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狂暴的年代、最神祕的禁地、最動人的情愛
二十世紀哲學大師的第一手觀察,一探傅柯和眾哲學家的生死愛欲
榮獲 2011 年法國文學大獎梅迪西獎,甫上市即突破 10,000 冊,各界一致好評盛讚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專文導讀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傅柯,在這處既不是夜總會,更不是禮拜堂的所在,讓願望實現的瞬間凝結。馬修的書寫因此而神聖。」──《費加洛報》(Le Figaro)
哲學家大師傅柯的私人公寓向來是個神祕的禁地,多年來從未有照片外流,只有他認可之人才得以入內,一窺公寓內部所發生的愛欲悲歡。這棟外表平凡的公寓如同表面上社會風氣仍保守的巴黎,暗地裡卻流湧著多元性愛、嗑藥文化、小眾電影、頹廢厭世的滾滾泥流。
作者在因緣際會之下,得以在公寓裡長住一年,並參與了傅柯的私人生活、病危和最後的辭世,也因此讓傅柯走入他生命最為晦暗的角落,將他從迷惘的用藥,對同性愛人的癡迷,以及與父親的恩怨中一把拉起。並且當愛滋病帶走了包括傅柯在內的許多好友時,他留下來,用文字記錄了哲學家最後的身影。
除了傅柯,法國文壇的諸多璀璨明星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吉伯(Hervé Guibert, 1955-1991)等人亦出現在作者的筆下,在作者的徬徨少年時,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
本書不只是作為八○年代傅柯與當時藝文思想界的第一手觀察,更透過對於性別、藥物與文學,勾勒出屬於法國,甚或整個歐陸的時代焦慮,而這正是傅柯──本書靈魂人物一輩子追尋的哲學課題。
----------------------------------------------------------------------------
各界讚譽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傅柯,在這處既不是夜總會,更不是禮拜堂的所在,讓願望實現的瞬間凝結。馬修的書寫因此而神聖。」──《費加洛報》(Le Figaro)
「馬修向我們講述一段,每個人仍能自由生長,卻變化無常的時光。」──《瑪莉安週刊》(Marianne)
「馬修‧藍東無微不至地繪製著,位於巴黎沃日拉爾路上傅柯公寓內的版圖。那裡,充滿象徵性的標誌,與情感的等高線。在這處既清一色是男性,也盡皆同性戀的社交圈內,也是奉傅柯維領袖的小幫會。」──《書籍世界周刊》(Le monde des livres)
「馬修‧藍東諷刺性的優雅,流露在他舉重若輕的書寫中。那是一個充滿矛盾、細緻、怪異及殘忍的世界。他筆下的主角們,也都有著他那『不到黃河心不死主義』的性格。他們以自己選擇的方式,走向自身的極點。他筆下的簡練人生,也同時是毫無遮掩、赤裸裸的人生。馬修也曾解釋著,他多想擺脫這些,因為一旦下筆,他便如著魔般,非要將它們說個明白不可。」──《週日週刊》(Journal du Dimanche)
「旁人很難將馬修‧藍東與傅柯間的感情分類。其並非戀人關係,也非父子情誼,更不是師父與弟子的世代交接。本書最美的地方,即在保存了這種情感與愛(包括對文學的愛,以及很多其他的愛)的開放性的交流。」──《每週書訊》(Livres Hebdo)
2 有用 星野变 2018-06-27 21:35:54
虽说作者都有点自恋,但是水仙情结这么重是得去治病了。一本名义上写福柯的书,通篇都在吹嘘自己如何特立独行又如何才华横溢,以及如何被福柯赏识……这就是所谓的“倒贴蹭热度”吧?
1 有用 这个废物 2020-12-16 17:14:12
文青晋江版“我和福柯不得不说的故事”。虽然我吸大麻、和很多男人睡觉,但我只是个处于青春迷茫期的好男孩。不过翻译不错,能把这矫情的文风翻译出来真不容易。
0 有用 sweetfire 2020-06-21 22:50:38
被台湾人取的书名骗到了!这是哪门子精神分析散文啊(正好在父亲节读完,文化人男同性恋的daddy issue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像
0 有用 momo 2021-03-02 16:05:29
书名的原文是Ce qu’aimer veut dire,“爱意味着什么”。作者其实蛮自恋的,通过描述自己在福柯家的经历,来回忆福柯教给他如何去爱人、如何去体验生活。但也是作者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人、希望在与“父亲”的关系中既平等又受到“支配”的快感的争取。虽然文中少有关于福柯言行的直接描述,但无时不刻不能感受到在这个以“公寓”为场所的家里,他对他的“小朋友”的陪伴和影响,久久萦绕。摘抄书中的一句话:... 书名的原文是Ce qu’aimer veut dire,“爱意味着什么”。作者其实蛮自恋的,通过描述自己在福柯家的经历,来回忆福柯教给他如何去爱人、如何去体验生活。但也是作者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人、希望在与“父亲”的关系中既平等又受到“支配”的快感的争取。虽然文中少有关于福柯言行的直接描述,但无时不刻不能感受到在这个以“公寓”为场所的家里,他对他的“小朋友”的陪伴和影响,久久萦绕。摘抄书中的一句话:“我(指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公寓,比米歇尔的公寓更大、更明亮的比比皆是,但却没有哪一户,比他的公寓更好。住在这里,就是住在青春里。”福柯真的是很好的一个人。可惜作者没有向福柯学习哲学等知识,也拒绝与福柯发生亲密关系,甚至拒绝了福柯晚餐时向他提议的一吻(放开他让我来好吗!!!) (展开)
0 有用 Listen 2021-02-18 06:05:50
這是一本真的很好的書,不是在於他的軼事性質,而是對於你一生對待朋友愛人的情感怎麼形成的連續探究,他講的第一個從書中讀到的故事就是關於這個,而其後的故事也都有同樣的性質,只是不斷變形。這些故事其實講述如何接收一個一個慷慨情感,也就是愛與被愛,直到對方老去或沒有老就死去。沒有這本中譯本我基本很多句子讀不懂,但誤譯也不少。我覺得前面兩個教授的序寫很爛,也不喜歡出版社把名字取成好賣的樣子。但如果不是這樣,... 這是一本真的很好的書,不是在於他的軼事性質,而是對於你一生對待朋友愛人的情感怎麼形成的連續探究,他講的第一個從書中讀到的故事就是關於這個,而其後的故事也都有同樣的性質,只是不斷變形。這些故事其實講述如何接收一個一個慷慨情感,也就是愛與被愛,直到對方老去或沒有老就死去。沒有這本中譯本我基本很多句子讀不懂,但誤譯也不少。我覺得前面兩個教授的序寫很爛,也不喜歡出版社把名字取成好賣的樣子。但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會因緣際會從C口中聽過這本書的內容,因為他就是喜歡把軼事講得很誇張好笑。這幾年來我完全不記得這本書,直到最近因緣際會一個我喜歡的人給了我另一本書。另一本書,就稱為B書好了,也就是本書中叫作艾維那位作家朋友寫的書,才因緣際會又發現了本書的存在,在我的聰明才智下找回C的讀墨帳號,才把書讀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