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罢不能》的原文摘录

  • "According to the Golden Rule, habits consist of three parts: a cue (whatever prompts the behavior); a routine (the behavior itself); and a reward (the payoff that trains our brains to repeat the habit in the future). 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a bad habit or an addiction is to keep the cue and the reward consistent while chaing the routine - by replacing the original behavior with a distraction." (查看原文)
    ZZ 1回复 1赞 2017-09-01 20:30:09
    —— 引自第268页
  • 有一种现代病,2/3的成年人都受它影响。它的症状包括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食欲不振、体重控制困难、免疫功能不良、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疼痛敏感性提高、反应变慢、情绪波动、大脑机能受抑制、抑郁症、肥胖症、糖尿病,外加某些类型的癌症。 这种现代病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它随着智能电话、电子阅读器和其他发光装置的出现而越发严重。睡眠不足与行为上痕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它是长期过度投入带来的后果。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近吸引了大量关注,包括创业家兼作家阿里安娜·赫芬顿( Arianna Huffington)。201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林芬顿讨论了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睡眠革命X( The Sleep Revolution) 因为我们显然都技术上瘾了。你怎么才能把这些电子设备放在它该搁置的 位置上呢?显然不能放在你的床头柜上。伙计们,这就是关键一一不要在 床边给手机充电。 赫芬顿明智地注意到了手机充电的问题。95%的成年人在上床之前使用发光的电子设备,超过一半的人半夜醒来检查电子邮件。68%年龄为18~64岁 的成年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身边,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接近50%的成年人 说,因为总是跟技术太接近,自已睡不好觉。过去半个世纪,尤其是最近20 年,人们的睡眠质量大幅下降,元凶之一就是这些电子设备散发出来的幽兰 光芒。 数千年来,只有白天オ会有蓝光。蜡烛和木柴点燃产生的是红黄色的光,夜间也没有人工照明。火光不是问题,因为大脑会把红色光阐释为就寝时间。蓝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它是早晨的标志。因此,我们95%的人上床睡觉前玩手机,其实就是在告诉身体“新的一天开始了”,从而诱发时差感。 通常,大脑深处的松果体会在晚上产生名为褪黑素的激素。褪黑素会让你困倦,这就是为什么倒时差的人上床之前要服用褪黑素补剂。当蓝光进入你眼睛后面,松果体停止产... (查看原文)
    突然出现 2019-11-09 16:52:44
    —— 引自章节:第3章 行为上瘾的生物学机制 / 48
  • Beahvioral architecture acknowledges that you can't escape temptation completely. Instead of abstinence and avoidance, manyu solutions come in the form of tools designed to blunt the psychological immediacy of addictive experience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behavioral architecture, then, is very simple: whatever's nearby will have a bigger impact on your mental life than whatever is farther away. Remove temptation from arm's reach and you'll find hidden reserves of willpower. (查看原文)
    ZZ 2017-09-01 20:37:57
    —— 引自第275页
  • There are two ways to approach behavioral addictions: eliminate them or harness them. It's possible to channel the forces that drive harmful behavioral addiction for the good. The human tendencies that enslave us to smartphones, tablets, and video games also prpare us to do good: to eat better, exercise more, work smarter, behave more generously, and save more money. There is a fine line between behavioral addictions and helpful habits, and it's important to keep that line in mind. Addictive levers work by boosting motivation, so if your motivation is already high there's a good chance those levers will compromise your well-being. (查看原文)
