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 短评

热门
  • 35 ly的读享生活 2019-01-28 15:30:30

    巴迪欧和德勒兹都倾向古典派,探讨形而上学诸如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等问题,但巴迪欧忠实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而德勒兹诉诸于斯宾诺莎或莱布尼茨,两人在哲学上既有共同话题也有罅隙,这部巴迪欧谈德勒兹也表现出统一对立。他们共享着一种语言学哲学,巴迪欧坚持认为,只有数学才是真正哲学家的“义务”,这被德勒兹贬斥为纯粹量的形式的东西;他们在“主体和真理”上也存在很大分歧,巴迪欧认为,“事件”可以在概念上,或理性上得到理解,而德勒兹赋予物质感觉以一种构造主体的超越性功能。巴迪欧的“事件”需要被思考,德勒兹的“事件”需要被感觉,奇异的是,对于引起“事件”变化的时间序列,比如“褶皱”,他俩的观念趋向接近。就如译序开宗明义:“这是一部敌人的书。”或而言之,最了解你的,最可贵的,正是“敌人”。

  • 24 Eco 2019-01-27 10:03:18

    巴丢在《主体理论》中把德勒兹形容为一个抹杀革命可能的思想家,在这本书里又将德勒兹的多元视为一。巴丢的可能偏颇的“误读”,或许是福柯不幸言中的“德勒兹世纪”里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声音。

  • 12 0000 2020-01-05 11:37:43

    “简直太妙了!我走得比从前更慢了。” 据说出自德勒兹书信,想了解他 事实是翻开后很不不知道在说什么。这等形而上学离我太远,我还是看天吧?

  • 14 伞木希美 2024-05-15 11:19:00 四川

    巴丟将德勒兹想天然的视为“对手”,不停的充满恶意的去扭曲,各种如同小丑般滑稽的模仿,在文本中也完全忽视了尼采,对存在的单义性严重的谬读,也不去强调德勒兹本人所认为相当重要的时间第三综合,沉寂在一种对永恒回归的回避,反而去强调时间的第二综合,随后便是去强调柏格森对德勒兹的影响,好去将他的柏拉图主义意图展露出来,将德勒兹反柏拉图主义的立场认为,只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新的发展罢了,表明德勒兹的形而上学的永远只有关生成,而非是存在,在这点上就有深刻的海德格尔化,在我眼中巴丢完全配不上德勒兹的对手,重大分歧也确实没有他说的那么多,甚至体现的价值在我眼中只是为了衬托德勒兹的伟大,我不否认巴丟文本的价值,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另类的德勒兹,让我们去思考怎么办,但我仍对这样感到厌烦

  • 11 养鸡场客卿 2021-02-26 18:48:21

    应该说,除了批判德勒兹“生机论的整体主义”(千叶雅也解读此书的层次)=批判1之外,巴迪欧还进一步批判了德勒兹“结构主义的整体主义”=批判2(在谈直觉的小节中)。在“尼采或马拉美”的小节中,德勒兹和巴迪欧的对立被浓缩为单一的偶然性vs.复数的偶然性,或偶然vs.偶然的偶然,这,只能看成在批判2的延长线上的,漫画式的对抗。巴的问题在于,承诺“大写的一不存在,只有实际的多,而其基础是空”(p.68),仍然没有给出结构主义整体主义之外的新路。巴迪欧这一承诺,在《存在与事件》的第5沉思中达到了临界点:“不会存在‘多个’空,只有一个空”;“正是由于一不存在,空才是独一无二的”……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构想怎么就,克服了结构主义的整体主义?

  • 9 流心雀 2019-09-19 21:37:11

    巴丟太壞了。「大寫的一」看到吐,帶著倒刺的本體論無限膨脹,然後破裂。反擲水晶球者,叫囂著犬儒的德勒茲主義,其實是巴丟主義。

  • 4 April 2020-01-07 12:45:43

    懒得打分,满篇的大写让我烦的要死。齐泽克和巴丢怎么都不放过德勒兹,还真亲如兄弟了?

  • 2 ~~ 2020-03-15 21:06:34

    哎,翻译的还是挺扭曲的。 当德勒兹把终极意义抹杀掉,取消掉中介,而将生命(或许另一个终极意义)散步于每一个事物中去,只是按照强度进行区分的时候。 巴迪欧再次取道海德格尔,将德勒兹的思想理解为“大写存在”的单一性在存在者中的反复书写,由此原先亲密无间的二者又被拉开了距离。

  • 1 寒枝雀静 2020-01-06 21:01:27

    C+/ 虽然理解巴迪欧的翻译难度但是这个汉语句子结构和校对情况译者和编辑肯定有锅……剩下能看的部分主要还是集中于之前阅读另几本时同样有的疑问:德勒兹与黑格尔式体系的距离到底有多大?他所保留的差异化二元概念是否真的能区分于传统存在论的二元对立?在立足于集合论的元本体论视角看来,德勒兹的概念恰恰没有他所设想的那般“自动”,反而一直保留着抽象的(或许实际上正是外在的甚至是静止的)核心,成为巴迪欧眼中的赘余物。因而其欠缺恰恰在于滞留于所反叛的结构,“没能终结反柏拉图主义本身”。大概可以等重读《存在与事件》中反建构主义的部分再作思考。

