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大槐树 短评

热门 最新
  • 24 一灯续日月 2018-10-13 18:32:16

    非常薄的小书,说是三篇文章,大概没有辛大师一篇长。竟然定价39,现在书真是越来越贵了。内容主要还是着眼于从人类学的角度解答大槐树的传说。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将大槐树移民与明初的军事制度联系在一起,注意到移民很多军户,颇为敏锐。然而有两个重要问题仍然不能解答。第一,大槐树传说是从明中叶开始传播的,为何这个时候开始传播?并且这与明初军事制度背景不能完全匹配(背景是作为真实的移民原因,而实际上移民更多作为传说而存在,二者之间存在偏差)。第二,为什么是洪洞?洪洞作为并无太多可以标榜的地方,既不能证明中原正统,也不能能标榜世祖显贵。是什么特性使得其被广泛认同呢?作为抽象概念的族群认同,和明初恢复经济这种套话并无区别。真正重要的是它在这一个案中如何被具体体现的,这点着墨还是较少。可能和史料缺失有关。

  • 13 花想蓉 2018-05-15 11:40:39

    赵老师这本书也太薄了。赵老师将“层累”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与明代卫所和族群认同、社会记忆相联系,颇多真知灼见。

  • 8 马上到站 2018-05-14 17:20:17

    深入发覆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问题,在大量“历史故事”、表象特征(如背手、脚指甲)、族谱记录和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历史故事核心或多为“复仇”而非移民,或表现出明初战事对北方破坏之巨大,族谱则疑点多多。而尽管民间言之凿凿,但移民之事竟晚至民国《洪洞县志》才见县志记载。本书认为,出现这一传说与明初卫所、军户相关,也许洪洞在军户安置问题中有重要地位。这一传说的层累与强化,则与族群认同密切相关。一是宋以后北方群租混居,又因元代汉人受压抑而被强化。二是清末民初,精英将作为故事的大槐树改造为国族象征。本书还旁及山东人祖籍云南,珠三角南雄珠玑巷和客家石壁村移民传说,以及学界“新清史”和“文化大一统”论争。全书强调,研究应从“移民史的真相”转向“移民心态史”,即“人们以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定价稍贵。

  • 9 小豹子 2019-07-17 23:37:30

    内容不错,但还是炒几年前的冷饭。小历史与大历史之中就有这篇文章,虽然作者在书中说自己有所创新,但我真的没有看出来。这篇文章是2000年发在《历史研究》上的,后来到2006《小历史与大历史》这本书中有了这篇文章,2018年作者为了出书又凑过来用。一篇文章弄成一本书,每页纸弄得很小,显得书很厚,节操何在?现在岁数大了,就滥竽充数了吗?

  • 2 江海一蓑翁 2018-06-12 22:14:18

    赵世瑜老师围绕在华北一带流传几百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研究论文合集,采取史料互证和时代背景考察的方法,综合运用相关记忆理论,在合理推测的基础上,试图还原大槐树传说的流传与“层累”过程。三篇论文从移民传说个案分析,讲到地域与国家认同,再到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层层递进,紧密相联。小书虽薄,但意蕴却是非常丰富。

  • 3 varro 2019-03-16 22:24:33

    三篇论文合集。第二篇关于明清国家认同的形成部分有启发,理论价值最大;一三篇主要是方法论意义。另外,明代卫所制度值得注意。关心大槐树的业余读者就不用读了,因为赵老师这书基本上就是《走近科学》,或者他觉得传说本身的真实性根本也不重要。

  • 3 大甜甜~~ 2018-12-09 20:35:43

    问题意识很好,稍显遗憾的是,我读完整本书其实还是不知道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具体过程,当然可能在赵老师那里,这本就是虚构成分很大的一件事。对累层造出历史的分析是很到位的,但可能无奈的是,这当中就是缺失了一些关键性的证据,因此就像是足球长途奔袭了半场,最后那一脚没使上力。

  • 3 momo 2020-11-29 16:48:12

    历史人类学的立场是并不纠结于移民传说所述事实的真伪,而是去看创造和传播这些传说的人群到底是为了什么。和“什么事实际上发生过”同样重要的,是“人们以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以及他们视它有多么重要。这种心理或许可以构成历史变动的某种机制(意义所在)

  • 1 慢乌鸦先生 2021-04-11 22:50:48

    很多年后重读老赵的大槐树研究。一个理想的历史人类学的读本,有专题论文,有推进问题的研究讨论,有学术史的梳理,是一个展现方法论的个案研究,很容易让学生明白研究怎样突破。从这一点来说,这本小丛书编得很成功。专论部分讨论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是希望在明清的历史进程中定位作为文化建构的移民心态。作者强调三个时间点,明初、清中叶以及清末民初。明初的卫所制度下军户的迁移是传说形成的背景,背后又有族群关系的紧张,清中叶后口传逐渐进入谱牒,民初经知识精英阐发进入方志。尽管这一研究是以虚证实的路数,但这些结论还是不够坚实(关键记载是《获嘉县志》),史料的局限和时间/背景的定位仍存在一些问题,更不能落实于具体的区域(自有其难度)。后续研究从16-18世纪明清国家的形成来理解移民传说,有其新意,也还有很多讨论空间。

  • 2 抗世违世情 2019-12-24 13:30:04

    自称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的宗族遍布全国,人数多姓氏杂的确奇怪。作者关心的是“移民是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的”,是一种心态史的研究。

  • 1 三清喵 2020-11-06 12:26:04

    从“大槐树传奇”联系明代卫所制与军户问题、移民史与族谱问题,方法论意义重大。

  • 2 优雅骑士 2019-08-17 21:43:33

    赵世瑜老师以明清时期的移民传说为切入点,揭示了地域认同的形成及其与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里甲制度的解体、卫所军户的在地化、改土归流的推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改革使得人口的流动性大为增强,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对边陲地区的管理从间接治理向直接治理的过渡,这极大影响了明清两代国家的形成。这一时期也是各种移民传说从萌发到广泛流传的时期,更是移民传说从口头流传变成文字记载的时期。这些移民传说最初往往是一种生存策略,通常是为了便于入籍定居或者确立某种正统性身份,以及确认土地占有的合法性等。这些传说在得到当地居民接受以后,逐渐推动了他们对居住地的地域认同的形成。随着明清两代移民运动向西或向北部的扩展,移民传说也就逐渐在这些地区流传,扩大了地域认同的空间,成为不断丰富和逐渐定型的国家认同的表征

  • 5 俯仰千年 2019-02-25 10:54:08

    我寻思这也太轻松,到最后也没懂大槐树是怎么回事,作者这也没精力那也没时间。还把国家社科项目给退了。。。摸鱼最高境界。。。

  • 3 riye 2020-09-08 14:22:49

    说历史是为了过好当下,谈“故乡”是为了留在本乡

  • 0 爆青 2019-10-13 14:16:44

    一個族群的共同記憶,有時候並不與事實,而是與生存的需求有相關。真相比我們能看到的更模糊。

  • 0 云清 2021-01-09 23:46:26

    作为事件和神话两种叙事模式支配下的大槐树故事,到底有几分真伪?是否与广东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石壁村移民等传说如出一辙,成为i游移于正史之外的另一种低音?本书虽然短小,但到底略尽和祛魅了大槐树,展现了层层累积之下的家谱化故事的另一个侧面~

  • 0 远树 2018-06-08 16:41:42

    中国人总是要寻根的

  • 0 绫懒遥 2020-03-14 22:07:57

    没什么感觉。

  • 0 撑伞仍是雨中人 2019-12-04 05:47:23

    喜马拉雅-天天听好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