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短评

热门 最新
  • 453 鹏城穆羽 2018-08-28 20:31:42

    封面就是宋徽宗赵佶,来自宋画《听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2018-06-23评论的那个网友,麻烦先自行做下了解,不要无脑喷☺

  • 181 Answer--42 2018-08-21 11:48:12

    恕我眼拙,封面不是从宋徽宗的《听琴图》么?关宋高宗什么事儿。

  • 99 米卡 2018-09-17 14:27:13

    别吵啦!封面改过,之前是宋高宗,后来改的新封面。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宋徽宗三个字大小不一样?

  • 88 Sunking 2018-10-23 13:30:18

    编辑要打板子,中文译本的封面早在2018年6月就在豆瓣流出来了,当时用了高宗帝王坐像。遭到一片炮轰,才改成现在听琴图的封面。这纰漏让人相当无语。话说伊沛霞这书英文原版很精彩,译者英语理解力是有的,说低也不低,但作为母语的中文表达还是成问题,让原书失色不少。在组织带严密逻辑推理的大段文字时便明显露怯了,前后关系搞不清楚,开始连蒙带猜地在翻译。所以翻译这类学术类书没有史学、文献学基础,以及背景知识的缺漏,很尴尬的。如果能看懂英语的,还是建议看原版的吧。哪怕抱本字典慢慢读,也还是建议看英文版。出版社为译本欲盖弥彰的贴金软文太多,哎,豆瓣好多编辑,责编、美编、发行编辑……

  • 42 默雨 2018-06-23 15:37:41

    這封面是宋高宗。😊😊😊

  • 32 螺丝இ 2018-10-21 12:01:21

    朕躬本属豆瓣红人体质,奈何为君?

  • 17 Oberon 2018-10-20 15:14:02

    说能和万历十五年媲美为时尚早,通篇读下来感觉像是读了一本厚厚的文献综述……

  • 13 伯樵·阿苏勒 2018-06-26 23:06:45

    几乎可以打五星了...

  • 30 蓝土匪 2018-08-27 00:14:50

    我弱弱问一句,这不是徽宗的听琴图么…人物背景是祥龙石图,书脊是瑞鹤图,天下一人是惯用的花押,设计很用心呀…

  • 13 森雲 2018-10-23 12:22:18

    好处在于剪辑史料得当,不曲美,不隐恶;缺点在于行文干巴,读之无味,深入分析挖掘有限。如红楼梦中冷子兴语,徽宗大概属于贾宝玉式的好人,但却是“无用之人”。到最后部分,会让人反思中国历代王朝的继承人选择制度,确实是个无解的难题;以及,承平之日,儒家教化下的文官制度可能确实有好处,但一到战时,就全无用处,明朝到最后也依然是如此。

  • 13 NADPH 2018-09-22 20:07:42

    可以分两部分看,带有年代的章节内容多基于基本史料,不带的章节则多为研究课题的综述(宋史的研究成果就是丰富)。徽宗这个文青搞文化大繁荣是好手,本书极大的篇幅就是介绍徽宗的“文治”,但徽宗的“武功”,政治经济军事能力肯定不行,他似乎都没意识到文化繁荣需要的物质基础有多少。本书几乎未写徽宗自己的行政能力,所以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原先的官僚体制在新的游牧兼官僚体制的对抗下失灵了。作为事后诸葛亮,对金辽政策的误判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总体上叙述很全面细腻,所以会显得不突出,没多少新鲜的妙论,英文版译诗什么的花的功夫应该不少。对作者提到的宋徽宗和蔡京的一些政策的落实状况表示怀疑。作为中级的读物倒还是不错的。新知道几款瘦金体,开心(◦˙▽˙◦) 装帧还是挺漂亮的。

  • 17 丛林宜歌 2018-09-29 01:06:04

    把宋徽宗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人味儿的人,既有魅力,亦有弱点,不仅仅是扁平化的荒淫昏聩导致灭国的亡国之君,这种传记写法很吸引人。背着这本书去了国博故宫和辽博,看宋徽宗的画和字,更能感觉到历史迷雾背后真实可触的人,对伊沛霞的很多推断非常认可,旅途中读完大半。读到最后两章,开封沦陷,国破家亡,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跟读《红楼梦》里大观园被抄家似的,王公贵胄各自家亡人散各奔腾,为奴的为奴,倒戈的倒戈,死无葬身之地的死无葬身之地,不忍卒读,一闭眼总能看到白茫茫的雪地里,遥遥有一个穿大红猩猩毡斗篷的身影渐行渐远。

