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越南地下党和被殖民者之声。分裂与统一,两种政权的撕裂,这一点作为国人的我们最为熟悉不过了。这样的历史只能以越南历史的面貌呈现在纸端。虚伪的民主和专制的独裁,谈不上谁更高贵或者低贱,当你懂得所有的正义都是相对的正义,你的天堂也是别人的地狱时,大概就如书中结尾所言,能够活着就好。超越了越战本身的,不是集体主义的信仰,而是个体真正的境遇。
完全配得上第100届普利策,好看程度爆表,从离开越南到在美国到最后回到越南再离开,几乎是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被再教育场景看的热泪盈眶,疲惫之感和“我”一样,在终于离开的时刻也想这样的呐喊。
感觉前面17章都是铺陈,18章开始才露出真面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震慑人心。越战,“唯一由战败者描述的战争”,终于有了一个“战胜者”的版本。
无法用一句话准确定义的神作、译作。编辑已和作者本人以及越南语专家确认,作者名是【阮清越】,而非台版和网络所传“阮越清”。
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部小说。18章之前是对美国文化的人类学戏谑研究,越南裔作者对英语文化插科打诨顺手拈来;18章之后开始各种高能,对所谓“革命”的不屑莫过于来自革命者自身的幻灭。所有以改造人和社会为目的的革命或是战争,最后必然又回归到它的对立面上去,最后借敏之口讲出所有的心碎与悲苦,令人毛骨悚然,仿佛在读《1984》。
不明白是因为自己作为女性还是天性习惯于当outsider,文中所有情感情绪都无法产生共鸣…但不变的是厌恶于直男的某些意淫
越战,普利策获奖作品,越南裔作家 但是在这本书里女性清一色性奴隶的形象,这是我不喜欢的。
这本书与其他战争小说不同的是,它没有提供一种确定性的知识和评判,整个阅读过程里,你能感受到巨大的不确定、困惑、自我怀疑。在“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这样的一句独白之后,他开始了如同忏悔录般的自述。正是由于身份的多重双面性,他能感受到事物本身的矛盾、复杂和模糊,反而并不会轻易地被某种思想所攫获。作为一个混血儿、移民者、间谍,诸多身份在一个个体身上撕裂,令他陷入一个介于正义和非正义的泥潭中,却超越了任何确定的政治正确。在这些矛盾的身份背后,是对自我身份的迷茫、是对处理政治事务的彷徨、是对同胞的同情、是对同伴的忠诚、是杀人时的恐惧——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活着,活着,才能见证和诉说一切。这或许就是小说给出的唯一确定性的东西。
一次很典型的移民写作,文本当中不断出现的英语语言梗甚至让人有点腻。劣势文化的劣势会导致逆向淘汰,将更丰满优秀的人格趋向“异己”,但这些异己之人反过来,又会用一种格外清醒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故土,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移民写作大行其道的一个理由。没有人比他们更清醒,在黎明与日出之间。
18章开始高能。被巨大机器碾压过后仍然保持冷静的典范,作为国人读这本可以说有大段可以摘抄。句子可能读起来比较晦涩,但认真读吧,感受这高超的冷酷和反讽。
这不是一本好读的小说,它所承载的政治和历史重量使得它无法轻盈。你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用力推进,咬着牙向下挖掘,只为了道出一个根本的事实:数百万人为了统一越南、自我解放付出生命代价,他们或因他们口中的“事业”而死,或如鬼魂一样飘荡在异国他乡,终生无法走出梦魇。可那事业究竟是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宝贵的是什么?一个苦难民族的生民是否注定永远生存于苦难之中?还是说到头来,逃离了苦难的人忘记了,反过来又排斥遭受苦难的人?——作者借一双间谍的眼看清了:他为一纸命令,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杀人、欺骗、饱受折磨,换来的答案却是“空”,比自由和独立更宝贵的是空,无数死难、几代人受苦,结果只是空。
这本书有多好呢?读了一遍英文,又读了一遍中文,发现很多东西当时没读懂,还要再回去读一遍英文。也许会一直读下去,这是我认为的理想小说了。
革命者如何从改变政治的排头兵变成集权聚势的保守者。 我们以独立、自由之名解放了自己,接着便剥夺了被我们打败的同胞兄弟的独立、自由。 一个关于独立、自由发动的革命到头来竟可使独立、自由变得一文不值,变成一场空的笑话
故事的立意其實是不錯的,但是作者的講述過於瑣碎,翻譯得也比較晦澀,讀完之後,印象最深的竟然是用烏賊手淫那段……
这书看的太费劲儿了,几次拿起放下。这周终于硬着头皮,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的确不是我的菜。普利策奖一向偏重政治动议,而非文学性。借间谍小说的壳子,包裹的是乡愁引起的身份认同困惑。
