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新一代掌门人黄盈盈老师的新著,相对于她前一本书《我在现场》的纯粹田野调查笔记形式,这本书将乳腺癌患者、艾滋病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几类群体的性与身体故事,跟“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这一核心学术命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身体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各类理论与过往研究展开对话。由于在身体和性别研究领域,国内本土的原创经验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因此这本书的问世,无论是对于丰富学科短板,还是对于强化这一重要议题的设置来说,都具有比较独特的意义。
对storytelling方法本身的解构与讨论颇具价值与深度,创新点也在这里,相对而言,对话题对象本身的分析略为逊色,但已非常全面深刻。能够感受到老师每一句下笔时的批判意识、乐观态度和谨慎反思,温和的抵抗式话语。期待周六的沙龙。
斯皮瓦克说,“底层无法发声,一旦发声,便已不是底层”。本书算是社会学对该命题的一种回应。黄盈盈无意纠结于玄学辩论,也承认学界无法代替底层发声——这就要求研究者警惕道德、知识、理性上的致命自负。黄所强调的,是“无法发声”的论断造成许多研究对底层的努力与欢喜视而不见,结果与所批判的压迫性体制合谋,彻底抹杀底层的能动性。她的故事社会学的目的,正在于提供另类的叙事(并非底层的叙事,却也不同于主流的叙事),从而解构主流的叙事。奇怪的一点,虽然名为《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但几乎所有篇目都只聚焦女性——男人没有性/别、身体和故事?抑或男性的东西都太过正典而无需研究?(只有男人才是真正的人。)再如,因为隔壁桌有男客人,影响了饭店(女女)学术谈话的质量之类细节,似乎强化了两性间、性权与女权间的对立。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首先必须尊重人大各位研究者的田野调查与艰辛访谈,但缺少历史性、政治性分析的纯社会学研究只能沦为空泛的现象描述甚至是二流的非虚构写作。作者虽然也言明了这一点,却还是未能克服,十分遗憾,加之当代网络力量、LGBT运动对其中各种议题的涵化,“性”之魅似乎已脱离了本书中的语境,这更值得思考。
看似很有新意,实际完成度低,仿佛记者采访完后,除了对谈文本,再把采访过程和感想流水账般加进去。某些章节结束后还加几段语言功底很差的抒情?讲加拿大移民那章本身可以很有突破性,或许是问题意识不够强,66套材料里选4套分析也没有突破成见;“一位让访谈者抓狂的变性人”一章,真是暴露了所谓“学术立场”暗含的成见和高傲,被访者的洞见和勇气甩出研究者几条长安街。不是她“奇葩”“叛逆”让人抓狂,是从本科读研读博的二十几岁书斋小友,以为熟背前沿理论,就可以掌控对话节奏,将被访者对象化,书写、分析、归因。这种自上而下急做结论的方式,私以为偏离了社会关切的初衷,偏离了让弱者发声并帮助这份声音被人听到的初衷。看似在揭下label,字里行间却似乎想吸睛。学术还真不是找出一个创新选题以后就那么容易做好的。
案例好看,分析却问题多多——并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分析的浅显,而是与作者期待的学科建制化的愿景相比,分析显得浅了许多,不足以支撑。这种愿景与研究之间的差距直接体现在标题罗列的三个概念上(算是机械降神救案例一样的存在),在每一个案例中,三个概念都并未有效结合起来,至少未达到作者所期待的层次。至于这种状况的成因,在附录与末章中都表述得很清楚,无非是学术生计所迫,还想要在老一代退休后维持门面……
