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上编:“法统”建构与法政体制革故鼎新
“清帝退位诏书”与“五族共和”构建——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
一、“主权”与“统治权”:作为立论基础的概念辨析
二、“禅让”抑“逼宫”:清帝降诏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革命与法统:清帝“授权”说辨析
四、主权与疆域:政制转型与多民族国家的维持
五、主权与邦交:中华民国的外部“合法性”问题 六、结语
比较宪法学视域中的民初根本法
一、政体设计: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不同选项
二、“国体”建构: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取舍歧异
三、制衡机制:立法与行政的权限设置
四、宪法原则:国权与民权的“主义”选择
五、结语
曹锟“贿选”控告的法律证据研究——兼论中国第一部宪法废弃与“贿案”的连带关系
一、关于“出席费”与“冰炭敬”的问题
二、关于直系以五千元支票“贿选”的问题
三、关于检方的态度及控方与“贿选”的关系
四、关于舆论对曹锟“贿选”指控的法律效力
五、余论:“法统”存废的两难选择
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基于法权会议所做历史考察
一、法权会前以务实为特征的“修约”外交
二、“以废除领事裁判权为确定之政策”
三、法律文本审察及司法调查阶段的对策
四、法权调查之结论与北洋政府的反应
五、结语
民国前期司法职员的薪俸与司法内生环境
一、审检职俸的制度设定
二、与“文官”薪酬的横向比较
三、国家拨款与部门“创收”
四、司法职员的生活实态
五、余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一、基督教会所受损失的历史记录
二、在华基督教会受损程度的估量
三、关于反教暴力事件的责任人问题
四、结语
下编:政治诉求与不断趋新的政改“尝试”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
一、口号的提出及内涵意蕴
二、异曲同工的思想主张
三、改建“政党”的艰苦努力
四、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
五、授人以柄的政治后果
六、“政党”政治立场的最终离弃
七、余论
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
一、北洋渊源与袁世凯的“去北洋化”
二、北洋体系裂变与“北洋正统”幻灭
三、余论:两种“正统”的角力
北洋政府和平统一中国的尝试——善后会议再研究
一、“和平统一”政治语境的形成
二、地方实力派及社会各界的立场
三、会员的派系构成与议案处置
四、“和平统一”议题下的政体之争
五、善后会议自身的“善后”问题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及变化趋向
一、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二、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三、外交与内政混一的政治格局
四、结语
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章士钊对两方政制的理解与个性表达
一、“名正理从”:严格的政治概念界定
二、“为政有本曰在有容”:政党政治要义阐释
三 、“造法与立法分离”:国会之设置及权限
四、“通立法行政之邮”:内阁政治精义发微
五、结语
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生运动
一、北洋时期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
二、亚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学生运动的影响
三、师生纠葛与北洋时期学潮起落
四、学生运动中的“政党运作”
五、结语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代跋)
· · · · · · (
收起)
2 有用 菲利普 2018-10-31 00:38:55
比较注重用史料还原事件,和法学界写的注重解释的不同。其中一两篇旧文章没必要收如,与全书主题不统一,有些内容还前后矛盾。
5 有用 FainT 2018-07-16 15:07:55
D693.2/4913-1 本馆 无甚高论,居然用发放欠薪为曹锟贿选洗地
1 有用 参 2018-10-13 22:12:21
高举政治史大旗。《学生亚文化》那篇文章很好看,点出学生们的精英意识。总之每篇文章都挺值得看看的。
1 有用 心齋 2019-02-21 16:33:52
看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章节。绪论强调政治史研究;代跋强调整体史研究,于我之心有戚戚焉。第一章非常具有雄辩性,驳斥了法学学者关于逊位诏书的研究,但远远不如桑兵的《旭日残阳》一书研究得细致。第二章把民初根本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也值得一看。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政党建制与民初政制走向。谈章士钊民初政治思想的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也值得一看。全书是论文集的结合,可惜的是,全书并... 看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章节。绪论强调政治史研究;代跋强调整体史研究,于我之心有戚戚焉。第一章非常具有雄辩性,驳斥了法学学者关于逊位诏书的研究,但远远不如桑兵的《旭日残阳》一书研究得细致。第二章把民初根本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也值得一看。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政党建制与民初政制走向。谈章士钊民初政治思想的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也值得一看。全书是论文集的结合,可惜的是,全书并未有一贯的系统,章节前后并不串联,也无甚相关,以至于显得较为凌乱。但这些论文可大致反映民国前期法政发展的脉络之一端。 (展开)
1 有用 乾山 2024-08-27 18:05:50 吉林
很早之前就已经读过,但那时候读不懂,只记得怹老一边给我签名,一边语重心长说:“要多读经典。”现在看来,这本书又何尝不是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