不错,非常典型的技术型写作,材料铺陈+个体体验创造出的历史真实感与厚重感。我对于越战了解得太少。
你知道什么是双mian人吗?其实也就是同情者。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出身、经历、位置,会同情一些在另一些人看来“不值得同情"的人们,会难以把另一些活生生的人类想象成”敌人“。在一些人看来这是罪恶,在另一些人眼中这是一种能力。对ta们自己来说,却只是很多种不能背叛的爱,家园之爱、兄弟之爱、自由之爱,是剥离不了的永远作为异端的命运。很遗憾我们依然活在这样一个容不下没有敌人的人的时代。
主题讨喜,过于执迷于文字游戏和炮制金句,前者让作者犯了跟主人公一样的毛病,即文化自卑;后者彻底葬送了作品的格调和深度。妙语连珠在严肃文学中不像在脱口秀、推特上那么好使,尤其作者反复强调人物的多面性,但身份焦虑应更多体现在行为和思想上,而不是隔几页就来一次尖锐的批判,好像自己看的很清楚似的,毛姆也许可以这样写,因为他的叙事者是以大英帝国环游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置身事外的观察;阮清越的主人公具备这样的条件么?他自己就陷在迷局里。小说的后1/4与前面有明显的割裂感,从检讨书到现实,文体的变化可以说巧妙也可以说花拳绣腿(整部小说都过于匠气),从现实的情境直接堕入1984般的梦魇中总感觉怪怪的,逆境若是不可信,反转的力量就削弱了不少,从头到尾人物的成长轨迹都不清晰,也许,这个主题对于作者过于宏大了吧~
比《应物兄》好看太多倍了……
写美国的部分惊人的好,可能是因为是作者作为二代移民的亲身所感。越共的部分略虚。但依然感谢作者提供了这个完整的叙事角度,至少对于美国人而言,能看到另一个视角的越战。当然,对于中国人而言,能看到的东西更多
> 同情者
158 有用 影随茵动 2018-09-07 13:19:06
越南地下党和被殖民者之声。分裂与统一,两种政权的撕裂,这一点作为国人的我们最为熟悉不过了。这样的历史只能以越南历史的面貌呈现在纸端。虚伪的民主和专制的独裁,谈不上谁更高贵或者低贱,当你懂得所有的正义都是相对的正义,你的天堂也是别人的地狱时,大概就如书中结尾所言,能够活着就好。超越了越战本身的,不是集体主义的信仰,而是个体真正的境遇。
99 有用 阿巴厮 2018-09-24 14:21:59
完全配得上第100届普利策,好看程度爆表,从离开越南到在美国到最后回到越南再离开,几乎是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被再教育场景看的热泪盈眶,疲惫之感和“我”一样,在终于离开的时刻也想这样的呐喊。
79 有用 朱尔赫斯 2018-08-29 10:10:32
感觉前面17章都是铺陈,18章开始才露出真面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震慑人心。越战,“唯一由战败者描述的战争”,终于有了一个“战胜者”的版本。
62 有用 脑震荡妞 2018-08-14 19:05:31
无法用一句话准确定义的神作、译作。编辑已和作者本人以及越南语专家确认,作者名是【阮清越】,而非台版和网络所传“阮越清”。
37 有用 職業呆瓜 2018-09-22 10:32:38
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部小说。18章之前是对美国文化的人类学戏谑研究,越南裔作者对英语文化插科打诨顺手拈来;18章之后开始各种高能,对所谓“革命”的不屑莫过于来自革命者自身的幻灭。所有以改造人和社会为目的的革命或是战争,最后必然又回归到它的对立面上去,最后借敏之口讲出所有的心碎与悲苦,令人毛骨悚然,仿佛在读《1984》。
20 有用 繁缕 2024-04-16 21:44:22 广东
不明白是因为自己作为女性还是天性习惯于当outsider,文中所有情感情绪都无法产生共鸣…但不变的是厌恶于直男的某些意淫
21 有用 覆水难收 2019-11-17 17:41:00
越战,普利策获奖作品,越南裔作家 但是在这本书里女性清一色性奴隶的形象,这是我不喜欢的。
17 有用 emma 2019-03-19 17:27:08
这本书与其他战争小说不同的是,它没有提供一种确定性的知识和评判,整个阅读过程里,你能感受到巨大的不确定、困惑、自我怀疑。在“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这样的一句独白之后,他开始了如同忏悔录般的自述。正是由于身份的多重双面性,他能感受到事物本身的矛盾、复杂和模糊,反而并不会轻易地被某种思想所攫获。作为一个混血儿、移民者、间谍,诸多身份在一个个体身上撕裂,令他陷入一个介于正义和非正义的泥潭中,却超越了任何确定的政治正确。在这些矛盾的身份背后,是对自我身份的迷茫、是对处理政治事务的彷徨、是对同胞的同情、是对同伴的忠诚、是杀人时的恐惧——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活着,活着,才能见证和诉说一切。这或许就是小说给出的唯一确定性的东西。
11 有用 #暗蓝# 2018-10-21 14:14:55
