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
★2016年卡耐基优秀小说奖作品
★2016年美国优秀亚太裔小说奖
★越南裔美国作家对“反思越战”的反思之作,匹敌《现代启示录》,亦剑指科波拉的深刻之作。
《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
★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
★2016年卡耐基优秀小说奖作品
★2016年美国优秀亚太裔小说奖
★越南裔美国作家对“反思越战”的反思之作,匹敌《现代启示录》,亦剑指科波拉的深刻之作。
《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追踪蛛丝马迹,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
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将其归纳为“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一个横跨越南、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结合阮清越最新短篇小说集《难民》,读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尤其对中国读者,读阮清越的作品会生出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作品本身思考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个人的命运。
【编辑推荐】:
1.天才作家的长篇处女作,文学大奖收割机。2016年,阮清越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情者》一举拿下诸多国际大奖,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2016年卡耐基优秀小说奖作品、2016年美国优秀亚太裔小说奖等。
2.阮清越在文坛和学术界都十分活跃,被公认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作家,与众多大家比肩。2018年,阮清越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为该院院士的有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麦克尤恩、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爱丽丝•门罗等。2017年,阮清越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这是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获得过该奖的文艺界人士有苏珊•桑塔格、科马克•麦卡锡等。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非虚构作品都“颠覆了大众对越战的认知,深描因战争失去家园的人的生活状态”。
3.越南裔美国作家对“反思越战”的反思之作,匹敌《现代启示录》,亦剑指科波拉的深刻之作。
《同情者》是一部结合了真实历史和作者个人经历的作品。阮清越1975年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越南难民营度过一段时间,后全家于加州圣何塞定居。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取得英语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至今,现为英美研究和民族学教授。作者以越南人的身份审视越战和战争的影响,填补了美国文学的空白;对主人公矛盾挣扎的心理刻画堪比康拉德、卡夫卡等荒诞派作品。小说语言简洁有力,构思巧妙,节奏紧凑,妙趣横生。
4.结合阮清越最新短篇小说集《难民》(预计明年出版),读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尤其对中国读者,读阮清越的作品会生出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作品本身思考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个人的命运。
同情者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阮清越(1971-)
Viet Thanh Nguyen
2016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2017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2018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生于越南邦美蜀。1975年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在难民营度过一段时日后,全家定居加州圣何塞。
199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英语博士学位,后任 教于南加州大学至今,现为英美研究和民族学、比较文学教授。
2016年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情者》一举拿下诸多国际大奖,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实属罕见。同年,其非虚构族裔研究作品《从未逝去:越南和战争的回忆》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7年,阮清越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被公认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作家,他的作品“颠覆了大众对越战的认知,深描因战争失去家园的人的生活状态”。
2018年,阮清越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为该院院士的有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
阮清越(1971-)
Viet Thanh Nguyen
2016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2017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2018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生于越南邦美蜀。1975年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在难民营度过一段时日后,全家定居加州圣何塞。
199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英语博士学位,后任 教于南加州大学至今,现为英美研究和民族学、比较文学教授。