理论是好的材料是好的,但感觉缺点儿什么把它俩连起来。说了半天要怎样怎样做,真做起来却让人看不太出来是那么做的。然后完事了找补,“我刚才就是那么那么做的”……
还是“故事”的原材料最可读咯,视角、方法与分析云云,虽不至于鸡肋,食之亦无多少味
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法,来破除强势理论塑造的话语体系,把问题还原到真实层面,而非止步于理论对人的简化。但可能考虑到了作者本身所在学术系统的内部规范,导致作者无法真正突破过于简化的理论和裹挟着公众情绪的强势话语。非常遗憾,或许在相关领域,真实确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是学术之耻。
以为是论文拼凑,结果能看到作者本人倾注了很多心血,用一套理论将其贯穿并置于当下背景。视角对我有启发:她强调身体研究中日常生活的身体,相比于结构因素更着重挖掘身体的自主性。语言很平实,很亲切,还体贴地附录了会议议程。就是觉得分析有重复之处且不够深入,以及书内的排版印刷观感不佳
我现在终于知道隔壁宿舍学新闻学社会学的哥们为何如此高产。……
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把“性/别”(Gender/Sexuality)从性别、疾病、家庭、亲密关系等一系列话语的遮蔽中抽离出来,打破性故事的社会生产中强大的叙事结构(男强女弱、受害者逻辑、老年无性),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精神可嘉的尝试,有助于从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个多年来被风俗人情所文饰、所固化而导致失语的概念。以叙述为中心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方法论意义很强。但由于是“开路者”,本书依然给人一种理论和田野调查案例贴合度不够的粗疏感,这当然与被调查者心态以及案例的普适范围有关。如何把研究从“边缘而非必要”拓展为“严肃且必须”?我认为还需要的是,不仅注视艾滋病、乳腺癌患者,变性人等特例,还需要更多关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男性与女性。附录中研讨会的一些课题提供了视角。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依然是道阻且长的。
价值可贵毋容置疑。文献标注多有错漏或前后不对应之处。缺乏男性讲述(不光是两性共同面对的话题,即使是女性话题也需要)。缺乏与其他敏感话题相对比后离析出的访谈/讲述故事的特性,叙事分析的结论因而存疑。宝贵的是研究的实践性、成文的过程性的较完整的呈现。
“性不仅在两腿之间,更在两耳之间。”还不止。
在知识和方法上都是令人受益的作品,除此以外是令人感觉非常亲切的作品:能够非常切实地感觉到一个自称的“边缘人”在田野过程中的有趣和无力,并把一种无法进入他人经验和生活的无力转换成对方法和方法论本身强烈的反思。此外,用词可爱且有趣、真实且不做作,而文末对于未来身体与性/别叙事历史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也让我感到期待。
来源于西方,却甚于西方。 此书主要探讨方法论,对于涉及采访工作有很大的裨益。
与大姨妈在一起的身体,与病毒在一起的身体,与乳房(不)在一起的身体,与家乡(不)在一起的身体,与想象在一起的身体。彻底打破身体表演的前后台,也打破研究的前后台。近年来写的所有文字的大集合?