一次很典型的移民写作,文本当中不断出现的英语语言梗甚至让人有点腻。劣势文化的劣势会导致逆向淘汰,将更丰满优秀的人格趋向“异己”,但这些异己之人反过来,又会用一种格外清醒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故土,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移民写作大行其道的一个理由。没有人比他们更清醒,在黎明与日出之间。
15 有用 那希索斯 2018-09-11 09:10:59
18章开始高能。被巨大机器碾压过后仍然保持冷静的典范,作为国人读这本可以说有大段可以摘抄。句子可能读起来比较晦涩,但认真读吧,感受这高超的冷酷和反讽。
11 有用 赫恩曼尼 2021-02-19 11:35:53
这不是一本好读的小说,它所承载的政治和历史重量使得它无法轻盈。你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用力推进,咬着牙向下挖掘,只为了道出一个根本的事实:数百万人为了统一越南、自我解放付出生命代价,他们或因他们口中的“事业”而死,或如鬼魂一样飘荡在异国他乡,终生无法走出梦魇。可那事业究竟是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宝贵的是什么?一个苦难民族的生民是否注定永远生存于苦难之中?还是说到头来,逃离了苦难的人忘记了,反过来又排斥遭受苦难的人?——作者借一双间谍的眼看清了:他为一纸命令,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杀人、欺骗、饱受折磨,换来的答案却是“空”,比自由和独立更宝贵的是空,无数死难、几代人受苦,结果只是空。
10 有用 宫保鸡丁 2018-12-16 15:58:26
这本书有多好呢?读了一遍英文,又读了一遍中文,发现很多东西当时没读懂,还要再回去读一遍英文。也许会一直读下去,这是我认为的理想小说了。
8 有用 荒草日记 2018-09-29 11:47:59
革命者如何从改变政治的排头兵变成集权聚势的保守者。 我们以独立、自由之名解放了自己,接着便剥夺了被我们打败的同胞兄弟的独立、自由。 一个关于独立、自由发动的革命到头来竟可使独立、自由变得一文不值,变成一场空的笑话
8 有用 原应叹息 2018-10-25 16:39:31
故事的立意其實是不錯的,但是作者的講述過於瑣碎,翻譯得也比較晦澀,讀完之後,印象最深的竟然是用烏賊手淫那段……
8 有用 Shirleysays 2018-10-28 18:49:27
这书看的太费劲儿了,几次拿起放下。这周终于硬着头皮,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的确不是我的菜。普利策奖一向偏重政治动议,而非文学性。借间谍小说的壳子,包裹的是乡愁引起的身份认同困惑。
5 有用 东来 2018-10-17 23:54:36
不错,非常典型的技术型写作,材料铺陈+个体体验创造出的历史真实感与厚重感。我对于越战了解得太少。
7 有用 Zinc 2019-04-26 08:14:23
你知道什么是双mian人吗?其实也就是同情者。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出身、经历、位置,会同情一些在另一些人看来“不值得同情"的人们,会难以把另一些活生生的人类想象成”敌人“。在一些人看来这是罪恶,在另一些人眼中这是一种能力。对ta们自己来说,却只是很多种不能背叛的爱,家园之爱、兄弟之爱、自由之爱,是剥离不了的永远作为异端的命运。很遗憾我们依然活在这样一个容不下没有敌人的人的时代。
7 有用 Sebastian 2020-03-30 15:45:38
主题讨喜,过于执迷于文字游戏和炮制金句,前者让作者犯了跟主人公一样的毛病,即文化自卑;后者彻底葬送了作品的格调和深度。妙语连珠在严肃文学中不像在脱口秀、推特上那么好使,尤其作者反复强调人物的多面性,但身份焦虑应更多体现在行为和思想上,而不是隔几页就来一次尖锐的批判,好像自己看的很清楚似的,毛姆也许可以这样写,因为他的叙事者是以大英帝国环游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置身事外的观察;阮清越的主人公具备这样的条件么?他自己就陷在迷局里。小说的后1/4与前面有明显的割裂感,从检讨书到现实,文体的变化可以说巧妙也可以说花拳绣腿(整部小说都过于匠气),从现实的情境直接堕入1984般的梦魇中总感觉怪怪的,逆境若是不可信,反转的力量就削弱了不少,从头到尾人物的成长轨迹都不清晰,也许,这个主题对于作者过于宏大了吧~
6 有用 俱往矣 2020-06-09 22:57:41
比《应物兄》好看太多倍了……
4 有用 周游雪场 2024-05-06 18:22:57 中国香港
写美国的部分惊人的好,可能是因为是作者作为二代移民的亲身所感。越共的部分略虚。但依然感谢作者提供了这个完整的叙事角度,至少对于美国人而言,能看到另一个视角的越战。当然,对于中国人而言,能看到的东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