  • 7 十六 2018-10-04 00:34:56

    徽宗搞文化是一把好手几乎不用再说,而武略也确实不行,作者说以同情的立场来从徽宗的视角看北宋,直白点可以理解为“翻案”,但是不是应该花多一点的篇幅讲一讲徽宗的政治军事呢,极大的篇幅去写徽宗的文治并不会改变多少中国读者的印象,毕竟这基本上公认的,倒是蔡京可能会让一些人有所改观。所以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写给西方读者了解宋徽宗的书,熟悉宋史的读者并不会了解太多未知的东西,不过当作系统地了解一下宋徽宗也挺不错。

  • 8 韧勉 2018-11-02 00:21:59

    以宋徽宗的一生的短时段为一个切面,考察北宋文化与北宋政治并行发展中的成就与弊病,笔者针对宋徽宗当皇帝之前文艺公子哥生活状态的形成部分着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探讨徽宗即位的偶然性,继而指出在唐宋五代十国三个历史阶段中,诗书画三门才艺皆技艺精湛的人,在宋徽宗之前就只有南唐后主李煜了,万万没想到的是宋徽宗最终的人生命运宛若李煜。笔者以为本书文化史领域探讨角度,政治史角度思考深度还需拓展,作者认为北宋是在青唐战胜西夏、吐蕃之后,才对北边燕云十六州故地有所战略企图,但是万万没想到金军五里过强,自己也守不住了。本书知识点很多很密集,值得分析的论点更多,另外以大妈的笔法叙述认为梁山好汉在北宋末年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力,主要的地方起义部队主要源自江南摩尼教总领方腊。全书可谓是伊佩霞大妈最好的学术专著了,

  • 9 维舟 2019-04-14 08:36:35

    优缺点都在于作者身为汉学家的外部视角,这既带来中立、比较的框架(有一点与我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中西传记的差异,作者并未展开,但这部分本身就已表明),但对这一变动时代的复杂局势,有时对文献解读又失之表面。她努力呈现两个徽宗:作为行政军事决策者(非常糟)、扮演礼仪的中心(非常好),这个区分可能受格尔茨“剧场国家”的影响,但这假定了后者非个人动机,且可以增进皇权的合法性,而这一点其实存疑。此外,对西方君主花费、宫苑、出行、生活等方面的比较,其实意义不大,仅是一种后人视角,有价值的是其形象、政治使命与结构的比较。作者否定了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以致历史如何记叙徽宗形象这一原本很有意思的话题,最终付诸阙如。

  • 8 Phenixus 2018-12-22 23:12:27

    堆砌材料,缺乏深入理解,讲故事水平也不高,远不如史景迁,生硬之作

  • 13 久道 2018-12-20 03:02:41

    给宋徽宗翻案,真的没意思。他继承了神宗和王安石以来的霸道总裁风格,进一步破坏了君臣共治的传统,用手诏取代行政程序,自作孽,只是苦了众生。

  • 8 文在兹 2018-11-08 15:28:22

    好书。把徽宗当普通人来理解,特别重视人性化的细节,而不是制度、政策、政争、战争之类看似重要其实非常无聊的东西。

  • 7 ly的读享生活 2018-10-02 07:36:34

    本书史料分析很有见地,在正史之外主要采用蔡絛《铁围山丛谈》这类近臣笔录,《宣和遗事》等过度渲染的则极少采纳或者说明疑团所在。全书围绕人物思想性格,联系事件加以分析,宋徽宗若不是精力充沛、聪明的人,或许就不会那样自信,想要收复北地、联金抗辽,以至于卷入军事漩涡,导致没顶之灾。从小没有受过帝王权术训练,兼有浪漫艺术气质,再加上道教信仰的影响,想问题还是单纯了,遇到危难又没能力处理。以中国皇帝所处的位置来看,很多时候,平庸守成的可能反倒好,出大祸的都是聪明人。唏嘘。另,本书试图平反蔡京,有些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 6 巴特 2018-10-31 14:04:01

    所谓翻案之作言过其实,人们并不否认徽宗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平。侧重于性格侧写而忽视了这样性格与限制表演的结构之间的张力。徽宗仿佛漂浮于宋代体制之外……

<< 首页 < 前页 后页 >