2016年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情者》一举拿下诸多国际大奖,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实属罕见。同年,其非虚构族裔研究作品《从未逝去:越南和战争的回忆》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7年,阮清越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被公认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作家,他的作品“颠覆了大众对越战的认知,深描因战争失去家园的人的生活状态”。
2018年,阮清越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为该院院士的有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麦克尤恩、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爱丽丝•门罗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冰箱架上永远摆满啤酒。我的良心最受煎熬,其次则是我的肝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4页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征召大伯入伍,派他去了欧洲。在那里,他专事挖坟。“最让殖民地百姓兴奋的是看光溜溜的白种男人的尸体。”大伯说过。敏这么告诉我。大伯掏过他们黏黏的粉红色内脏,悠然自得地观察过他们干瘪怪样的阳具,曾因他们腐臭的炒鸡蛋似的脑浆吐到翻江倒海。经他手埋的白种男人数以千计,这些敢死的白种男人个个年纪轻轻,死后得到的无非是蜘蛛似的政客们蛛丝般的哀辞挽语,将他们裹了起来。渐渐地,大伯明白了,原来,法国政府将精华留在国内,遣庸人杂碎去往印度支那。在殖民地任职的要么是校园里欺小凌弱的坏蛋,要么是国际象棋俱乐部里不入流的棋手,要么是血统不纯的会计,要么是舞会上不受待见的可怜虫。大伯到了法国后,能看到这类人个个不受待见,潦倒落魄。“这些在法国毫无地位可言的白种人,”大伯愤愤然道,“竟有脸要我们把他们当半个神看。”后来,大伯爱上了一个法国女护士,更加激进地反对起殖民主义。她是托洛茨基分子,声言只有法国共产党才能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在她鼓动下,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为了这个法国女护士,他吞下了像红茶一样难喝的漂流异乡的苦水。他们俩有一个女儿。敏塞给我一张纸条,低声告诉我,这个女儿也就是他的姑妈,生活在法国。纸条上有她名字与她在巴黎第十三区的住址。敏的姑妈,我们的同胞,从未参加共产党,因此不可能被监视。“我想你不能直接寄信到越南。信由她转。她是个裁缝,养了三只暹罗猫,没有子女,个人各项记录清白。你就将信寄给她。”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同情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同情者"的人也喜欢 · · · · · ·
同情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 更多书评 33篇
论坛 · · · · · ·
再版 | 来自disguiser | 4 回应 | 2023-05-21 18:13:13 |
书名为什么被翻成了同情者? | 来自芥末粉 | 7 回应 | 2023-05-17 14:03:25 |
第一次的nothing与第二次nothing 有什么不同? | 来自TinOO | 2020-01-19 17:36:54 | |
还没上架 | 来自陶北 | 4 回应 | 2019-02-27 13:57:37 |
到底是阮清越还是阮越清? | 来自蕾丝鞭。 | 2 回应 | 2018-11-17 09:24:2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Grove Press (2015)8.7分 217人读过
-
馬可孛羅 (2017)8.1分 53人读过
-
Grove Press (2016)8.6分 30人读过
-
Corsair (2016)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普利策文学奖(小说类) (零点一刻)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 比尔·盖茨年度与夏季荐书 (柏林见心)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同情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那希索斯 2018-09-11 09:10:59
18章开始高能。被巨大机器碾压过后仍然保持冷静的典范,作为国人读这本可以说有大段可以摘抄。句子可能读起来比较晦涩,但认真读吧,感受这高超的冷酷和反讽。
5 有用 宫保鸡丁 2018-12-16 15:58:26
这本书有多好呢?读了一遍英文,又读了一遍中文,发现很多东西当时没读懂,还要再回去读一遍英文。也许会一直读下去,这是我认为的理想小说了。
7 有用 #暗蓝# 2018-10-21 14:14:55
一次很典型的移民写作,文本当中不断出现的英语语言梗甚至让人有点腻。劣势文化的劣势会导致逆向淘汰,将更丰满优秀的人格趋向“异己”,但这些异己之人反过来,又会用一种格外清醒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故土,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移民写作大行其道的一个理由。没有人比他们更清醒,在黎明与日出之间。
4 有用 Jihad 2019-04-08 21:31:50
南越军人逃到美国后的经历非常有趣。反而觉得最后一百页落入俗套
83 有用 影随茵动 2018-09-07 13:19:06
越南地下党和被殖民者之声。分裂与统一,两种政权的撕裂,这一点作为国人的我们最为熟悉不过了。这样的历史只能以越南历史的面貌呈现在纸端。虚伪的民主和专制的独裁,谈不上谁更高贵或者低贱,当你懂得所有的正义都是相对的正义,你的天堂也是别人的地狱时,大概就如书中结尾所言,能够活着就好。超越了越战本身的,不是集体主义的信仰,而是个体真正的境遇。
0 有用 老猫LaoMao 2023-09-25 10:39:05 浙江
逃离西贡、关岛营地谋生、移民美国、菲律宾拍片,潜回越南
0 有用 EleanorRigby 2023-09-22 23:18:46 北京
出版社不敢在宣发时点出情节具体象征性的小说,只能说我们东亚人民果真是同心同德,红色的悲与泪,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故事大概可以视为《潜伏》第二部,余则成在一九四九年后的故事,他迫不及待地想回来,急切地赶赴他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噩梦…
0 有用 常喜 2023-09-22 20:55:34 河北
围绕着战争,有太多的议题可以书写,点到为止,留有一定探讨的余地反而更让人回味。
0 有用 怪卡 2023-09-21 01:19:23 浙江
这几年看过最好的小说,好到让人失语。“革命者如何从改变政治的排头兵变成集权聚势的保守者。”一个只有对错的二元世界,是所有人的悲哀。
0 有用 宫保鸡丁 2023-09-19 01:44:34 北京
犹豫了一下给四星还是五星,最后还是给了四星。主角被俘后接受“再教育”的部分从形上看已经非常棒了,但内核也就是“nothing”的双关性还是稍微脆弱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