当故事书读的,人类学不等于没理论:)
形式新颖,作者用心良苦将欲言又止的话用故事作为载体夹议夹叙点到为止。就目前的阶段而言,学界只要不断发声都是好事,都可以在实际中作出推动。我觉得不要光看到学术内的意义,社会学家的使命感更应该突破小圈子的条条框框。但凡多一个人看到读到领会到,就可以把启蒙或是启发延展开去。
可读性很强的研究类书籍,尤其吸引我的是里面的访谈部分,一个个熠熠发光的生命,消灭我的刻板印象。
>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4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8-05-15 17:53:34
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新一代掌门人黄盈盈老师的新著,相对于她前一本书《我在现场》的纯粹田野调查笔记形式,这本书将乳腺癌患者、艾滋病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几类群体的性与身体故事,跟“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这一核心学术命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身体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各类理论与过往研究展开对话。由于在身体和性别研究领域,国内本土的原创经验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因此这本书的问世,无论是对于丰富学科短板,还是对于强化这一重要议题的设置来说,都具有比较独特的意义。
22 有用 HicSuntLeones 2018-05-23 21:43:59
对storytelling方法本身的解构与讨论颇具价值与深度,创新点也在这里,相对而言,对话题对象本身的分析略为逊色,但已非常全面深刻。能够感受到老师每一句下笔时的批判意识、乐观态度和谨慎反思,温和的抵抗式话语。期待周六的沙龙。
26 有用 云何不乐 2018-10-09 14:29:03
斯皮瓦克说,“底层无法发声,一旦发声,便已不是底层”。本书算是社会学对该命题的一种回应。黄盈盈无意纠结于玄学辩论,也承认学界无法代替底层发声——这就要求研究者警惕道德、知识、理性上的致命自负。黄所强调的,是“无法发声”的论断造成许多研究对底层的努力与欢喜视而不见,结果与所批判的压迫性体制合谋,彻底抹杀底层的能动性。她的故事社会学的目的,正在于提供另类的叙事(并非底层的叙事,却也不同于主流的叙事),从而解构主流的叙事。奇怪的一点,虽然名为《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但几乎所有篇目都只聚焦女性——男人没有性/别、身体和故事?抑或男性的东西都太过正典而无需研究?(只有男人才是真正的人。)再如,因为隔壁桌有男客人,影响了饭店(女女)学术谈话的质量之类细节,似乎强化了两性间、性权与女权间的对立。
20 有用 买驴子 2019-04-29 16:46:45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首先必须尊重人大各位研究者的田野调查与艰辛访谈,但缺少历史性、政治性分析的纯社会学研究只能沦为空泛的现象描述甚至是二流的非虚构写作。作者虽然也言明了这一点,却还是未能克服,十分遗憾,加之当代网络力量、LGBT运动对其中各种议题的涵化,“性”之魅似乎已脱离了本书中的语境,这更值得思考。
12 有用 在野主义 2019-11-23 12:36:14
看似很有新意,实际完成度低,仿佛记者采访完后,除了对谈文本,再把采访过程和感想流水账般加进去。某些章节结束后还加几段语言功底很差的抒情?讲加拿大移民那章本身可以很有突破性,或许是问题意识不够强,66套材料里选4套分析也没有突破成见;“一位让访谈者抓狂的变性人”一章,真是暴露了所谓“学术立场”暗含的成见和高傲,被访者的洞见和勇气甩出研究者几条长安街。不是她“奇葩”“叛逆”让人抓狂,是从本科读研读博的二十几岁书斋小友,以为熟背前沿理论,就可以掌控对话节奏,将被访者对象化,书写、分析、归因。这种自上而下急做结论的方式,私以为偏离了社会关切的初衷,偏离了让弱者发声并帮助这份声音被人听到的初衷。看似在揭下label,字里行间却似乎想吸睛。学术还真不是找出一个创新选题以后就那么容易做好的。
11 有用 余颜 2019-06-09 22:46:27
案例好看,分析却问题多多——并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分析的浅显,而是与作者期待的学科建制化的愿景相比,分析显得浅了许多,不足以支撑。这种愿景与研究之间的差距直接体现在标题罗列的三个概念上(算是机械降神救案例一样的存在),在每一个案例中,三个概念都并未有效结合起来,至少未达到作者所期待的层次。至于这种状况的成因,在附录与末章中都表述得很清楚,无非是学术生计所迫,还想要在老一代退休后维持门面……