    ZZ 2017-09-02 00:12:39
    —— 引自第295页
  • The central theme of gamification is that the experience itself should be its own reward. (freerice.com) (查看原文)
    ZZ 2017-09-02 00:12:39
    —— 引自第295页
  • 如果把生活当成一连串有待完成的里程碑,你就陷入了“一种近乎连续失败的状态”。按照定义,你任何时候都并不置身于体现了你所定义的成就或成功的地方。而一旦到达了哪里,你就会发现,你弄丢了那件富裕你目的感的事情——于是你只好制定新的目标,重新开始。 不要靠目标,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所谓的系统,就是“你经常做且能提升长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 (查看原文)
    苏苏 2018-05-27 12:19:50
    —— 引自章节:成功是通往失败的路标
  • 上瘾难以治疗的原因在于,渴望远比喜欢更难于打败 “游戏设计师逐渐意识到,玩家愿意花1美元来缩短等待时间,或是等4小时休息时间过后,提高游戏化身的能量值。”游戏就像一分钱拍卖,或者舒比克的“美元拍卖游戏”那样诱惑你、操纵你,你要么付钱,要么继续等。我曾在玩一款名为Trivia Crack的益智问答游戏时碰到过这种吸血机制。如果你给出了若干次错误答案,用完了生命值,屏幕对话框里就弹出一条选择:等待1小时获得新命,或是花90美分立刻接着玩下去。 (查看原文)
    2018-05-30 15:31:55
    —— 引自第1页
  • 蔡格尼克效应 (查看原文)
    2018-05-30 15:31:55
    —— 引自第1页
  • 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同样认为,技术会把孩子们变成糟糕的沟通者。 [3] 就拿短信来说吧,许多孩子(和成年人)都更喜欢发短信,而非直接打电话。较之说话,发短信能让你更准确地调整自己的消息。如果听到笑话,你一般回答的是“哈哈”,如果笑话特别有趣,你可以回一句,“哈哈哈”——如果笑话可笑之极,你可以用“哈哈哈哈哈哈”来表示。如果你生气了,你可以用一句轻蔑的“靠”来回答,如果你火冒三丈,你可以选择完全不回复。喊叫,用“!”,大声喊叫,用“!!”,甚至“!!!!”。这些符号具有数学一般的准确度:你可以计算“哈”或“!”的数量。所以,对想要厌恶风险、担心误解的沟通者来说,短信十分理想。但短信最明显的缺点是,你奉行的是书面文字规则,这里没什么自然而然的表达,产生歧义的空间很小。没有非言语线索,没有停顿,没有轻快的语调,没有意外的傻笑,或让对话伙伴哑口无言的嘲讽。可没有这些线索,孩子们也就学不会面对面地沟通。 (查看原文)
    2018-05-30 15:31:55
    —— 引自第1页
  • 培养新习惯的主要挑战在于,不坚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习惯不会成为常规。在这一脆弱的早期阶段,你必须保持警惕,保护你所取得的进展。这很难办,因为有些人形成习惯就需要花更长时间就算有益的新习惯覆盖了有害的旧习惯,前者也可能会变得上瘾。美国内战期间的老兵罗伯特·彭伯顿的情况就是这样,他试图用可卡因治疗吗啡成瘾,最终失败。长期来看,断瘾的目标是要没有习惯的牵绊,而不是用一种习惯取代另一种习惯。分心固然有好处,但却是个短期解决办法,很难彻底消除上瘾本身。治疗拼图里的缺失环节是重新设计环境,让诱惑尽量少靠近。这就是所谓“行为构建”技术背后的理念 不是所有上瘾体验都不好。理论而言,驱动上瘾的“钩子”也可以用来促进更健康的饮食、经常性的运动、退休储蓄、慈善捐款和专注的学习。有时,问题不在于沉迷于错误的行为,而在于我们放弃了正确的行为。行为构建不仅是让你少做错事的工具,也是让你多做好事的工具。 (查看原文)
    2018-05-30 15:31:55
    —— 引自第1页
  • Blogger、 Twitter和 Medium三大的创办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 Eyan Williams)给两年幼的儿子买了数百本书,却不给他们买iPad。创办了一家分析公司的莱斯利・戈尔德( Lesley Gold)给孩子们订立套“本周不得使用屏幕”的严厉规矩。除非孩子们需要用电脑完成功课,她才会稍微放宽要求。 (查看原文)
    布丁布衣 2020-02-01 17:36:01
    —— 引自章节:楔子 令人上瘾的时代 / 1
  • 分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分心的孩子,因为如果家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把相同的关注模式教给孩子。用该论文首席研究员的话来说:“孩子维持注意力的能力、是在语言习得、问题解决和其他关键认知发展里程碑领域取得成功的公认重要指标。如果在孩子玩要的过程中,照料的人总是分心,或是眼睛爱漂移,会给婴儿关键发育期当中刚刚萌芽的注意力幅度造成消极影响。” 孩子并非天生渴求技术,但他们逐渐认为它必不可少。等他们进入中学的时候,社交生活就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数字世界。所有的日子,他们整天整天地在 Instagram分享照片(数亿张),不停地发短信(数十亿条)。他们不休息、因为这成了他们寻求认可和友谊的地方。 (查看原文)
    布丁布衣 2020-02-02 17:12:16
    —— 引自章节:第1章 行为上瘾的兴起 / 10
  • 断瘾的目标是要没有习惯的牵绊,而不是用一种习惯取代另一种习惯。分心固然有好处,但却是短期解决方法,很难彻底消除上瘾本身。治疗拼图里的缺失环节是重新涉及环境,让诱惑尽量少靠近。 (查看原文)
    布丁布衣 2020-02-14 11:19:11
    —— 引自章节: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 193
  • 故此,行为构建的头一条原则非常简单:任何放在你身边的东西都比离得远的东西对你的精神生活有着更大的影响。身边包围着诱惑,你就会受到诱惑;把诱惑放到手拿不到的地方,你会发现无形的意志力储备。“离得近”是非常有力的影响因素,甚至能推动你去跟哪个陌生人结交。 (查看原文)
