年长的世界中抽身出来,以它自身的破坏力、原始的呓语将海上这艘大陆的巨轮往前推移着,这或许就是整个年龄段中的回春时刻。第四章中主要篇幅围绕着阿伦特的“新新不息”之力言说的,寓更新于重复,重复的便是隐藏于混沌之处的婴幼儿的思维中,它们汩汩流动的声响将要叩响下一个新世界。除此之外,书的末尾针对当下的美国文化抛出了一连串问题,一种二维显态的文化通过几何屏幕的投射深深撼动着属它的三维立体这一母体,并在对洛丽塔胴体的哲学辩证中结束。全书开端,用白猩猩为例来谈动物比附人类婴幼儿语言的拟人化,首先这一案例较为生疏,读来比较艰涩难懂,此一是为个人阅读中不快之处。

  • 0 小丸子 2021-12-14 18:40:09

    他说,人们会去求知,恰恰是因为他们对新鲜的东西感到恐惧,知识无非是把因为陌生而令人不安、焦虑、恐惧的东西,变成熟悉的和习以为常的。人们在获得知识时感到欣喜,其实是因为克服了未知带来的恐惧,重新获得安全感的欣喜。这么看就会觉得世界特别无聊了。

  • 0 mummer 2021-10-20 22:57:15

    书名很吸引人,但基本与内容无关。与其叫年龄的文化史,不如说是文化的年龄史。有金句,但整体论述逻辑不清楚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