7 有用 赛瑞 2018-06-27 14:31:40
理论是好的材料是好的,但感觉缺点儿什么把它俩连起来。说了半天要怎样怎样做,真做起来却让人看不太出来是那么做的。然后完事了找补,“我刚才就是那么那么做的”……
7 有用 摸鱼居士 2019-01-19 22:13:51
还是“故事”的原材料最可读咯,视角、方法与分析云云,虽不至于鸡肋,食之亦无多少味
7 有用 陰陽魚 2020-04-16 13:48:17
作者试图用故事的方法,来破除强势理论塑造的话语体系,把问题还原到真实层面,而非止步于理论对人的简化。但可能考虑到了作者本身所在学术系统的内部规范,导致作者无法真正突破过于简化的理论和裹挟着公众情绪的强势话语。非常遗憾,或许在相关领域,真实确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是学术之耻。
3 有用 满杯百香果 2018-12-14 14:34:24
以为是论文拼凑,结果能看到作者本人倾注了很多心血,用一套理论将其贯穿并置于当下背景。视角对我有启发:她强调身体研究中日常生活的身体,相比于结构因素更着重挖掘身体的自主性。语言很平实,很亲切,还体贴地附录了会议议程。就是觉得分析有重复之处且不够深入,以及书内的排版印刷观感不佳
3 有用 文件选集 2019-11-06 20:14:26
我现在终于知道隔壁宿舍学新闻学社会学的哥们为何如此高产。……
3 有用 阿盏 2019-01-20 14:49:35
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把“性/别”(Gender/Sexuality)从性别、疾病、家庭、亲密关系等一系列话语的遮蔽中抽离出来,打破性故事的社会生产中强大的叙事结构(男强女弱、受害者逻辑、老年无性),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精神可嘉的尝试,有助于从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个多年来被风俗人情所文饰、所固化而导致失语的概念。以叙述为中心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方法论意义很强。但由于是“开路者”,本书依然给人一种理论和田野调查案例贴合度不够的粗疏感,这当然与被调查者心态以及案例的普适范围有关。如何把研究从“边缘而非必要”拓展为“严肃且必须”?我认为还需要的是,不仅注视艾滋病、乳腺癌患者,变性人等特例,还需要更多关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男性与女性。附录中研讨会的一些课题提供了视角。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依然是道阻且长的。
3 有用 Sarcophagus 2020-11-22 16:14:02
价值可贵毋容置疑。文献标注多有错漏或前后不对应之处。缺乏男性讲述(不光是两性共同面对的话题,即使是女性话题也需要)。缺乏与其他敏感话题相对比后离析出的访谈/讲述故事的特性,叙事分析的结论因而存疑。宝贵的是研究的实践性、成文的过程性的较完整的呈现。
2 有用 东大 2019-11-06 19:05:17
“性不仅在两腿之间,更在两耳之间。”还不止。
2 有用 Veronica🐈🕯 2019-03-27 09:55:49
在知识和方法上都是令人受益的作品,除此以外是令人感觉非常亲切的作品:能够非常切实地感觉到一个自称的“边缘人”在田野过程中的有趣和无力,并把一种无法进入他人经验和生活的无力转换成对方法和方法论本身强烈的反思。此外,用词可爱且有趣、真实且不做作,而文末对于未来身体与性/别叙事历史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也让我感到期待。
2 有用 夏日远行客 2018-11-08 10:39:15
来源于西方,却甚于西方。 此书主要探讨方法论,对于涉及采访工作有很大的裨益。
1 有用 Mr. Curiosity 2018-08-05 09:41:44
与大姨妈在一起的身体,与病毒在一起的身体,与乳房(不)在一起的身体,与家乡(不)在一起的身体,与想象在一起的身体。彻底打破身体表演的前后台,也打破研究的前后台。近年来写的所有文字的大集合?
1 有用 Sea son 2018-12-31 02:25:03
当故事书读的,人类学不等于没理论:)
1 有用 郁则 2021-07-13 13:47:29
形式新颖,作者用心良苦将欲言又止的话用故事作为载体夹议夹叙点到为止。就目前的阶段而言,学界只要不断发声都是好事,都可以在实际中作出推动。我觉得不要光看到学术内的意义,社会学家的使命感更应该突破小圈子的条条框框。但凡多一个人看到读到领会到,就可以把启蒙或是启发延展开去。
1 有用 留下来 2019-09-18 17:25:29
可读性很强的研究类书籍,尤其吸引我的是里面的访谈部分,一个个熠熠发光的生命,消灭我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