    布丁布衣 2020-02-14 11:19:11
    —— 引自章节: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 193
  • 罗伯特・比蒙和迈克尔・拉森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比蒙功成名就,拉森却是个屡屡失败的丧家犬。比蒙谦虚内敛,拉尔森浮夸,说话直白得过火。但他们都指望实现长期的成功,牺牲了眼前的幸福;而实现巨大成就之后,他们又都惊讶地发现,这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喜悦。就像受了诅咒的西西弗斯要永远地朝着山上滚巨石,我们很难不去猜想:重大的人生目标是否在本质上也是挫折的主要来源。你要么忍受成功之后的失落,要么忍受失败带来的沮丧。这 切如今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因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正经历着空前浓厚的目标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过分强调上瘾般的完美、自我评估,多工作、少玩要。 (查看原文)
    暮晨 2020-12-31 20:55:24
    —— 引自章节:并不兴奋的世界冠军 / 67
  • 张Instagram照片下面的“赞”应该没 那么在乎。不过实际上,哪怕置身人 群,聚光灯似乎也能找到我们。2000年,一群心理学家请若干大学生穿着 一件胸口印有歌手巴瑞·曼尼洛(BaryManilow)B照片的T恤,走进一间挤满其他学生的房间。(研究人员们事先做过检验,证明大学生不愿当众穿着印有巴尼·曼尼洛照片的T恤。)几分钟后,研究人员陪伴倒霉的受试者们走出房间,并要他们猜测有多少同学注意到了曼尼洛的T恤。很自然,在整个过程中,这件T恤完全占据了他们自己的心思,所以他们猜,房间里大约有一半的人都记得这件T恤;而实际上,只有1/5的人记得自己看到了曼尼洛的形象。在Instagram上只吸引到3个赞的乏味照片,就有点像曼尼洛T恤。发布照片的人感觉丢脸,认为其他用户在盯着看,本章还剩:8分 67% (查看原文)
    宝木 2022-03-26 21:47:42
    —— 引自章节:评估自我价值的需求 / 154
  • 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但除此之外,光是有手机在场也很有害。2013年,两位心理学家邀请成对的陌生人坐在小房间里,进行交谈。为了让整个过程顺畅起来,心理学家推荐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聊聊过去一个月你们碰到过的有趣事情?一些受试者聊天时,手机放在旁边;另一些受试者身边放的是纸质笔记本。每组人都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纽带,但有智能手机在场的人,在建立联系上是磕磕绊绊的。他们所描述的双方关系,质量较低,对方共情少,信赖感低。光是手机的存在(哪怕并不主动去使用),也极具破坏性。它们叫人分心,因为它们提醒我们,外面有个超越眼前对话的世界。按研究人员的说法,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拿掉手机。 吃饭聊天时不要玩手机。。对亲密关系来说实在有害无利。。 (查看原文)
    李奇奇 2025-03-19 14:36:13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行为上瘾是什么
  • 丧失了继续还是停止相关行为的自由选择能力(失控),体验到了与行为相关的不良后果。换句话说,当事人无法可靠地预测相关行为什么时候会发生,一旦发生,将持续多久,什么时候停止,以及其他什么行为可能与该上瘾行为有关系。于是,当事人放弃了其他活动,就算继续,也不再像从前那么享受。上瘾行为更进一步的消极后果可能包括:扰乱生活角色的绩效(如工作、社会活动或爱好),损害社会关系,造成犯罪活动或法律问题,卷入危险局面,人身伤害或损害,经济损失,或情绪创伤。 以能否自主停止作为判断是否上瘾的标准,比以时间长短判断更为合理。 (查看原文)
    李奇奇 2025-03-19 14:36:13
    —— 引自章节:第1章 行为上瘾的兴起 / 10
  • 有关上瘾的真相,挑战了我们的许多直觉。它不是身体不求回报地爱上了危险毒品,而是思想学会了把药物或行为与心理疼痛的缓解挂上钩。实际上,上瘾和爱无关;肯特·贝里奇指出,所有的瘾君子都渴望那种让自己上了瘾的东西,但许多人并不喜欢它。对艾萨克·韦斯伯格、安德鲁·劳伦斯的帕金森病患者和34号大鼠来说,哪怕吸引力减弱,瘾头仍然存在:快感早就没有了,可他们打游戏的渴望、疯狂整理的渴望、给自己来上一剂药的渴望,却一点儿也没减少。 改变思想方式,不要将玩手机与轻松娱乐、减轻心理压力等快乐描述挂钩。 (查看原文)
    李奇奇 2025-03-19 14:36:13
    —— 引自章节:行为上瘾是什么 / 14
  • 伯克曼引用了《呆伯特》(Dilbert)系列漫画的创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Adams)在《人生,做对一件事就够了》(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uillmBg)一书中对追求目标的批评。亚当斯提倡一种不同的方法:不要靠目标,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所谓的系统,就是“你经常做且能提升长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对漫画家来说,这可以是每天画一幅漫画;对作家来说,可以是每天写500字。和目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系统带来的是持续稳定的低级“嗨”流。它们指向的是日复一日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某个宏大目标的诱人图景,但没有怎样前往那里的指示说明。 养成习惯去做,而不是定一个涨粉多少之类的数字目标——与所谓的KPI OKR等企业绩效考核标准背道而驰,这算不算是一种资本对人的异化。 (查看原文)
    李奇奇 2025-03-19 14:36:13
    —— 引自章节:第4章 诱人的目标 / 64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