  • 1 katsula 2023-01-26 16:23:30 山东

    鉴于巴迪欧写过《小万神殿》这种讨论其他作家的屎作,这部真的是显得无比真诚,但依旧也是,真诚得很不完全。从德勒兹的“被动思考”=禁欲主义就开始错得一塌糊涂,完全是忍着反感往下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更难以想象的观点,例如将生成和潜能几乎完全弃置不顾,将存在的单义性读作对存在者的分配行为的前提,这能不能算是污蔑? 再例如说《电影1》《电影2》没有实践意义(据说是影迷说的),纯粹是“德勒兹式单一存在论”的重申。。。还例如,把多的被分配的结果看成是柏拉图主义的单义性在现实层面的幻象,实在是。。很明显,国分功一郎的德勒兹一元论远远超越了这种固执己见的误读。

  • 1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20-03-28 17:48:20

    正如同德勒兹的《福柯》绝不是一本福柯思想的简介,巴迪欧的《德勒兹》亦非德勒兹哲学的概论。想通过本书理解德勒兹的读者,最终见到的将是巴迪欧自己所实践的“当代哲学”;德勒兹只是一个概念性人物,而概念的提出者,不是德勒兹本人,而是巴迪欧与他所铺展的哲学剧场。

  • 1 一只大鱼 2019-06-01 11:00:12

    多的本体论:德勒兹,开放多样性(柏格森血缘下)的生机模式;巴迪欧,集合的数学化模式,或马拉美意义下“星状”模式。

  • 1 ʇɐɥdɔsǝpıɹı3 2025-04-19 04:41:43 四川

    部分章节待重读。这本书可以说完全不适合引入德勒兹。巴迪欧的剖析就像一种概念性的错位和滑移…德勒兹的差异-回归真的挺succinct了,既然你都说德勒兹最有价值的就是提出了一种系谱学,巴丢的永恒回归(重新落回结构主义的大写的一)完全否弃了德勒兹的纯粹肯定性(他甚至觉得德勒兹复写了一种同一性的结构主义)德:一是多的折叠场(莱布尼茨-斯宾诺莎)而非本体先验的起点,巴:多的落点是空的集合(一的缺失是现代哲学唯一的伦理起点)。巴迪欧的哲学中,莱布尼茨就是潜在的真理(形而上的数论图谱)-本体论范式的存在,从一种绝对中出发,德勒兹的生成与整体是对哲学的轻浮(因而构成了illusion式的喧嚣);拟像的部分真奇异搞笑,德勒兹就没强调差异/拟像是一种真理的落点,巴形式化哲学的激进路径倒是更接近结构的虚无表象…

  • 1 静谧形态琳琅 2024-10-31 22:08:40 山东

    杨凯麟的译者序甚至基本将该说的、想说的都说了个差不多诶,又由于我现如今实在对巴迪欧自己的理论缺乏了解,故而也就实在是在他以德勒兹为幌子的本体论式读解读到什么有用的,只是不断觉得偏离到了奇异的程度;另外巴迪欧的写作,真的是字里行间夹枪带棒到了刻薄的程度了,也就不免理解了塞尔痛斥的学院派和主流的分野,此刻也就更巩固了一种德勒兹如何孤身入荒野的沉思者之形象,“讨论是保守的,而创造需要敏锐的直觉和失重的轻盈”,争论、甚至是篡改一个不再有回音的人的思想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许,此谓学院派的一次彻头彻尾之胜利。

  • 2 光道淑女 2021-02-06 20:06:20

    翻译乱七八糟,南大失望透顶

  • 0 阳阳与太阳 2020-12-31 21:44:50

    法国人写书就是这么啰嗦,烦死了,翻译也很垃圾

  • 1 又是想开的一天 2021-04-01 16:48:36

    翻译的确实很拗口,也不知道是巴丢自己真的就这样还是译者翻译问题(导言里面就提了这个可见求生欲...) 还有mmqm被拉出来批判一番的斯宾诺莎。是听了讲座之后才去阅读的大体来略有些了解但底下还是阅读德勒兹原著吧。

  • 0 北茴 2022-03-27 02:57:23

    巴迪欧或许,走得更为彻底。德勒兹还不够德勒兹。但是我更喜欢德勒兹本人的情怀,不矫揉造作,但又令人感动。从另一本书中得知他的自杀,我实在无法想象,对差异满怀包容与肯定的他,是如何从病床上爬到窗前一跃,实现生命的最后一次“生成”。他教会我耐心。

  • 0 monday_lasagna 2022-03-31 00:47:27

    书架里翻出来的

  • 0 哥德堡 2022-03-09 22:11:07

    我起了个大早,早早完成任务。午后阳光灿烂,莫扎特也很流畅,普洱茶也不错,这书就是读不下去,整体完全不能把握,只抓住了几个亮点。时间与真理的那套逻辑很是惊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